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防救援指戰員對消防基礎詞匯理論知識的掌握至關重要,消防專業術語的理解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個人的消防安全意識水平。經驗豐富的防火監督干部在缺乏理論支持的情況下也可能感到力不從心。僅僅掌握規范文字的監督員在執行規范時,常會因咬文嚼字而導致脫離實際。在監督檢查中,不同觀點的產生,通常源于對基礎詞匯“房間”理解的差異。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對“房間”一詞的定義及其在安全疏散中的應用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消防基礎詞匯;安全意識;房間定義
在歌舞娛樂游藝場所中,足浴店等傳統場所的疏散設計較易理解,而網吧、部分KTV等特殊場所的疏散設計則存在諸多復雜問題。如,房間(包廂)開門通向“大廳”而非疏散走道時,一旦面臨火災,其安全疏散難度遠高于通過疏散走道進行疏散的情況。盡管相關規范對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間疏散距離有明確規定,但對于不采用疏散走道的場所,其內部疏散距離、套房相關距離等規定均不明確,且“疏散通道”與“疏散走道”在含義及防火防煙性能上的區別存在爭議,這給日常監督檢查工作帶來困擾[1]。
本文聚焦于“房間”這一消防基礎詞匯,準確理解其定義對規范建筑設計和消防安全標準意義重大,不同建筑類型中,“房間”的特征差異會影響安全疏散效率。研究“房間”在安全疏散中的應用,不僅能為消防安全管理提供指導,優化疏散路線,提升人員逃生效率,還能為消防設施的配置提供依據。本文不僅在理論上明確概念,更為消防監督檢查提供依據,助力發現安全隱患,推動消防安全管理科學化、規范化,為建筑安全疏散設計提供理論支撐,保障公共安全與社會穩定[2]。
1 消防基礎詞匯中“房間”的含義
1.1" 敞開區域內的套房是否算作“房間”
在《建筑防火通用規范》第7.4.2條中提到,公共建筑內每個房間的疏散門不應少于2個,特殊情況下可以只有1個疏散門。對于“疏散門”的解釋,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5.5.8條中解釋,“疏散門是房間直接通向疏散走道的房門、直接開向疏散樓梯間的門(如住宅的戶門)或室外的門,不包括套間內的隔間門或住宅套內的房間門,安全出口是直接通向室外的房門或直接通向室外疏散樓梯、室內的疏散樓梯間及其他安全區的出口,是疏散出口的一個特例”。從這里可以知道,一個敞開區域內的套房不算是消防中提到的“房間”,只能稱為“套間”,這也與《建筑防火通用規范》第7.1.2條提到的“房間疏散門應直接通向安全出口,不應經過其他房間”相吻合[3]。
1.2" 只有門框,沒有門扇的部位是否算作“房間”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多處并列提到了“門”“窗”
“洞口”三個詞語,《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中提到的“門”與“窗”的區別在于,“門”不僅是可以開合的裝置,也是作為與外界進行交通連接的部分,“窗”在消防中的作用主要為排煙或者防煙,“門”與“窗”共同擔負著空間的交流通道,唯一的不同是通過的對象不同。再說“洞”,如果“洞”的中間可通行,則具備了“門”的部分屬性,而“門”不僅可供穿越,更重要的是,“門”有門扇,通過控制門扇的開啟與閉合來決定通過“門”的物體的種類或數量。相比之下,“洞”僅是可以通過的部分,不具備任何控制進出的構件。如果是直連在“疏散走道”上的部位,要稱其為“房間”,就得有疏散門,即必須得有門扇。對于類似“套間”的部位,無論如何不能稱為“房間”。例如,商場中庭處的店鋪,如果是通向疏散走道,則可視為房間,在疏散距離設計時,可按疏散門到安全出口的距離計算。反之,如果不是直通疏散走道的空間,就不能算作“房間”,此時這個空間也不一定要設計兩個門,而是將整個區域作為一個大房間來設計疏散距離。