[摘 要] 新媒體時代下,數字化技術對文化藝術傳播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文以嶺南地區古琴音樂文化為例,探討數字化技術如何促進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創新發展。首先,從信息傳播的變革、社交媒體與文化傳播的改變分析了新媒體的特點與影響。接著,關注了嶺南古琴音樂在數字化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并通過分析代表性藝術家的實踐案例,探討了藝術家如何利用數字工具和社交媒體平臺推廣古琴音樂。最后,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利用數字技術平衡傳統與現代,以保護和發展這一獨特文化遺產。研究旨在為嶺南古琴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新思路和策略。
[關鍵詞] 新媒體;嶺南古琴;文化傳播;音樂傳承;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 J60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193-03
嶺南古琴音樂作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特點,不僅承載著嶺南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反映其濃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隨著快速發展的數字時代的來臨,新媒體的興起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一方面,傳統的古琴音樂傳播方式受到現代媒體形式的強烈沖擊,許多年輕人對于傳統音樂的興趣逐漸減弱,這給嶺南古琴音樂的傳承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古琴音樂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
新媒體,尤其是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文化產品的主要渠道。這一變革不僅改變了古琴音樂的傳播方式,也為其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通過新媒體,嶺南古琴音樂可以觸及更廣泛的聽眾,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同時,新媒體環境也帶來了對傳統文化本真性的沖擊,以及過度商業化和表面化的風險。[1]
本文旨在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嶺南古琴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通過案例研究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深入剖析新媒體對嶺南古琴音樂傳承與創新的積極影響及其潛在風險,揭示新媒體時代下嶺南古琴音樂的傳播特點與規律,并總結如何在保持嶺南古琴音樂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在全球化和市場化大背景下為嶺南古琴音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希望本文可為政府和機構提供促進傳統文化和藝術發展的相關建議,助力形成更全面科學的文化政策。
一、新媒體的特點與影響
(一)信息傳播的變革
數字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信息傳播方式,如報紙、電視和廣播,逐漸被互聯網和移動設備所取代。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些變化對速度與效率、互動性、信息來源多樣性、去中心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速度與效率方面,數字時代下信息傳播速度和效率大幅提升,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新聞、事件、觀點等可以瞬間傳播到全球各地,使人們實時了解世界發生之事,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提高了社會反應迅捷性。數字技術打破了地理限制,使信息能夠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被接收,實現全球化覆蓋。
在互動性與參與度方面,與傳統媒體單向傳播不同,數字媒體帶來了高度互動性與參與感,觀眾可以更主動地參與信息生成和傳播,內容創作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受眾需求。社交媒體上評論、點贊、分享等功能使人們能夠與內容互動、表達看法,促進了社交互動和信息共享。
在多樣性與選擇性方面,互聯網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信息來源,從新聞網站、博客、社交媒體到在線論壇,人們可根據需求和興趣進行選擇。這種多樣性使人們能獲取更廣泛的信息,滿足個性化信息需求。用戶可以從多個來源獲取信息,并從不同角度了解事件的全貌。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豐富了內容的表現力。
