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江麗,中國林業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太白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太白文藝》執行主編。作品散見《中國家庭報》《中國教師報》《延河》《福建鄉土》《鴨綠江》等報刊。出版散文集《快樂是簡單的》《張老師日記》。
一轉眼,女兒已經參加工作了。在陪伴她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覺得那樣漫長且遙遠,然而當我們陪她走到鳳翔,走上工作崗位的那一刻,我的腦海里便浮現出當年青春年少時我背上背包去鳳翔上學的情景,冥冥之中仿佛是命運的安排,我們娘倆與鳳翔這個地方如此有緣,看來它該是我們的福地。青春年少的時光還那樣歷歷在目,還就在昨天。然而,一轉眼,年輕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不知不覺間,女兒已經長大成人了,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了,已經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了,除了由衷的高興之外,又多了幾分傷感與擔憂。時間的長河推著你向前走去,不走也由不了自己,時間是一把殺豬刀,說得真逼真呀。
女兒參加工作了,孩子能勝任以后的工作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會不會遇到困難?學校的單純和社會的復雜中間會有很大的落差。當然,基層政府部門是連接到農村、農民的一個組織,我從事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并不能完全了解或者理解政府部門的工作性質。各種顧慮,各種擔憂,哎,父母不易,母親更是難當。
送孩子去單位時,我真的感到心里有些難受,孩子的鋪蓋半天沒有地方放,幾天連個辦公桌都沒有,因為單位修建,條件實在有些差。我在她新單位外邊轉了半天,不忍心離開,這讓我想起來女兒上初中的時候,把她送到寶雞的學校,看著那樣瘦小的她背著大大的書包篤定地走進學校,我站在校門口久久不愿離去,忍不住淚流滿面。
我常想女兒和我比較像,到底是自己的女兒,身體里流著我的血。甚至命運中遭遇的劫難,都和我相當。我上學的時候因為離學校遠,上學比較遲,一到三年級沒有正規上過學。為了能讓我和哥哥有個良好的上學環境,母親將我轉到了中心小學,為了能跟上其他同學,便留了一級,結果遇到了小學五年制轉六年制,又多上了一年學,因而到初中時比一般孩子大兩歲。女兒也是因為身體原因休了一年假,又在高三時復讀一年,比她同級的孩子大兩歲。女兒的性格和我也比較像,善良,敏感,脆弱,又有些內向,因為是獨生女,女兒比我脾氣更大,更自信,更自我,和我諸多觀念存在分歧。
但是對于孩子,我始終是欣賞的態度,我會更多關注她的優點和長處。我始終感覺到現在的孩子,接受新事物比較快,活得比較通透,女兒比我自信,做事干練。記得我倆出去逛的時候,上海、成都,都是她張羅制定路線,訂票訂酒店。記得那年半夜時分,我倆到達成都機場,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在那個陌生的城市,我茫然不知所措。她導航到住的地方,看著黑黢黢的小巷道,我問她路線對不對,她鏗鏘有力地說:“跟著我,不會錯。”此刻,仿佛人家是大人,我是一個手足無措的孩子。
女兒上班了,至此,一家人奔波三處,只能是周末短暫的相聚。因為相處時間短,我總想把自己的擔憂和關心表達出來,勸慰她待人和氣。她說,在新租住的小區里停車,因為她是新手,小區比較小,比較擁擠,所以不能很端正地把車停在車位上,作為新手來說,她已經調整了好幾遍了,已經很盡力了。然而,當門房的老人過來數落她時,她說:“我已經很努力了,這是最好的情況,不信你來試試。”我說:“門房看門的老人也不容易,你好好和人家說話,要尊老愛幼。”結果被女兒嗆了一鼻子灰,“你和我爸怎么老愛自我反思?是反思型人格嗎?”我無話可說。我估計在我之前,他爸爸也是這樣勸說她的,她應該已經窩了一肚子火氣沒地方發,正好被我撞在槍口上了。
