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手獅舞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其歷史起源眾說紛紜。從橫向的文化互動角度來看,手獅舞是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融合下的產物,同時各類文化也影響了手獅舞形成之際的場景功能。從縱向的歷史傳承角度分析,手獅舞的傳統功能為適應時代變化而產生了功能變遷,這也是文化轉型下的必經之路。本文以文化“涵化”與“濡化”理論為視域,對手獅舞的多種起源進行梳理考察,同時分析其功能變遷,探索手獅舞在傳承與發展中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 手獅舞;濡化;涵化
[中圖分類號] J7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7-0156-03
手獅舞是流傳于我國江南地區的民間舞蹈,其中上海馬橋地區和南京江浦地區的手獅舞分別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獅舞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致使獅舞呈現出多種民間流派,大部分獅舞的形式,皆是由表演藝人置于“獅子”道具內,一般兩人共舞一“獅”,模擬獅子形態。手獅舞則與眾不同,縮小了“獅子”道具體積,并將其插上手柄,表演藝人執柄舉“獅”而舞,一般單人便可舞動一“獅”,故而得名手獅舞。
一、手獅舞的歷史起源
獅子自古在中國民間就有著“百獸之王”之稱,百姓們將其視作一種祥瑞。在我國的獅文化中,獅舞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從漢代至今,一直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出現在各類節日慶典之中。手獅舞作為獅舞的一門分支,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朝時期,且說法不一。本文對手獅舞的歷史起源研究,從傳承人的口述和文獻記載著手,通過對長江下游三角洲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佐證,從而得出以下較為客觀的兩方面因素。
(一)長江下游地區的因地制宜
眾多手獅舞的起源,大多為口口相傳,恐難辨其客觀真實性,唯有上海的馬橋手獅舞能明確地說明其源于獅子燈,并清晰地展示其傳承脈絡。[1]明清以來,我國便有在元宵佳節舉行燈會的習俗,以燈興市,百姓們扎燈赴會,進行行街表演。根據傳承人趙雪林老師的口述:馬橋地區的百姓,稱元宵時的看燈為看燈彩,用竹子和紙扎成各種各樣的燈,其中便有獅子燈,早期的獅子燈只是被孩童拿在手中玩的。但因馬橋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地勢平坦,人口密集程度較高,故此地道路較為狹窄,百姓家中以平房為主,屋檐最窄處,兩邊的屋檐可以搭上一根扁擔,老百姓在看燈時較為擁擠,許多人難以看到獅子燈。于是先人便將燈放大,撐上兩根竹竿,孩童們便都能看到,逐漸就有了動作。但此時的獅舞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只是一些比較簡單的動作,手獅舞的雛形便在上海特殊的地勢及建筑下孕育誕生了。
在舞蹈歷史環境的影響下,據1994年10月出版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上海卷》所記載,明清時期,上海地區就流傳著許多本土化的獅舞,除馬橋手獅舞外,還有崇明獅子舞、青浦調獅子等等,當時的上海已將舞獅視為節日慶典中不可缺少的活動,這些種類的獅舞也在無形中影響著手獅舞的誕生。在道具制作上,上海燈彩以生動的造型、艷麗的色彩、精巧的制作工藝而聞名,[2]精湛的扎燈技藝亦為手獅舞的精美道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不難看出,上海這片土地憑借得天獨厚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成功滋養出了手獅舞。
(二)太平天國時期的軍民同樂
南京的江浦手獅舞始源于太平天國運動時期,是江浦縣永寧地區老百姓與太平軍官兵在生產戰斗之余的一種文娛活動。[3]江浦地理位置較為特殊,長江橫貫南京而入,將一座城市分隔兩岸,江浦位于長江以北,是古代兵家口中“扼抗南北,鉗制江淮”的要塞之地。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占領金陵(今南京)后,定金陵為都城,軍隊休整時便會進行手獅舞表演,故亦有觀點認為江浦手獅舞是由廣西的太平軍外傳入江浦地區。
