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流行音樂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形態、內容和功能始終與時代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以大眾喜聞樂見的表現方式活躍在社會文化之中。當下,“00后”大學生已成為傳播流行音樂的主力軍和消費流行音樂的主要群體,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對流行音樂的審美與接受問題成了當下社會研究、美育研究和音樂研究領域中的重要話題;另一方面,流行音樂承載的價值功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并進一步引導和塑造了大學生的價值觀。本文主要探討了流行音樂與“00后”大學生群體在現實中的互動狀態,并對如何通過流行音樂構建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立體形象、塑造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做出思辨闡釋。
[關鍵詞] 流行音樂;審美;價值;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 J639"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184-04
一、流行音樂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的存在狀態
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與文化快速發展。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日趨強烈,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更是日益高漲。流行音樂憑借其傳播力強、覆蓋面廣、影響力大的特點,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皆能夠具備極強的流行性,尤其表現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論述的大學生群體主要是指“00后”大學生群體,因此本文所涉及的大學生審美特征、群體特征及問卷調查對象等均限定在“00后”大學生群體范圍中。
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前,每一個學生均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個層面的音樂浸潤與熏陶,因此,他們在大學階段對音樂的審美傾向呈現出更為獨立、自主和多元的特征。流行音樂作為大眾音樂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具有的娛樂性和通俗性等特點使流行音樂成了大學生內心情感表達與宣泄的主要途徑。
當下大學生的現狀正如學者申艷婷等指出的那樣:“他們大多出生于世紀之交,其優越的時代背景和父輩的努力,使得他們的物質生活較為充足?!保?]在這種背景下,流行音樂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巧妙地融入“00后”大學生群體的校園文化生活中,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藝術旨趣、消遣方式或生活態度,并逐漸成為他們校園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賦予了流行音樂在傳播方面的巨大優勢,使其得以廣泛傳播,大學生們能夠隨時隨地沉浸在自己喜愛的音樂之中,并通過流行音樂的分享和互動與他人建立起交流的通道。流行音樂極大地豐富了當代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成了大學生群體校園文化生活中娛樂方式的首選。
這一現狀的背后也潛藏著一系列問題。對大部分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而言,流行音樂是他們最易接觸、最樂于接受的音樂類型。由于音樂教育在中小學階段并未被納入考試體系中,許多學校的音樂課程更多地側重于歌唱與欣賞,音樂史和音樂理論知識方面的傳授較為薄弱,這種教育傾向導致一些大學生僅注重對流行音樂的欣賞和演唱,在音樂基礎理論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另外,流行音樂通俗易懂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對民族音樂、古典音樂等其他音樂形式的理解,他們往往沉浸在流行音樂的舒適圈內,缺乏對其他音樂類型的探索欲望,從而加劇了大學生音樂審美單一性這一問題。
為了對上述問題進行更嚴謹、更準確的分析,筆者運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對“00后”大學生群體進行了研究,根據調查結果,總結出這一問題主要源于教育、社會和音樂平臺三個方面。
首先,在教育方面,盡管大部分高校均開設了相關音樂課程,但由于缺乏充足且專業的設備和師資,使音樂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同時,由于部分教師未對大學生群體的音樂偏好和音樂需要進行調查,使高校中的音樂課程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此外,大學生的個體差異也影響了他們參與和開展音樂活動的積極性,導致大學生對音樂活動了解不多、缺乏自信、不敢輕易嘗試等。
其次,在社會方面,大學生處于剛剛成年的階段,其思想意識還未完全成熟,且缺少一定的社會經驗。因此,大學生極易受到來自社會的各種事物和思想的影響,即便一首流行音樂作品中傳達了錯誤的價值觀念,大學生也可能無法準確辨別,甚至會模仿這種錯誤觀念,從而阻礙了大學生群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最后,在音樂平臺方面,隨著各種數字音樂平臺的出現,大學生能夠接觸到多樣的音樂形式,在沒有被普及版權觀念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非法下載與傳播的行為,這不僅侵犯了創作者的權益,而且影響了音樂產業的發展。此外,近年來各大平臺對流行音樂的引導性與偶像文化也容易使大學生對偶像產生盲目崇拜的心理,使其無條件支持歌曲,忽略歌曲本身的質量,進而造成審美水平的偏移和審美能力的缺失。
二、流行音樂對當代大學生審美能力的引導與塑造
上文提到,流行音樂會對大學生群體的審美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具備兩面性,因此,如何運用流行音樂引導當代大學生群體正確的審美能力是當下學術研究的重點。
“00后”大學生群體具備出色地接納新事物的能力和對美好未來的熱切向往,流行音樂作為他們尋求音樂共鳴和表達自我的主要渠道,不僅滿足了他們對音樂多樣化的需求,而且引導著他們敢于突破傳統和探索新的音樂風格。大學生群體高度關注和重視歌詞內容的深度,他們善于發掘那些能夠引發共鳴、富含深意的歌曲,期望通過歌詞感受和理解人生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在當前流行音樂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流行音樂的數量逐年上升,風格日趨多元化,大學生基于個人的審美偏好選擇性地接受不同的歌手和作品,從中汲取能量和靈感,以形成自身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觀念。這一過程一方面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審美表現的多元化、個性化、情感化和創新性等特點,另一方面也暗含著這些特點的產生與流行音樂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短視頻平臺由于擁有龐大的年輕受眾群體早已成為流行音樂傳播的重要渠道。大學生在社交與娛樂活動中通過短視頻App接觸到的流行音樂,不僅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視聽體驗,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他們對流行音樂的審美傾向。爆款視頻與流行音樂的結合,使大眾能夠輕松、便捷地欣賞到當前流行的旋律,同時激勵視頻創作者為創作高質量視頻而尋找合適的音樂,進一步推動流行音樂的廣泛傳播。這種視頻與音樂的相互成就亦塑造了一個多元且充滿活力的文化生態。