當然,在工作崗位上,我們也希望她能盡力多干一些事情。周末陪女兒值班,盡管天氣比較炎熱,老公還是幫著她打掃辦公室衛生,連垃圾桶都清洗了。他對女兒說,你還年輕,要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工作,要因為你而改變一個地方,影響一批人。當然,作為母親,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工作崗位上能遇到好領導,好同事,能看到她的優點,也能原諒她的缺點。以后的人生中,能遇到一個好的伴侶,能少一些人生的苦和累。
那一周去眉縣,當我和老公坐在車上拌嘴時,女兒一直保持沉默,直到快到時,她終于忍不住了,“你們倆夠了沒有?”這下我倆都一句不說了,我也終于意識到了生活的雞毛蒜皮,無休止的爭論毫無意義,只能給孩子帶來傷害。
每當女兒懟的我啞口無言,心生難過時,想著在二十多年前的那個開學季,生下她時那么小,我看著她纖細的手指,那么小的人,何時才能長大?想著自己要上班,如何照顧她長大?如何當一個好母親?那一夜,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身體虛弱,疼痛,擔憂,竟然一晚上沒有合眼。今后的日子一邊上班,一邊悉心照顧、用心呵護她。工作繁忙時便把她送回老家她奶奶照顧,有時也會送到母親那里,那時候條件艱苦,等班車,坐班車,孩子也跟著一路顛簸受罪,離開她時,她哭得撕心裂肺,我難過得淚水長流,到夜晚還會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每一次去上班,去外地學習和她分開時,她又哭又鬧,我難過流淚。直到上小學時候她跟著我了,才過了一段相對平穩的時光。那時候她愛讀書,愛好廣泛,學習用心,每天上班下班時跟著我,小嘴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只是那時候,我和老公常常擔任學校畢業班的工作,任務重壓力大,也常常對孩子缺少耐心。孩子從小胃口不好,上學時也常常是不完成任務不吃飯,可是我一天忙忙碌碌,忙著工作,忙著維系各種人情和關系,很少精心地給她做飯,營養搭配,也很少關注孩子長大時的心理變化。直到初中時,她已經很少和我交流自己的想法,叛逆地和我頂嘴,和我不說話,不親近。生病時我更加自責難過,恨不得代替她承受一切。盡管我們比較平庸,卻用盡全力去照顧她,省吃儉用,想把最好的給她。就這,女兒還覺得她的父母做得不夠好,說我們就不該生下她,生病生氣時滿嘴埋怨,我便只能獨自傷心,默默流淚。
每當我難過傷心時,便會想到母親,想到和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有時也忍不住頂撞母親的情景,也許母親只是想在那個時候發表自己的想法,我卻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評判對與錯,我們都是母親的孩子,都是叛逆的孩子。
母親上了年紀,依然那樣愛操心,心性依然那么強,我很想讓她少管些事,多照顧自己的身體,少計較得失,就像幼年的時候,常常因為父母打架或者吵架而傷心不已,夜晚偷偷地哭泣。多少夫妻過一輩子吵一輩子,厭棄一輩子,但還是無奈地生活一輩子。我在父母的身上看到了婚姻的無奈,但是我常常也覺得那一代人不容易,太受罪,沒有學多少知識,不能理解別人的想法,不能通融和容忍。因而,我并不能理解母親那一代人所吃過的所有苦,受的所有罪。母親十八九歲就嫁人生孩子,一輩子在貧瘠的土地上辛勤勞動,養兒育女,承受著生活所有的不容易。
母親吃的苦,我不能理解,我所遭的罪女兒也不能共情。作為母親,作為女兒,也許都不會想到,孩子也是愛母親的,她們對母親的愛并不少。
當你生病時,孩子是最擔心最心焦的。那一年女兒上初三,因為學習壓力比較大,也比較叛逆,老公工作也很忙,常回不了家,那個時期,我心碎無力,常常提心吊膽。也就在那一年,母親因身體不舒服住院,醫生診斷心臟問題要做心臟造影,有可能要做支架。費用也相當昂貴,看著躺在病床虛弱的母親,內心里也滿是擔憂和焦慮,萬一手術有風險怎么辦?我擔心發愁,一晚上睡不著,想著母親一輩子受罪,現在日子才剛剛好一些,身體又經常出毛病,我多希望母親能健健康康的。那個時候,我好不容易過關斬將,等了十幾年才爭取到了市級教學能手評選資格,正在準備講課,一邊操心母親,一邊擔心女兒,分配給自己的精力已經很少了。在那個時候才明白什么是心力交瘁,什么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還好檢查結果出來,母親的病情也并不嚴重,沒有做支架手術,只是我卻在賽教中失利,錯過了市級教學能手評選的好時機。
