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鋼琴改編曲在浪漫主義時期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的藝術融合性突破傳統鋼琴小品的界定。音樂與文學,以及與其他藝術的融合和創新都在鋼琴改編曲中得到更好地展現。李斯特在鋼琴改編曲中的貢獻,不僅是為后世留下了豐碩的藝術作品,更是使鋼琴這一鍵盤樂器有了更豐富多變的音響變化,賦予其極強的交響性。舒伯特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被譽為藝術歌曲之王。李斯特對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進行再創作,呈現出更加絢爛的藝術魅力之光。
[關鍵詞] 李斯特;藝術歌曲;鋼琴改編曲;浪漫主義
[中圖分類號] J614"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068-03
一、鋼琴改編曲的由來
早在14世紀就已經出現了鋼琴改編曲,在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也經常出現改編曲創作。但是早期的改編曲與浪漫主義時期的改編曲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早期改編曲更多的是作曲家根據改編來進行對原作品的學習和借鑒,而浪漫主義時期的改編曲,是作曲家對原作品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是與原作者的情愫碰撞而產生的新作品。
鋼琴改編曲是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推移和音樂技術進步所得到的歷史產物,在演變過程中,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占據了主導作用。且浪漫主義思潮的興起也將兩種音樂形式推上了歷史舞臺:一是藝術歌曲,二是鋼琴音樂。
(一)藝術歌曲的發展
在古典主義時期,旋律是一首音樂作品的主導,歌詞是襯托旋律的一種手段與方法,歌詞往往被大眾所忽略。但是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在“歌詞”與“旋律”的這桿天平上發生了明顯變化。浪漫主義的藝術本質是詩意追求,在浪漫主義這樣一個“文藝氣質”濃厚的時代,藝術歌曲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人們的側重點逐漸從旋律轉向詩歌,詩歌成為藝術歌曲的中心。將音樂融入詩歌中,將詩歌以音樂的形式演唱出來并配以鋼琴伴奏,完成以詩歌為主、旋律為輔的有機結合。[1]
藝術歌曲并不是到19世紀才出現在大眾視野的,實際上,舒爾茨、褚姆斯蒂格和萊夏特等古典主義時期的德奧作曲家們已經創作了很多帶有一定藝術歌曲特征的聲樂作品。所以德奧藝術歌曲在創作技法上來看,可能并不是大相徑庭的,但是在藝術歌曲的創作理念、創作審美上,擺脫了古典主義以音樂為主導的思想,轉變為以詩歌為中心,每一首詩詞都配有單獨的伴奏和旋律,每一首藝術歌曲都作為一部獨立的藝術作品呈現。
(二)鋼琴地位的變化
鋼琴制造工藝的進步對音樂的發展起到不可小覷的影響,作曲家在改編作品時要面對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例如:聲樂作品、其他器樂作品等,要對此類作品進行模仿改編,就會對鋼琴這一樂器有極高的要求。但巴洛克時期的羽管鍵琴和古典主義早期的古鋼琴都在音樂表現力上存在一定局限性。這個問題在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得到了解決,正是鋼琴在這些方面的改進,使得鋼琴的情感表現力得以快速地提升,給予作曲家在改編曲創作上的全面支撐和無限可能。值得一提的是,鋼琴與其他樂器組成小型室內樂組合,在家庭音樂會和音樂沙龍中進行演出活動,也進一步促進了鋼琴的推廣和接受度。
綜上所述,藝術歌曲與鋼琴音樂的完美結合似乎是水到渠成般地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喜愛和關注。一時間,這種藝術體裁成了作曲家們思想傳遞的最佳途徑。這種對作品的“二度”創作,絕不是一種簡單的改寫,而是作曲家之間的一種音樂美學和藝術美學的探討與交流,賦予了藝術作品本身更強的感染力。[2]
二、李斯特和他的鋼琴改編曲
