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邊疆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是展示國家實力和形象的窗口。做好邊疆地區的國際傳播工作,構建形成堅強有力的國際話語體系,占據區域輿論高地,是我國國際傳播亟須深入研究和突破的課題。南寧市融媒體中心在面向東盟的國際傳播中發揮地緣優勢,把握時代大勢,堅持“立、正、高”原則,即立足本土發揮獨特優勢,正向議題聚焦熱度,高位謀劃服務大局,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切實履行邊疆地區主流媒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關鍵詞】國際傳播;東盟;主流媒體
南寧是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以下簡稱“峰會”)永久舉辦地,具有立足廣西、連接東盟的獨特區位優勢,在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區域發展、維護邊疆穩定上意義重大。連續舉辦21年的東博會和峰會,已成為區域具有強大吸引力和廣泛凝聚力的國際重要展會,為中國與東盟乃至“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了高層對話、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的重要渠道。
作為主流媒體,南寧市融媒體中心緊扣國家賦予南寧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國—東盟跨境產業融合發展合作區的新定位新使命,以“打造立足南寧、面向全國、輻射東盟,具有較強區域性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為目標,在國際傳播工作中積極探索、不斷總結經驗,形成可推廣、可借鑒的模式。2024年5月11日,南寧國際傳播中心成立,并加強與新華社、中國日報社、中國新聞社等中央媒體的合作,構筑以海外傳播矩陣建設、對外文化交流推廣、精品內容創作等為核心的多層次、立體式、寬渠道國際傳播平臺,打造重點面向東盟、具有區域國際影響力的對外傳播和文化交流新載體。
一、立:立足本土發揮獨特優勢
做好邊疆地區的國際傳播,要立足于當地的城市定位和自身資源,以及其與傳播對象國的國情民意和歷史文化的交匯點,發揮獨特優勢,凝聚各方力量,達到“連接中外、溝通世界”的目標。
(一)立足本地城市定位,打造獨特傳播優勢
南寧市是連接東南亞和中國內陸的重要樞紐城市,是西南地區通往東盟國家的重要樞紐城市和前沿城市。國家賦予南寧建設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國際化大都市新定位新使命,聚焦于與東盟國家的跨境合作。
2024年是東博會和峰會舉辦的第21年,南寧市融媒體中心圍繞第二十一屆東博會、峰會“親誠惠容同發展,鑲鉆成冠創未來”主題,融合廣播、電視、新媒體多層次齊聲發力,多平臺同頻共振立體傳播。推出《海外“Z世代”看東博》新媒體直播,邀請馬來西亞、老撾、緬甸外語主播打卡第二十一屆東博會,Facebook(臉書)、YouTube(油管)系列海外社交平臺賬號“魅力南寧”視頻號同步直播,江西、貴州、云南和濟南等國際傳播中心海外賬號同步轉播,全網觀看量超102萬人次;派出英語、越南語、泰語主播以沉浸式體驗的形式帶領網友“云打卡”“云逛展”,通過國際友人、外語主播的真實體驗和積極評價,將第二十一屆東博會的活力、魅力展現給世界;面向全球發起“南寧,Wow”影像征集計劃,征集廣大國內外網友與南寧的故事影像、感人故事、精彩瞬間;在海外社交平臺“魅力南寧”賬號發起“我身邊的中國—東盟機遇”話題聯動,邀請四川國際傳播中心、江西國際傳播中心、濟南國際傳播中心等媒體超70家海外賬號參與聯動,進一步擴大東博會和峰會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二)立足本土文化資源,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我國邊疆地區的一些民族與周邊國家的一些民族地域相連、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其本土文化既有獨特性的一面,也有國際化、具備相似性的地方。以文化為媒,以藝術為橋,有利于激發國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興趣和好感,增進國際友人對共同價值的理解和認同,為國際合作與發展奠定情感和心理基礎。
2024年春節期間,由南寧市融媒體中心聯合多個國家和地區媒體打造的《春天的旋律·2024》跨國春節晚會,在國內外多家媒體播出。中國與東盟多國藝人同臺演出,展現豐富多彩的文化、年俗、美食,使晚會既呈現“華人年俗大賞”,又成為各國友誼和文化交流交融的平臺。2024年4月11—14日,在“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期間,南寧市融媒體中心推出系列融媒體直播和短視頻,邀請在邕外國友人穿上壯族服飾,現場體驗民歌盛會,在海內外社交平臺掀起一波“民歌熱潮”,視頻在Facebook、TikTok(抖音海外版)等社交平臺點擊量超200萬次。
(三)立足海外品牌建設,拓寬國際傳播渠道
品牌是傳播形象、加深記憶和強化標識的重要依存。媒體品牌是周邊傳播的重要工具[1],向周邊地區受眾傳播著信息、價值觀和影響力,成為城市外宣的代言人。