然而,這種“捆綁式”的審美趨勢也存在著某些隱患。首先,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音樂的商品化屬性。當大眾頻繁使用爆款音樂以追求經濟效益時,可能會使人們削弱對音樂本身的審美態度,甚至引發對音樂本身無感或厭煩的逆反心理。其次,在部分聽眾追求個性化音樂體驗的背景下,某些在軟件上爆紅的音樂可能被貼上“土味”標簽,使部分喜歡這些音樂的聽眾不敢公開表達。最后,為了迎合市場需求,一些音樂制作人開始大量生產流水線式的音樂作品。一旦其中一首作品爆紅,他們便可獲得豐厚收益,而其他作品則往往被忽視,淹沒在龐大的音樂庫中。長此以往,大眾接收到的流行音樂更多的是這些淺顯、拼湊的作品,從而對流行音樂產生誤解,陷入狹隘的審美視野中。
盡管這種音樂文化的傳播方式方便快捷,且滿足了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多樣化的感官需求,卻也可能導致大眾音樂鑒賞能力的降低。在大學校園中,這種無形的覆蓋更可能對當代大學生的音樂審美產生深遠且消極的影響。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大學生的音樂教育,引導他們形成多元化、健康的音樂審美觀念,以應對信息化時代的挑戰。
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應該成為各大高校重視的課題。在課程資源與教學方面,音樂鑒賞課程是高校培養學生藝術情操與審美感情的重要課程之一,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學校園中音樂鑒賞課程大部分只針對音樂專業的學生,而且課程總量較少,缺乏對整個大學生群體音樂生活的關注。因此,為了培養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學校應積極制定方針,開設多樣化的、面向全體大學生的音樂鑒賞課程,教師在授課時應時刻以學生為核心,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水平與思考能力。[2]此外,將通識教育與音樂教育相融合,創新音樂課程設置,在授課過程中融入當下流行音樂的元素,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幫助他們完善音樂審美意識。
在設施資源與校園活動方面,充實校內公共音樂器材設施(如演唱設備、音響系統、調音系統等)也是培育大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環節。多樣化的音樂器材設施能夠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促使他們主動了解和學習相關音樂知識。學校應定期開展各類校園活動,舉辦音樂節、音樂會或音樂比賽等,鼓勵學生自發組建樂隊,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團隊協作能力,將音樂融入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從而推進校園美育工作的建設。
除此以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對學生的審美評價體系,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收集學生的審美愛好并反饋給教師;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管理,提升教學素養與能力;引進優秀音樂學者舉辦講座,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音樂教育。
所以,針對以上現象,學校應從課程設置、校園活動、教師培養等多方面入手,引導和塑造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審美能力。
三、流行音樂在大學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價值功用
校園文化是學校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是在學校這一特定的文化氛圍中存在的,是以廣大師生為主體創造的精神財富及其承載這些財富的規章制度、實踐活動和物質形態的總和。校園文化在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功能。[3]
本文認為,以流行音樂為橋梁搭建起的校園文化活動的價值功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流行音樂能夠拓寬大學生的文化視野。當下,多元文化的交流已成為文化發展的時代主題,自從流行音樂誕生以來,其以多元的文化和風格存在于歷史中,承擔著文化交流的歷史使命。因此,流行音樂在校園文化活動中也應當體現其多元的音樂文化,如引入節奏布魯斯(Ramp;B)、爵士樂(Jazz)、流行樂(Pop)、說唱(Rap)等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學生們能夠接觸到豐富的音樂風格和不同音樂文化蘊含的文化內涵,從而拓寬他們的文化視野。許多流行音樂作品都與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相關,了解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涵和價值,同時能夠增強他們對社會和歷史的了解。在校園活動中,可以將流行音樂與其他學科如文學、歷史、心理學等相結合,進行跨學科的學習和討論,這種融合既可以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音樂,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也能夠打破以往流行音樂僅僅表現在欣賞和演唱中的局限。通過在大學校園活動中引入流行音樂,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文化體驗,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藝術感悟力和跨學科融合能力,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第二,流行音樂能夠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如今流行音樂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社交互動的核心元素,通過相似的音樂喜好,學生們能夠輕松找到共同話題,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系。在校園活動中,流行音樂以背景信息的方式呈現,不僅營造出了輕松愉快的氛圍,而且讓參與者迅速融入其中,成為大學生群體間建立聯系的話題。近年來在大學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音樂社團和各類音樂組織,也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交流音樂、分享熱情的平臺。在大學校園里,音樂合作與演出活動屢見不鮮,學生們組隊進行音樂創作與表演,既鍛煉了自己的音樂表達能力,也結識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伙伴,通過共同的努力和合作,學生們不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而且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流行音樂既是娛樂的工具,也是大學生們情感交流的橋梁。面對未來的憧憬、人生的迷茫,以及學習生活的壓力,流行音樂以其獨特的旋律和歌詞,成為大學生們宣泄情感、尋求共鳴的出口。