由于手獅舞道具可單人進行操作,舞動起來較傳統獅舞便捷,集體舞蹈時更是氣勢如虹,有助于士兵們的方陣操練。因此,手獅舞便在當時的太平軍中迅速傳開,并以此舞操練士兵,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長此以往,不僅在軍營,永寧的百姓也受到影響,以手獅舞為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太平軍雖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手獅舞這一舞蹈形式卻被江浦地區的百姓所傳承。
二、涵化作用下手獅舞的傳統功能
文化涵化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文化體系持續接觸、影響而造成的一方或者雙方發生大規模文化變異。[4]當獅文化傳入中國后,同樣也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了涵化現象。我國的土地上最早出現獅子,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打開,使國人開始接觸這一物種。值得注意的是,歐、亞、非、美各大洲的獅子文化,雖起源早于中國,但卻與中國的獅文化大相徑庭。如果與之比較,獅子產地的獅文化無不以寫實為主,獅子特征分明,而中國的獅文化卻以寫神為主。[5]西域獅文化遷入中國后,和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所獨有的擬神化的獅文化。手獅舞作為中國獅文化的組成部分,起源于清朝,此時已是中國獅文化的衰敗時期,獅子由最初人們認知中的兇獸、奇獸轉化為神獸的形象,造型也向生活化和裝飾化轉變,此時乖巧活潑的獅形象也更加受到老人和孩子的喜愛。
(一)娛人功能
上文中提到,馬橋手獅舞起源于獅子燈。在安徽、江蘇的部分地區,也都有獅子燈的身影。獅子燈起初便是慶祝元宵佳節的一種形式,百姓們提燈赴會,盡興而歸。而上海與南京兩地,自清末民初起,由于戰亂的歷史背景,便有大批人口的遷移,從而導致兩地文化上的碰撞。這也就解釋了兩地手獅舞的娛人功能,亦是江淮文化與吳地文化涵化后的結果。
清朝中期后,馬橋手獅舞成為集武術、雜技、燈彩和民俗為一體的產物,并且不斷創作出新的表演套路。日趨成熟下,手獅舞由馬橋為起點,不斷向周邊村鎮進行擴散,成為上海周邊城鎮風靡的一種傳統舞蹈。早期的馬橋手獅舞,作為一種自娛性舞蹈,在道具扎制、動作套路及規范性等方面未有太多的要求,人們往往即興而舞,不受太多的束縛。長此以往,鄉民們在手獅舞上想要出奇制勝,但又受建筑以及道路的限制,于是便出現了馬橋手獅舞所獨有的“矮步蹲”,在此基礎上演變出各類進、退舞步,而手部動作則以“貼身繞獅”為特色,以配合場地的靈活多變。經過時間的沉淀,馬橋手獅舞由最初的自娛性舞蹈,逐漸轉變為具有程式化和表演性的習俗舞蹈,成為上海廟會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二)健身功能
從正向涵化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國運動,致使廣西士兵駐扎南京,將江浦手獅舞作為一種健身性舞蹈傳播開來,并流傳至民間百姓的生活中。
江浦手獅舞區別于傳統獅舞的“南獅”和“北獅”,以手表演為主要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二獅搶球”“八獅串井”和“蛟獅盤柱”等等,以“蛟獅盤柱”為例,舞者們持獅而舞,呈圓形跑動,首尾相連,逐漸向圓心靠攏直至中心舞者可疊羅漢,最高時可達三層仍首尾相連,如蛟龍盤旋,氣勢恢宏。可以看出,手獅舞雖可單人而舞,但群體舞動時更添宏偉之勢,這也是手獅舞深受太平軍喜愛的主要原因之一。激烈的戰爭之余,在長久的休整和訓練中,手獅舞的訓練方式不僅讓士兵們達到了強身健體的目的,更調節了士兵們枯燥而苦悶的生活,如此一舉兩得、有益于身心的舞蹈,不僅在軍營中迅速傳播開來,同時也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
(三)祈福功能