在去中心化方面,當下信息傳播不受限于少數權威機構,任何人都可成為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通過社交媒體、視頻分享平臺等,個人和小團體也能影響廣泛受眾,去中心化趨勢也促進了信息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在信息過濾與推薦算法方面,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使個性化信息推薦成為可能,根據用戶歷史瀏覽和興趣,推薦算法可提供相關性更高的內容??蛇@也引發了“信息繭房”問題,推薦算法有時會強化用戶已有觀點,導致信息過于局限。因此,平衡個性化推薦和信息多樣性仍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二)社交媒體與文化傳播的改變
社交媒體在文化傳播中的角色日益凸顯,特別在傳播和保護傳統文化上,其作用愈加不可或缺。這一變革不僅擴大了文化的傳播范圍,還為觀眾提供了更深入的參與機會,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
首先,社交媒體平臺極大地擴展了文化的傳播范圍。通過這些平臺,無論身處何地,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都可以將他們的作品推向全球,使世界各地的觀眾都能欣賞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無論是音樂、繪畫、舞蹈還是戲劇,社交媒體都為這些藝術形式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空間,將創作傳播到世界各地。這種跨越國界的傳播方式實現了真正的文化全球化。
其次,社交媒體為觀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參與機會。觀眾不再僅僅是文化的接受者,他們可以在平臺上與藝術家或文化機構互動,通過評論、點贊和分享等方式參與到文化傳播中來。這種互動不僅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感,還為他們提供了表達對文化作品喜愛的平臺。通過與藝術家和文化機構的直接交流,觀眾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意義,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使他們更深入地參與到文化創造和傳播中。
最后,社交媒體還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文化機構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和借鑒彼此的文化元素。這種跨文化的交流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靈感和創意,同時也使得傳統文化在與現代文化的交融中得到新的發展和呈現,促進文化多元性和創新性。
值得一提的是,短視頻和直播已經成為社交媒體上廣受歡迎的內容形式。藝術家和文化機構可以利用短視頻展示創作過程和作品,吸引更多觀眾關注。直播活動也為觀眾提供了與藝術家互動的機會,使其能近距離體驗文化藝術活動。
盡管社交媒體為文化傳播帶來了新機會,但也伴隨著挑戰和問題。例如,文化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即在社交媒體上流行的文化和藝術形式趨于相似,忽略了多樣性,導致許多獨特的傳統文化逐漸被主流文化所淹沒。此外,過度商業化和失去文化原汁原味也是社交媒體傳播中需要關注的問題。為了平衡商業化和保護傳統文化的關系,我們需要更加注重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確保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被過度商業化或失去其核心價值。
二、新媒體背景下嶺南古琴音樂文化的發展
古琴音樂文化在中國歷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嶺南古琴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便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為古琴音樂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空間;另一方面,如何在創新中保持傳統特色和文化內涵,避免被商業化和媒體化所侵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通過對新媒體背景下嶺南古琴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進行研究,可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平臺來傳播和保護傳統文化,對其他傳統藝術形式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推廣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古琴藝術的數字化傳播
謝東笑是嶺南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他的工作和成就在古琴藝術領域內具有顯著影響。作為廣東古琴研究會會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嶺南派”的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謝東笑在推廣和傳承古琴藝術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2]他曾在星海音樂學院、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和廣東文藝職業學院等院校執教古琴,并錄制了包括《嶺南古琴》《離騷》和《第一元素Ⅲ·古琴》在內的多張古琴音樂CD。其創作琴曲和詩詞弦歌近百首,展示出他在該領域的深厚造詣。
謝東笑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音樂傳播的局限性,使古琴藝術得以更廣泛地傳播。他通過在線教學和網絡直播,向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展示嶺南古琴的演奏技藝,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的關注,使他們能夠跨越地域限制深入了解和欣賞古琴藝術。