根據一個空間所處的位置來判斷是否算作房間是一個條件,但僅憑有沒有門框并不能斷定。例如,在檢查中發現的一個案例,一家足浴店在疏散走道上設置了一個簡餐廳,與疏散走道連接處使用了從地面到頂棚的電動玻璃門。起初,筆者認為該場所的房間疏散門未使用平開門,并提出整改意見,當事人提出直接將門拆除是否可行,經思考后,筆者認為,此場所房間的門拆除后即為一個沒有門框的洞,直接拆除后,簡餐廳依然是一個房間,其疏散距離按照門洞邊緣計算至安全出口處。理由是,根據《辭海》對于房間的定義,房間指房屋或內室,通常指建筑物內部的一個獨立空間,用于不同的功能和目的。?這里判斷一個空間是否作為房間的條件在于是否有“內”“外”之別,即至少有六面被房間隔墻或樓地面包圍,與此空間連通的門、洞應作為進出此空間的通道。
1.3" “疏散走道”是否算作“疏散通道”
在消防領域,“疏散通道”和“疏散走道”是兩個關鍵術語,其準確理解對消防安全至關重要。
“疏散通道”在《消防詞匯 第2部分:火災預防》中的解釋為,建筑內具有足夠防火和防煙能力,主要滿足人員安全疏散要求的通道。而“疏散走道”在《建筑防火通用規范》中的定義是,建筑中在火災時用于人員疏散并具有防火、防煙性能的走道。從字面看,二者似乎相同,均需在火災時保障人員疏散且具備阻火防煙能力。然而,《建筑防火通用規范》第7.1.5條規定,在疏散通道、疏散走道、疏散出口處,不應有任何影響人員疏散的物體,并應在其明顯位置設置指示標志,此規定表明它們是不同事物。
《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技術標準》指出,疏散路徑包括人員向安全出口疏散時連續經過的有維護結構的疏散走道,以及敞開空間內兩側有或無維護結構的疏散通道。例如步行街,兩側由商業門店的門構成,并非隔墻,其屬于疏散通道,疏散距離按30m計算,不算疏散走道。這意味著“疏散通道”兩側不一定要有圍護結構,建筑內人能到達之處至疏散出口的路徑均可視為“疏散通道”,且疏散通道、疏散走道、疏散出口凈高度均不應小于2.1m。由此可見,“疏散走道”具有更強的限定性,屬于一種特殊的“疏散通道”,其可能在結構、功能或設計規范等方面與廣義的“疏散通道”存在差異,在實際建筑設計與消防規劃中,需依據具體情況準確區分并應用這兩個概念,以確保消防安全[4]。
1.4" 具有“防火、防煙性能”在“疏散通道”和“疏散走道”術語中的區別
在建筑消防安全領域中,“疏散走道”有著明確的定義和要求。依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一二級耐火等級的民用建筑,疏散走道兩側隔墻的耐火極限不得低于1.0h。這一規定為判斷“疏散走道”提供了關鍵前提。若走道兩側無隔墻,或者隔墻耐火極限不達標,便不能認定為“疏散走道”。例如,超市貨架之間、觀眾廳座位間的“通道”,由于其兩側未設置符合耐火極限要求的隔墻,所以不屬于“疏散走道”范疇。
同時,對于疏散走道防火、防煙性能的實現方式也值得深入探討。并非只有實體墻具備防火、防煙能力,防火分隔水幕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能在火災發生時有效阻止火勢和煙霧蔓延,起到防火、防煙的作用。從防煙角度來看,《建筑防煙排煙系統技術標準》中明確規定“排煙口的設置宜使煙流方向與人員疏散方向相反,排煙口與附近安全出口相鄰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m”。這一規定旨在防止煙氣對人員逃生造成不利影響,確保疏散過程中的人員安全,從側面體現了疏散走道防煙要求的多樣性和重要性,進一步加深了對疏散走道防火、防煙性能的全面理解[5]。
1.5" 特殊場所內任意一點到安全出口的距離
依據《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規定,一、二級耐火等級建筑內某些特定場所的疏散距離有著嚴格規定。像觀眾廳、展覽廳、多功能廳、餐廳、營業廳等,若其疏散門或安全出口不少于2個,室內任一點至最近疏散門或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不得超過30m;不過,若疏散門無法直通室外地面或疏散樓梯間,應通過長度不超過10m的疏散走道連接至最近安全出口。