南寧市融媒體中心面向東盟國家打造具有南寧地域特色、兼具國際視野的媒體品牌,逐漸形成了《春天的旋律》跨國春晚、“南寧渠道 絲路交響”跨國采訪行動和“云上絲路”國際傳播項目三大品牌。2007年,南寧市融媒體中心與越南國家數字技術電視臺(VTC)聯袂舉辦第一屆《春天的旋律》跨國春節晚會,開創國內城市電視臺與東盟國家媒體共辦晚會的先河。至今,晚會已成功舉辦17屆,已有包含東盟國家在內的16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合作。基于東盟國家許多民眾有與中國人一樣過中秋節的習俗,從2021年起,跨國春晚衍生出了跨國中秋晚會子品牌,受到海外華人廣泛認可。
自2005年起南寧市融媒體中心推出的“南寧渠道 絲路交響”跨國采訪行動,重點奔赴東盟國家城市開展實地采訪,展現南寧與東盟國家多地在設施共建、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多年來足跡已遍布10多個國家。2024年,圍繞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中馬建交50周年等重大主題,籌劃升級開展“我們的家園——2024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短視頻故事會暨“南寧渠道 絲路交響”跨國融媒體采訪活動。
“云上絲路”國際傳播項目,是南寧市融媒體中心近年來重點打造的新媒體國際傳播品牌。目前,已上線中文、英文、泰語版本,并增設了越南語海外賬號矩陣。海外賬號總瀏覽量超1.5億次,互動量1200萬次。
二、正:聚焦熱度構建正向議題
新形勢下,南寧市融媒體中心在向世界傳播和宣介好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時,著力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不斷設置國際傳播的正向議題,樹立起積極正面的中國形象。
(一)“正”與“燃”:講好內核故事
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有效方式。在國際傳播工作中,南寧市融媒體中心將“正”形象寓于“燃”故事當中。講好中國故事,南寧市融媒體中心以中國人民的奮斗史、中華民族的團結史以及中外友人的合作史為底色,用激蕩人心的燃情歲月故事,鋪開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敘事。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南寧市融媒體中心推出中英文動畫片《壯壯美美紅色記憶之旅》,以廣西歷史上不同時段的12個黨員及群體為原型,以可愛卡通的形象和豐富的故事情節,講述中國故事,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引發國內外網友的共鳴。在第二十一屆東博會和峰會期間,南寧市融媒體中心推出《東博·會友——對話外國客商》系列短視頻,通過越南、緬甸、南非、泰國等外籍參展商講述東博會、峰會帶來的機遇,以及體現外籍友人與東博會、峰會的深厚緣分和共贏合作的生動故事,通過中英、中越雙語字幕呈現,在海外社交平臺同步傳播,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關注和積極互動。
(二)“正”與“融”:實現立體傳播
全媒體時代,融媒技術、融合平臺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更多觸達目標受眾的可能,在全球化傳播場域下,“正”聲音需要借助“融”手段來放大音量。融合多種渠道、多樣形式、多層機制的國際傳播格局,有利于實現我國正面議題的立體傳播。
國際傳播尤其是周邊傳播強調信息傳播的綜合性,其中突出傳播渠道的立體性[2]。南寧市融媒體中心在實踐中摸索出一條多層級的國際傳播渠道建設路徑,通過與海外主流媒體、當地華人團體、央媒海外平臺、海外社交平臺等不同渠道傳播主體合作,融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官方媒體與民間平臺的力量,搭建國際傳播內容出海的多級傳播生態鏈。如《春天的旋律》跨國春晚在東盟各國、大洋洲全境、北美洲等超過150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播出,并在Facebook、X[前身為Twitter(推特)]、YouTube、Instagram(照片墻)、TikTok開展適合各平臺特性的二次創作傳播。
在國際傳播中,要注重融技術和融機制[3]。沉浸式視頻制作理念,AR(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XR(擴展現實)等技術,以及以Sora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視頻生成技術,為生產出更多符合國際標準和全球審美的內容,提供了更多可能的路徑。比如,南寧市融媒體中心推出的融媒體欄目“Nanning Citywalk”頗受海外“Z世代”網友的歡迎。此外,與海外友華力量的合作機制常態化、長效化,將使國際媒體間的協作從“一次過”的偶然行為變為“常相伴”的常態模式,更好推動國際傳播行穩致遠。以南寧為基地建立的中國—東盟戲劇合作交流機制,為各國探討戲劇發展與合作提供了常態化保障,為開展國際傳播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正”與“諧”:提升傳播效能