19世紀正值浪漫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杰出的音樂家層出不窮,如舒曼、舒伯特、肖邦等,這些作曲家們都創作了大量藝術歌曲,李斯特作為美學思想的傳遞者,也順理成章地將這些藝術歌曲進行改編,把這些優美的聲樂旋律在鋼琴上演奏出來。其中較著名的有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美麗的磨坊女》、藝術歌曲《魔王》《鱒魚》《奉獻》《夜鶯》等。李斯特在進行改編時,保留了這些作品的內在精神,又加入自己的理解,進一步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
在浪漫主義思潮下另一位重要的音樂家——舒伯特,與李斯特產生了不可小覷的藝術碰撞。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擁有文學家的氣質和深度,大多數作品的創作是基于一些史詩巨作產生的。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的抒情性和傳記性,并達到浪漫主義美學的一種全新境界。舒伯特創作的藝術歌曲不同于以往的藝術歌曲,其他作品主張鋼琴在作品中只處在服務于聲樂的伴奏地位;而舒伯特則認為鋼琴聲部與聲樂聲部同等重要,并提出鋼琴演奏的獨立性。在他的藝術歌曲作品中,鋼琴伴奏的創作織體與和聲結構,都采用了大量鋼琴獨奏曲的創作手法。他的藝術歌曲表演不再是鋼琴聲部輔助聲樂聲部,而更像是兩個聲部相輔相成,近似于二重奏的音樂效果。舒伯特的這種創作理念正好符合李斯特的美學思想,在音樂上的這種共性讓兩位偉大的音樂家在音樂和思想領域進行了一次藝術碰撞。[3]
三、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創作特征
(一)歌唱性與旋律性相結合
藝術歌曲的創作通常是為了服務于一組聲樂套曲或歌劇,所以這些藝術歌曲的歌詞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首先,在擁有具象化歌詞的作品中,演唱者往往能夠更容易進入作曲家想表達的情感意境,這樣演唱出的曲調更具有歌唱性。其次,歌唱性的歌詞與優美的旋律性曲調完美結合,才能夠展現出最好的音樂氛圍,也能夠給予聽眾更好的藝術共鳴和思想碰撞,歌詞與旋律的結合就是藝術歌曲的題中應有之義。
所以,藝術歌曲鋼琴改編曲最重要的核心,往往是圍繞著能否很好地將原作的歌唱性旋律,完美地呈現在新的鋼琴作品中這一主題。作曲家需要從一首藝術歌曲中,提取出大眾最熟悉的、優美的旋律曲調,作為改編曲的旋律素材。這不是單純地將原作旋律謄寫在鋼琴譜上,而是進行更精致的加工處理。在藝術歌曲改編曲中,歌詞退出舞臺,這也大幅提升了作曲家的改編難度,作曲家不僅要在旋律中賦予歌詞想要表達的情感,還要保留重要的旋律素材。
李斯特在他的改編曲中就完美地做到了這種詩意化的表達和傳遞,我們以他改編的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為例進行闡述。原作第一小節連續的八度三連音,以及第二小節左手級進上行音的運用,都制造出一種緊張、急迫的氛圍感,這里是對故事情節中馬蹄聲音的模仿(舒伯特《魔王》MM:1—3小節)。在改編譜中,李斯特沿用了這種手法,并把單音級進上行改為八度級進上行,突出強調了這種陰森恐怖的氛圍(見譜例1)。
譜例1:李斯特《魔王》 MM:1—4小節
接著,聲樂主旋律以單音形式進入,李斯特仍繼續沿用連續八度的伴奏織體,環繞著主旋律同時進行。隨后,李斯特在旋律音下方加入七和弦,從縱向上豐富音樂的歌唱性和旋律性,襯托出陳述者描繪的恐怖氛圍——黑夜中煙霧籠罩的森林里一匹馬疾馳而過,馬背上父親緊緊摟著懷中生病的孩子,想盡量多給他的孩子一些溫暖。孩子依舊蜷縮著身體,把臉埋進父親的懷里。當“孩子”的聲部出現后,李斯特采用了不同于“父親”的和聲織體,在伴奏聲部使用了和弦分解琶音的伴奏織體,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孩子”在看到“魔王”后害怕、恐懼的情緒。
李斯特在作品的改編過程中,保留了舒伯特在原作中運用的伴奏織體。在“魔王”聲部的情緒旋律方面,一改之前的恐怖氛圍,右手的和弦琶音與左手的分解和弦形成了優美旋律,這里對應的歌詞是“來,跟我去,可愛的孩子!我要和你一同做有趣的游戲;海邊有許多五色的花兒開放。我媽有許多金線的衣裳”。“魔王”在引誘“孩子”跟隨他離開,所以李斯特營造出一種夢幻的、悠然的、向往的旋律(見譜例2)。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成功之處體現在他不僅保留了原曲原有的歌唱性,還在伴奏、和聲織體上進行更深層次的編創,增強旋律線條縱向與橫向上的均衡發展,與故事情節緊密結合,烘托出貼切故事的背景氛圍,給人以比歌詞還要深刻的印象。這些特點無不彰顯出了李斯特獨特的音樂個性和作品創作的表現張力。
譜例2:李斯特《魔王》 MM:52—63小節
(二)交響性的音樂語言