在消防設計中,場所定性極為關鍵。例如網吧、KTV等場所,不能簡單定性為營業廳,其疏散距離不能機械參照此處的30m標準。當這些場所大廳設置座位時,內部的“房間”實質為“套間”。對于有“套間”的場所,其任一點疏散距離的設計原則有別于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間。應遵循房間內任一點至房間直通疏散走道疏散門的直線距離來設計。同時,對于采用敞開樓梯等結構連通的上下兩個空間,雖然處于同一防火分區,但從疏散設計角度看屬于不同房間。這就要求在實際消防設計與規劃中,必須精準判斷場所性質,嚴格依據規范進行合理的疏散距離設計,確保人員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安全、迅速地疏散撤離。
2 “房間”在安全疏散中的應用
在進行監督檢查時,對于安全疏散方面,應首先確定防火分區,檢查防火分區中安全出口的數量、寬度、形式是否符合要求,這里要特別說明關于沿街門店的檢查,這類門店往往面積較小,分隔較多,每個店鋪安全出口有時僅有一個,判斷其是否為一個防火分區時,應檢查防火分隔措施是否符合要求,這種情況下,一個防火分區內是完全具備至少兩個安全出口這一要求的,對于沿街店鋪,應按照房間標準來處理,如對于沿街店鋪二層內的校外培訓機構,應按照75m2來判斷是否需要兩個疏散出口,位于首層的沿街店鋪,應按照120m2來判斷是否需要兩個疏散出口,而不是對每個沿街店鋪或其各層視為獨立的防火分區。確定好防火分區的劃分后,再判斷是采用“房間+走道”的形式還是“大房間”的形式,如果整個防火分區內無疏散走道,那么就是該防火分區內無“房間”,整個分區為一個“大房間”,這時候判斷疏散距離時,就應按照房間內任意一點到安全出口的距離進行檢查,而不能把“大房間”這種形式作為位于兩個安全出口之間的走道距離進行檢查。
3 結束語
安全疏散是建筑防火的關鍵要素,關乎生命與財產安全,因此,疏散設計的科學規范至關重要。最遠疏散距離作為關鍵指標,影響建筑設計與消防管理,合理設置可確保人員快速安全撤離,降低傷亡風險。房間作為建筑最小防火分隔單元,其設計布局影響安全疏散,科學劃分布局能有效阻止火災蔓延,為逃生人員爭取時間,幫助設計師合理規劃空間,為消防監督檢查提供標準。疏散走道作為疏散過渡區,其寬度、長度和連接方式直接關乎人流順暢與逃生安全,設計時需充分考量這些因素。為達目標,統一相關定義與要求意義重大,可提升建筑設計科學性、合理性,為消防管理提供技術支撐,減少各方在理解上的歧義,增強安全性有效性,為法規制定打下基礎,推動消防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總之,安全疏散設計的科學規范是建筑安全的基石,對最遠疏散距離、房間設計和疏散走道的研究,可指導建筑設計實踐,完善消防保障體系。未來建筑行業發展,相關規范標準需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新的需求,提升疏散有效性,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李炎峰.淺析疏散通道與疏散走道在安全疏散中的應用[J].消防界(電子版),2019,5(5):39-40.
[2]馬煜,陸和君.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1,7(22):61-62.
[3]楊忠保.某商業綜合體消防安全疏散分析[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12):16-20.
[4]羅開洲.老年公寓性能化防火設計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21.
[5]趙亞軒.分析高層建筑消防安全疏散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建材與裝飾,2019(29):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