“正”是積極正面、正大光明,“諧”是詼諧有趣、亦莊亦諧。“正”“諧”結合,對于追求自由與個性的年輕一代網民來說,寓教于樂、舉重若輕的松弛感,反而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南寧市融媒體中心在探索新時代國際傳播特點的內容與形式創新方面也不斷進行有益嘗試,如在Tiktok賬號上的內容輸出注重將正向議題進行詼諧表達。例如,舞蹈“廣西科目三”以其滑稽的動作、炫酷的音樂火爆全網,風靡全球,成功帶動一波中國文化符號輸出,南寧市融媒體中心在承接市文廣旅局合作項目“文旅推廣大使說南寧”時,在青秀山、三街兩巷、南寧之夜等南寧市著名景點拍攝“廣西科目三”情境舞蹈,并邀請知名演員、外國友人等參與,在Tiktok等平臺播發后引發熱烈反響。又如,拍攝《廣西人用壯話在越南無障礙交流》短視頻,看上去令人發笑,傳達的卻是兩種語言、兩國民眾之間源遠流長的文化共通性。
三、高:高位謀劃服務大局
邊疆地區的主流媒體是國際傳播的重要力量,要跳出傳播看傳播、做傳播,服務好大局,形成與新時代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提高站位:漸進與深耕
在面向東盟的傳播中,南寧作為邊疆城市,向周邊其他國家傳播,在傳播策略上要講究循序漸進,先從與廣西接壤的鄰國——越南開始,集中力量唱響中越合作共贏主旋律,再漸進式地面向其他東盟國家擴大傳播范圍。近年來,南寧市融媒體中心不斷深耕面向越南的國際傳播,拍攝反映中越青年友好交往的紀錄片,增開越南語版本網站,并在越南主要社交平臺開設海外賬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意義解碼:載體與價值
傳播媒介本身具有傳播信息的天然屬性和功能,能帶給受眾最直觀、最有效的信息,而意義解碼的過程則需要媒體在國際傳播中充當詮釋者角色。在國際傳播中,載體與價值是“有形”和“無形”的關系。載體是價值傳遞的工具和手段,而價值則是載體所要傳遞的核心內涵和目的[4],包括文化意義、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主流媒體要善于挖掘具有意義解碼功能的載體,以具象物件傳遞價值內核,以小見大,以物傳神。
2023年,南寧市融媒體中心推出《水果自由》系列國際傳播融媒作品,作品在國內外電視、網站及海外社交平臺Facebook、X、YouTube、Instagram、TikTok等發布,點擊互動量達1668萬次。在拍攝過程中,主創團隊前往國內、越南、泰國等地科研基地、種植基地、物流基地、口岸等跟水果有關的場景,采訪相關人士近百人,利用水果這一載體,展現中國與東盟水果技術共享、貿易共富的歷程,描繪中國與東盟國家共赴“水果自由”的美好愿景。水果作為一種具有較高全球接受度的載體,傳遞了中國與東盟友好合作、共同致富的價值理念。
(三)未來發展:路徑與秩序
國際傳播是國際交往的形式之一,目標是要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需開辟既分發便捷又自主可控的傳播路徑,構建規范有序、協同有效的傳播秩序。南寧市融媒體中心綜合考慮本土特色、國際需求、傳播策略等多方面因素,力求實現“數媒、智媒、聯媒”合作,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南寧市融媒體中心申請中宣部、外交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單位的支持,開辟了與東盟國家的媒體之間的合作路徑。此外,通過東盟國家駐南寧總領事館、東盟國家華人團體等路徑,提高東盟國家民眾對南寧市融媒體中心國際傳播內容的信任和接受程度。
南寧市融媒體中心的“云上絲路”項目邀請自治區外事辦、廣西各高等院校精通外語的專家擔任審核人員,所有國際傳播內容均在中文版審核的基礎上,增加外語審核流程,區分好內宣與外宣的界限,把握好國際傳播的分寸。未來,國際傳播內容與渠道將更加多元化,更多主流媒體之外的力量如企業、個人自媒體將加入國際傳播的隊伍當中,需高度重視其傳播內容和流程的秩序感,使路徑的多樣化與秩序的安全性有機統一。
四、結語
新形勢下,南寧市融媒體中心作為邊疆地區主流媒體、周邊國際傳播建設中的重要力量,要找準定位、提高站位,審時度勢、務實有效地開展好國際傳播工作。聚焦傳播議題的主旋律,把握傳播行為的時度效,實現傳播效能的最大化,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在實踐中探尋更多可供借鑒推廣的經驗和富含東方智慧的理念,履行好主流媒體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延鳳,劉娜,札雅.建設周邊傳播共同體 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第五屆中國周邊傳播論壇綜述[J].傳媒,2023(14):10-12.
[2]李慶林.增強我國面向東盟戰略傳播能力的思考[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81-87.
[3]田野.“不是細枝末葉的修補,而是集成性變革”[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10-22(2).
[4]陳沫,武思權.跨境鐵路的周邊傳播理論功能淺析[J].傳媒,2023(1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