在浪漫主義時期,李斯特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音樂語言——鋼琴的交響性思維,是指把整個交響樂隊移植到鋼琴鍵盤上,使鋼琴這一種樂器演奏出整個樂隊氣勢恢宏、磅礴的音響效果。李斯特在創作中善于運用飽滿的和聲、復雜的音樂織體來豐富作品的音響效果。這也得益于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樂器,相較于其他樂器,鋼琴更適合改編曲的譜寫。首先,在音域范圍上,鋼琴的88個琴鍵遠遠超過其他樂器的音域,這為大型協奏曲、管弦樂曲的改編提供了基礎保證。其次,藝術歌曲的改編離不開和弦、和聲的運用,鋼琴的調性、和聲性相較于其他樂器更直觀具體,并且鋼琴具有多聲部同時演奏的有利優勢。最后,鋼琴雖然是音色效果單一的樂器,但是鋼琴的塑造能力強,演奏者可以盡可能地拓寬它的音樂表現能力,使它模仿多種樂器的音響效果,特別是借助踏板的使用,極大地幫助了鋼琴營造出交響性的音樂語言。
李斯特在改編舒伯特藝術歌曲《水上吟》中加入了大量的八度、和弦,大膽擴展鍵盤的使用,體現了李斯特在鋼琴的交響性樂隊效果方面做出的大膽嘗試(李斯特《水上吟》MM:92—94小節)。在另一首舒伯特藝術歌曲《你在歇息》中,李斯特根據原曲中的曲調大膽創新,運用飽滿的和弦填充戲劇性色彩,力求達到交響性恢宏龐大的音樂效果(李斯特《你在歇息》MM:70—74小節)。
(三)炫技處理
鋼琴改編曲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于炫技處理。炫技處理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主要潮流趨勢,在聲樂演唱表演方面,主要體現在閹人歌手的炫技性演唱,對原有曲調進行華麗復雜的加花演唱處理;在鋼琴器樂演奏方面,作曲家會加入華彩樂段等。這無疑對改編曲作曲家和演奏家都提出了超高的水準要求。李斯特在他的藝術歌曲改編曲中都運用了大量的炫技手法,如大量的顫音、八度音階、震音、輪指等。例如:李斯特改編的舒伯特藝術歌曲《鱒魚》中加入了大量的華彩樂句;《流浪者之歌》中的八度震音的色彩效果等(李斯特《流浪者之歌》MM:66小節)。
但這些炫技處理,不僅僅是為了展現演奏家的技術功底。李斯特對原作品進行一定的理解與思考后,所加入的炫技性演奏部分與藝術歌曲的故事內容緊密結合,更好地預示歌曲高潮部分的到來。在李斯特的《魔王》中,全曲呈現出大量的八度、和弦的連續彈奏,以此來模仿森林中狂風呼嘯的音響效果(見譜例1)。
結" "語
李斯特作為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音樂家和鋼琴家,所創作的音樂作品不計其數,在他的鋼琴作品中改編曲占據了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和藝術價值。
李斯特在柏遼茲、帕格尼尼等其他音樂家的啟發下,大力推廣標題音樂并首創交響詩體裁,開創了盛行高超演奏技術風格的時代。在他的作品中滲透的美學思想、對鋼琴鍵盤使用性的延伸、對鋼琴演奏技巧的提升、對音樂情感表現力的突破,對后來的印象主義音樂乃至20世紀的現代音樂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李斯特的藝術歌曲鋼琴改編曲既繼承了原作曲家的風格特色,又加入了他自己的模式想法,兩種元素碰撞出絢麗的火花,在改編曲的音樂藝術史篇章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在研究李斯特鋼琴改編音樂,他的音樂思維沒有因為時代的更迭而褪色。反之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李斯特改編曲被演奏和聆聽,更多的人開始被優美的改編曲吸引,開始注意到他的改編曲的重要價值。這為我們學習李斯特的音樂思想,以及現代改編曲作曲家的作品提供了優秀的理論、實踐基礎,奉獻了寶貴的經驗,也為現代改編曲音樂創作指明了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付佳.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研究[J].藝術教育,2015(12):166-167.
[2] 列昂·普蘭廷加.浪漫音樂——十九世紀歐洲音樂風格史[M].劉丹霓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8-12.
[3] 王琦.傳遞詩意 濃縮交響——論鋼琴改編曲在鋼琴演奏與教學中的重要性[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9(03):137-143.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