那一年我住院,因為沒有人陪護,女兒在高中住校,非要中午過來看我,于是便向學校請假來醫院。盡管她話不多,沒有過多關心的語句,可是她給我帶來了一盒香噴噴的熱米飯,擺在病床上,在旁邊默默陪著我吃完,才匆匆去學校,臨走時看我一個人,滿眼的不放心和擔憂。在那一刻,我知道女兒是心疼我的。
母親70歲了,和已經70多歲的父親,也還不能安享自己的生活。去年秋收季節,家里一畝多獼猴桃即將成熟,馬上就要發桃了。地里還有一畝多玉米,正好成熟,家里的工人還正在裝修房子,母親要給做飯。羊圈里還有十幾只正在咩咩叫著喂不飽的羊。給母親打電話,說那么多活兒,愁的她一晚上睡不著,我想著天氣那么熱,母親身體本來就不好,再勞累操心。我就越想越著急。周末時,我和老公匆匆從寶雞趕回去,已經快中午了。六姨和六姨夫已經幫忙把玉米搬回來倒到了院子里,吃完中午飯后,我們就趕緊幫忙剝玉米殼兒。直到晚上快9點時才把玉米打成粒。雖然已經快到中秋時節了,火熱的太陽依然強烈,我被太陽曬得一點勁也沒有,干活也沒有了力氣。我對母親說,今后少種點地,少干些活兒,不是姨和姨夫幫忙,那么多的活兒能干得過來嗎?累得又病了,又該怎么辦?當然,母親比不了我。我被女兒訓時,只是笑,不語。我對母親哪怕是說話的語氣只是有些急,有些氣。母親就覺得我又訓她了,說我當著姨的面訓她。當時我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不對,直到女兒訓我時,我才能體會到母親的心情。
等女兒長大時,她用她的標準來評判我,有時大聲訓我時,我便會想到母親養育兒女的辛苦和不易。一個女人一生苦苦維護著自己的家庭,當感到困頓或者迷茫時,希望母親是最有力量,能幫自己撐起一片天。其實我是懂女兒的,她內心善良脆弱,有時雖然看著她不服輸不認輸,聲音大,過后又常常自責,我何嘗不是,對母親語氣不好時,過后也常常自責,后悔。
母親用生命呵護孩子,孩子豈能不愛母親?母親是兒女的鏡子,從她們的一言一行中我看到了婚姻的模樣,看到了人生未來的樣子。每個人一生都在抗拒成為母親的樣子,可是每個女人最終都活成了母親的樣子。這是宿命,這是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難以擺脫。只是母親可能也想不到她的孩子對她的愛也并不少。
記得女兒5歲的時候。我和別人聊天,談起了自己的傷心事,一邊說一邊流淚,我卻忽視了在一旁的女兒,女兒不知什么時候在旁邊哭得那樣傷心。她偎過來,抱著我一邊給我擦眼淚一邊哭,完全沒有了一個小孩子的活潑和頑皮。我身上流淌著母親的血液,女兒的身上流淌著我的血液。我的性格特點,又何嘗不是從母親身上遺傳來的?女兒還年輕,她剛剛步入社會,她要在生活的磨礪中去認識人生,體會母親的不易。而我也將漸漸老去,青春不再,漸漸體會到母親的不易,我常常告訴自己,好好對父母說話,好好珍惜有父母有女兒的時光。人生不易,也許還能陪伴孩子,還能陪伴母親,這已經是生活的全部意義,所有的苦難,所有的艱辛也都是值得的。
親情是一條河流,愛是波濤澎湃的一朵朵浪花。愛也是一面鏡子,在女兒身上,我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在母親身上,我又仿佛看到了自己老去的模樣。在和女兒的關系與矛盾中,我常常反思我對母親的態度,我和母親該如何相處。我相信,有母親的每一天,我永遠是個孩子,有依靠,有家,因而以后不管到什么時候對母親好好說話,好好珍惜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光。不管怎樣,愛是相通的,血濃于水。親情永遠是人生最美最動人的歌,也是我們一生賴以活著的勇氣和動力。
親情是一條汩汩流淌的河流,生命不息,愛意濃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