謝東笑的藝術實踐不僅限于古琴演奏,還涉及古琴創作與推廣。他秉持“琴以修身”理念,努力將傳統琴風融入當下時空,為古琴藝術的傳播和發展做出貢獻。他創辦的修竹琴舍是一個集創作、交流、傳承于一體的古琴文化平臺,并通過此機構、公眾號宣傳致力于培養新一代古琴藝術愛好者和傳承人。
謝東笑的工作和貢獻不僅體現在個人成就上,更在于對嶺南派古琴藝術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他是一位技藝精湛的演奏家,更是一位積極的古琴文化傳播者,他致力于數字化傳播方式,將古琴帶入更廣泛的公眾視野,激發更多人對古琴藝術的興趣,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他的努力使得古琴藝術在當今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傳統與創新相結合
區君虹不僅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還是一位古琴修復和制作專家,他的工作和藝術實踐融合了多方面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中醫知識和古琴制作技藝。
在古琴修復方面,區君虹采用獨特方法,以中醫“望聞問切”原則,結合古琴發音原理和雕琢技術,恢復其音色和可用性。他的修復工作不僅注重外形修舊如舊,還要確保古琴音色得到充分展現。他曾成功修復了一把明代古琴“亞綠綺”,在修復過程中展現了精湛工藝和深厚的文化理解;在古琴制作方面,他創新地制作了“古木琴”等多種新式古琴,他對古琴文化投入的熱情,體現在制作每一把琴所花費的數年光陰中。區君虹的藝術實踐不止于古琴制作和修復,他積極參與教學和文化傳播活動,致力于將嶺南古琴藝術傳承給下一代,他在廣州開設的天虹琴館不僅教授有天賦的學生,也對廣大愛好者進行基礎教學。[3]
他是將傳統古琴藝術與現代技術和文化理念相結合的藝術工匠,在他的努力下,嶺南古琴藝術不僅得到了保護,還得以與現代社會相融合,展現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三、建議與思考
通過深入探討數字時代下嶺南古琴音樂文化的變革和挑戰,古琴音樂傳統價值、當前傳承狀態,以及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在其中的應用,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并充分利用機遇,以下是對未來研究的建議與思考。
(一)深化數字技術與古琴音樂的融合應用研究
數字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已取得一些重要進展,但嶺南派古琴在其中的應用與結合還有所不足。首先,可以進一步探索數字技術如何提高音頻和視頻錄制技術,以捕捉古琴音樂細微之處,同時保留其傳統特色。其次,可以探討如何建立更全面和互動性的數字檔案和數據庫,以便更好地整理和分享古琴音樂曲譜、演奏技巧和歷史資料。最后,研究人員還可以考慮如何運用AI技術來分析其演奏風格,以及如何開發智能創作工具,促進新作品創作。這些研究將有助于嶺南古琴音樂數字化的進一步發展,為其保存和傳承提供更多創新性方法。
(二)細致分析觀眾群體與市場需求
深入了解古琴音樂觀眾群體和市場需求是關鍵,這將有助于更精確地定位古琴音樂傳播和教育策略。研究可以探討不同年齡段觀眾對古琴音樂的興趣和需求,以及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下觀眾對其接受程度。深入分析古琴音樂市場的現狀和未來趨勢,通過市場分析也可為音樂家、教育者和文化機構提供針對性建議,幫助他們更好滿足觀眾期望,拓展其受眾基礎。
(三)開展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
古琴音樂是融合音樂、文化、歷史和哲學等多領域的復雜藝術形式。未來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進行跨學科研究,將古琴音樂與音樂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結合,探討其對個體和社會的影響及與其他藝術形式的關聯。跨文化研究是一個重要方向,通過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的古琴音樂表演和傳承,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其在全球范圍內的演變和影響??鐚W科和跨文化研究也有助于揭示古琴音樂的更多層面和意義,推動其在全球范圍內的認知和發展。
(四)關注數字時代下古琴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問題
雖然數字化技術為古琴音樂傳播和教育提供了新途徑,但不能忽視潛在問題,如過度商業化和媒體化可能導致古琴失去其獨特文化和藝術價值,數字技術普及可能加劇古琴音樂同質化和傳統技藝流失風險。因此,未來研究應更關注這些潛在問題,尋找更合適的方式來利用數字技術服務于古琴音樂的傳承和發展,避免其在數字時代下失傳和異化。
通過以上建議與思考,我們期望能夠為數字時代下古琴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研究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和啟示。
參考文獻:
[1] 劉雨蝶.新媒體語境下古琴藝術傳播研究[D].四川音樂學院,2022.
[2] 閆香百.關于七木琴社嶺南古琴傳承調查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3(24):46-47.
[3] 魏伶旭,馬達.文化地理學視域下廣州琴館的生存背景探析[J].音樂探索,2016(02):19-23.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