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習慣是指后天逐漸養成的與學習行為方式有關的習慣,是個體在一定情境下通過反復練習養成的相對穩定的,自動化的學習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習慣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德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智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一個人習慣的養成,特別是良好習慣的養成,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后天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響逐漸產生并固定下來的。
一、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意義
1.2022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P36頁指出,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素養目標,總目標的第4條,該條目從識內容、能力發展、習慣養成等角度設計目標:一是學生需要學習的語言文字知,有常用漢字、漢語拼音、普通話、語言文字運用規律、常用語文工具書使用方法,二是語言運用能力,包括對語言文字規律的領悟力、語感能力、基本的語文學習去等;三是習慣養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2.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也就是說,從小培養怎樣的習慣,成人后就會形成怎樣的品性。近代教育家葉圣陶也說:“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養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種好的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伴隨人的-生,無論學習還是生活,做人或處世,它都以一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干預著你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從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張地說,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
二、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
1.家長認識淺薄
居住在我地的家長整體素質不高,一部分不識字,小學或初中文化的占多數,他們大多忙于生計,即使閑暇時也愿聚在一起打麻將、玩撲克等。有的更有甚者是隔代教育的留守兒童,家長們“重智輕育”,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無所謂,更談不上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性教育。
2.課前學習習慣現狀
多數學生沒有預習習慣,不了解該怎樣預習,使課前預習流于形式, 效果不佳。
3.上課學習習慣現狀
課堂上開小差,說小話,做小動作;很容易受周圍事物的影響,注意力分散,東張西望;聽課姿勢不端正,其他同學發言時不能認真傾聽。不經常積極主動發言的學生大約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甚至有同學從不主動發言,他們不愿意或害怕發言。
孩子的習慣決定著孩子的明天,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如何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呢?下面就談談自己擔任班主任期間的一些粗淺實踐。
一、規范訓練,加強養成教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生的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關鍵在于明確要求和規范訓練。學生生活在班級中,各種行為習慣都需要老師特別是班主任來督促引導,也需要同學間的相互影響、提醒。因此,作為班主任,我在開學前一一周就制定了班級行為規范,并征求了全班同學的意見,利用班會課在全班通過,在老師的指導、督促下按要求實施。例如,我班根據.上學年齡及農村孩子家庭的實際生活,具體落實的良好行為習慣有: (1) 刷牙、洗凈臉、勤洗澡、勤剪指甲,出門照鏡子,整理頭發、服裝、紅領巾、校簽、鞋子等,保持個人衛生。(2)整理好書包、帶足學習用品。(3)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禮貌待人,與同學和睦相處。(4)愛護校園環境。(5)學會感恩,每月至少為父母、他人、集體、社會做- -件好事。(6) 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做個身心健康的小學生。(7)每周向家長講解幾個學校里發生的趣事,多和家長交流溝通。(8)具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做事不拖拉。(9)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如去敬老院打掃衛生、社會調查等。(10) 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做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等,同時還要注重訓練。如平常學生課間行為規范的訓練上下樓梯,不要擁擠,注意謙讓,行走靠右,保障暢通;課間注意奔跑追逐的安全,玩有意義的游戲;教學樓內不大聲喧嘩,輕聲漫步過走廊;佩戴紅領巾比賽.....教師并講明為什么提出這樣的規則,以及怎樣遵守這些規則,還要注重親自檢查與督促,以便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加強監督,強化行為習慣
小學生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反復”的特點,可以采用“反復抓”“抓反復”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它又是一個艱巨的、長期的、細致的過程,不能期望- -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不斷強化,反復抓,抓反復。通過長期的反復宣傳、實踐,學生能逐漸了解、熟悉校紀班規,繼而才能夠在教師的提醒、引導下,逐漸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種習慣遵守, 再而經過繼續的深化實踐,最終變成自覺遵守。例如,在監督、強化學生課前學習用品準備的行為習慣形成過程中,我先是每次下課提醒學生收好、準備好學習用品(要求擺在書桌的左上角),一段時間后,再下課,我便有意地站著不動,用眼睛不作聲地看,直到學生明白我的用意,迅速地按要求準備學習用品,我才允許自由活動。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種自然習慣。同時,我還及時地與科任教師進行溝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學生各方面行為習慣的養教師進行溝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學生各方面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當然,規則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實際情況則存在差距。對于習慣較差的孩子,我就采用個別談話的方法,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存在的困難,幫助孩子盡快形成好的習慣。
三、師之品行,良好習慣的示范者是學生心中的太陽。
學生的行為剛開始都是模仿而來的。一個有良好習慣的老師才能帶出一批有良好習慣的學生。比如,培養學生喜歡讀書的習慣,首先教師應發揮示范作用,要用師者的行為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學生經常看到教師專心致志、興味盎然地讀書,便會被教師的行為所感染。在課堂里,我們可以把書中精彩的片斷聲情并茂地讀給學生聽,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則彌漫著濃濃的讀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