第三,流行音樂能夠傳遞正能量。流行歌曲因其高傳唱度和情感共鳴的特性,對校園文化的宣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些歌曲不僅易于傳唱,而且能迅速引發關注和討論,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在高校的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重要校園活動中,歌曲表演往往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青春洋溢的學生們通過動人的歌聲、向上的態度和積極的音樂作品傳遞正能量。同時,校園廣播站有助于為校園生活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使大學生群體潛移默化地接受著流行音樂的浸潤,傳遞著校園文化與精神,貫徹落實美育工作。流行音樂不僅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使他們能夠深入了解和欣賞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而且在無形中對學校文化的宣傳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校園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四、通過流行音樂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
人生觀與世界觀
流行音樂在大學生群體中最重要的作用,即塑造了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深入推進校園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品味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等一系列關于美育進校園的政策制度。這意味著美育已成為近年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流行音樂作為美育工作開展的主要途徑之一,學校應靈活運用流行音樂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以實現這一時代任務為最終目標。
當代大眾文化傳播具有信息內容的海量性與多元性、信息分享的及時性與靈活性等主要特征。[5]充分利用此特點,傳播正能量音樂內容可實現學生審美培養的最大化。例如,在組織校園活動時可以選擇那些歌詞深刻、主題積極的流行音樂作品,這些作品能夠引導大學生思考人生、社會和世界的問題,從而塑造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在選擇流行音樂作品方面,教師應注重文化的多樣性,讓學生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音樂作品。在欣賞和討論流行音樂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鼓勵大學生掌握批判性的思維與邏輯,使學生對流行音樂作品中暗含或影射的一些社會文化問題進行主動思考。這一過程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更加獨立和自主的學習習慣,而且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更加成熟和正向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
學校應多舉辦與流行音樂相關的主題討論和講座,邀請音樂制作人、詞曲作者或音樂評論家分享音樂背后的故事和深層含義。通過與專業人士的交流,大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從中汲取人生哲學和世界觀的啟示。學校還可以將流行音樂與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等課程相結合,讓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視角審視音樂。學校應鼓勵大學生創作和表演流行音樂作品,讓他們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提升大學生群體對流行音樂的創造能力和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通過選擇具有社會功能或對情感有益處的音樂作品、組織主題討論和講座、結合跨學科課程、鼓勵創作和表演、引導批判性思維及注重文化多樣性等方法,學校能夠有效培育、塑造大學生群體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這必然是一個多維度且深入的過程,離不開學校、教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
結" "語
流行音樂與當代大學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流行音樂不僅反映了大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而且體現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同時,大學生也是流行音樂的主要受眾和推動者。因此,大學生應該理性對待流行音樂,欣賞和傳唱那些具有健康內涵的音樂作品。高校和社會也應承擔相應責任,加強音樂教育和資源建設,組織多樣化的音樂活動,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流行音樂,并在全社會普及版權意識、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傳遞積極向上的意識形態,共同為當代大學生群體創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校園音樂環境。
參考文獻:
[1] 申艷婷,李娟新.時代大學生與中國精神中國夢教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9.
[2] 朱玉龍.高校音樂鑒賞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創新教育,2017(30):24.
[3] 崔志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精神文明建設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43-144.
[4]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5] 呂明等.大眾文化興起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50-151.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