從逆向涵化來看,在太平軍潰敗以后,江浦手獅舞并未因軍隊的撤退而消失在當地百姓的生活中,相反,健身功能向祈福功能的轉換,將手獅舞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后,百姓的生活并未得到改善,軍閥混戰,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百姓只能將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寄予神靈。因此在南京江浦地區,手獅舞成為一種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每當春節來臨之際,手獅舞的舞者們須先在祠堂進行祭拜,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家家平安。當禱告結束后便開始進村表演,無論每戶人家的經濟狀況如何,手獅舞隊都會挨家挨戶門前進行表演,以確保將福報帶給村民,而村民也會對手獅舞隊進行答謝。此時的手獅舞已然形成了高超的技巧和程式化的套路,相較太平天國時期更具觀賞性,對表演者的篩選要求嚴格到了空前的高度。
三、濡化影響下手獅舞的當代功能變遷
美國人類學家梅爾維爾·赫斯科維茨在他的《人及其工作》專著中首先提出了文化濡化概念。主要指的是“人類個體適應其文化并學會完成適合其身份與角色的行為過程”[6]。在歷史的長河上,手獅舞根據實際的社會需求,其功能亦發生了變遷。從清朝時期開始形成,手獅舞作為一種健身及娛樂性的舞蹈,到民國時期社會動亂,其逐漸成為當地百姓的一種精神寄托,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百姓們有了科學的認知觀念,手獅舞的祈福功能逐步喪失,手獅舞開始走向沒落。對傳統手獅舞的挖掘與保護工作,南京與上海兩地均始于20世紀80年代,通過多種方式發掘、整理與保護,手獅舞的當代功能逐步顯現。
(一)文旅融合打造城市名片
進入21世紀以來,年輕人的愛好逐漸趨向多元化、現代化,以手獅舞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受到了忽視,同時隨著青年人掀起的進城熱潮,馬橋和江浦這樣的鄉鎮本地年輕人銳減,手獅舞難以在本地繼續傳承。兩地在解決這一問題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將傳統手獅舞文化與當地文旅進行融合,形成城市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在帶動當地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好地宣傳手獅舞這一系列的地域傳統文化。
江浦地區成立了江浦手獅館,館內不僅有手獅舞及其傳承人的介紹,更是陳列了多種尺寸及顏色的手獅舞道具,以便前來的游客能夠親身體驗手獅舞,留下深刻的記憶。同時,旅游公司招募當地的待業青年成立手獅隊,并邀請傳承人邵金寶進行培訓指導,手獅隊定期在當地的文化老街進行演出。如此,手獅舞的演出吸引了更多游客的駐足觀賞,旅游公司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增長,而公司組建的手獅隊為當地待業青年提供了就業機會,同時傳承人也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價值,培養后繼人才,傳播手獅舞文化,為城市文化建設添磚加瓦。
在馬橋地區,如何組建一支專業且人員相對固定的手獅隊成為一大難題。馬橋政府在一次偶然中,發現了一支年輕的山西鼓隊來滬演出,鼓隊中的人員構成以青年男子為主,具有一定的音樂基礎,相較普通群眾而言,更適合手獅舞的學習。因此當地政府與此鼓隊進行協商,前者提供演出機會和訓練場地,并解決住宿問題,讓鼓手們能夠在上海扎根安家,而后者須學習手獅舞,與原手獅隊的成員組建成一支更為專業的隊伍。而后這支隊伍出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活動中。
(二)走進校園傳承非遺文化
在全國倡導并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之際,在上海與南京兩地的中小學乃至大學校園中,都能見到手獅舞的身影。宣傳方式主要為兩方面,其一,開展相關知識講座,讓學生們了解當地非遺文化的歷史,提升學生們的人文素養;其二,開展相關的社團課程、選修課程及組建校園手獅隊等。通過實踐教學,不僅能發揮手獅舞強身健體的功能,更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手獅舞的文化內涵。
馬橋地區強恕學校的創始人鈕永建先生,便是一位手獅舞的倡導者,在強恕學校,每年都會選拔出色的學生組建起一支手獅隊,參加各類比賽和展演,在宣傳非遺文化的同時,也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寬廣、更多元的舞臺。因此強恕學校的手獅舞教學,已成為學校的特色教育內容。不僅僅在強恕學校,馬橋地區的各個中小學,都能見到傳承人趙雪林老師教學手獅舞的身影,他為宣傳和發展非遺文化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南京,不僅是中小學,以南京工業大學為首的高校校園中,也進行了手獅舞的普及。2017年,南京工業大學請來了江浦手獅舞的傳承人邵金寶老師進行授課,并在學校的顏耀春老師帶領下,完成了手獅舞的影像微課程錄制以及教學大綱的制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南京工業大學的手獅舞課程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的發展與創造性的轉化,在學習了基礎的動作與程式化的套路后,配以當下年輕人熱愛的流行音樂,根據教研組老師以及學生們的自身情況,對舞蹈動作進行創新與發展,創作出更為符合年輕人喜愛的手獅舞作品。這樣的創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手獅舞易被年輕人忽視的問題。
(三)網絡普及喚醒民族認同
當下,蓬勃發展的自媒體已成為互聯網行業內不可缺少的內容生產者。在我國非遺文化的普及工作中,網絡渠道已然成為重要的宣傳平臺之一。通過抖音、嗶哩嗶哩等自媒體流量集中的網絡平臺搜索“手獅舞”關鍵字,顯示的內容不僅有當地學校、傳承人所上傳的官方宣傳視頻,同時也會看到游客、當地群眾拍下的手獅舞演出視頻。
除自媒體平臺外,在學習強國、優酷、騰訊等不同類型的網絡平臺上,皆可以看到介紹手獅舞的科普視頻。雖然利用網絡進行手獅舞的傳播相較前兩者缺少針對性,但卻更好地拓寬了手獅舞文化普及的受眾群體,不拘泥于校園亦不拘泥于本地的推廣,讓全國乃至全球的網民,都能見到手獅舞的風采。
文化是構成民族存在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標準之一,由此樹立了民族認同的基點,成為民族凝聚力的紐帶。[7]手獅舞作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所特有的舞蹈,當地群眾雖不能做到人人起舞,但卻構成了該地區所獨有的社會記憶。手獅舞作為中國獅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多元一體的發展下,無論是南京和上海地區的群眾,還是生長在其他地區的炎黃子孫,手獅舞都會喚起中國人對獅文化的民族身份認同,從而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臺。
結" "語
費孝通先生認為:“文化自覺的意義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保?]從手獅舞的功能變遷中,可以看出現代文明的沖擊對長江三角洲地區人民生活的影響。傳統的娛人功能以及祈福功能逐步衰退,取而代之的則是新時代發展下的城市文化宣傳、非遺文化傳承以及民族認同功能的興起。在手獅舞的傳承方面,應當在尊重母體文化的基礎上,避免僵化的學習及傳播方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完成創新性的發展,促進人們文化自覺意識的持久激發。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馬橋手獅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9.
[2] 閆東東.燈彩[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83.
[3] 雷進寶,劉青.藝苑奇葩──江浦手獅舞[J].南京史志,1999(01):12.
[4] 黃劍波.文化人類學散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90.
[5] 朱盡暈.藝術實驗與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77.
[6] M.J.Herskovis.Man and his works[C].芮逸夫.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297.
[7] 柯泊宇.晴隆縣阿妹戚托舞蹈功能變遷研究[J].藝術評鑒,2023(15):56-61.
[8] 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思想來源與現實意義[J].文史哲,2003(03):15-16.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