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走進張家界市各中小學,隨處可見體教融合的和諧場面:操場上活力十足的啦啦操、訓練館內的汗水與激情、體育賽場上的拼搏與堅持……運動的“火把”激情燃燒,每一次起跑都在為青春加色,校園呈現出一片朝氣蓬勃的景象。
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體教融合不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動教育現代化、實現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素有“體育之鄉”之稱的張家界市持續推進體教融合工作,通過融合教育理念、豐富課程設計、革新評價體系等多種方式,多措并舉推動體教融合走深走實,讓更多學子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融合教育理念,樹立新體育觀
“體教融合并非體育與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深度的、有機的融合。這要求我們從根本上改變長期以來‘重智育、輕體育’的偏見。”張家界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張家界的體教融合旨在樹立一種全新的教育價值取向——體育應該成為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讓體育精神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
“深入落實體教融合,首先要開足開齊體育課。”張家界市教育局體衛藝科科長丁輝介紹,張家界市各級學校嚴格落實學校體育課開設的剛性要求,保證義務教育階段1~2年級每周4課時、3~9年級3 課時和高中階段每周2課時的課程設置。
10月11日上午,在桑植縣十一學校的大課間里,孩子們揮出手中的九子鞭,時而蹲伏,時而起跳,鞭上的銅錢互相碰撞,叮鈴叮鈴的聲音響徹校園……這也是張家界市各級學校推動30分鐘大課間的縮影。在張家界,大課間活動納入學校日常工作中,實行課程化管理,做到時間有保證、計劃詳實、內容豐富,并且每3 年舉行一次全市中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評比。
“九子鞭是土家族文化的一種體現。”桑植縣十一學校黨支部書記張松林告訴記者,體育可以是載體,也可以成為連接各學科、各領域的橋梁。“ 除了九子鞭,學校還組織學習了擺手舞、高腳馬等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項目,孩子們能在體育鍛煉的同時,通過體育項目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與故事。”
開齊課程,為體教融合培育好了“優良土壤”,而想要開花結果,則需要學校與教師的“辛勤栽培”。為此,張家界市積極探索體育與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機制,讓體育成為連接各學科、各領域的橋梁,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我們將勞動教育與體育鍛煉相結合,通過戶外拓展訓練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價值。”張家界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各校利用現有的勞動教育資源,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勞動教育基地,將課堂延伸至田間地頭,在出力流汗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吃苦耐勞精神。
記者在市教育局了解到這樣一組數據:2023 年度,張家界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為68.86%;中小學生近視率為30.89%,肥胖率為3.74%,全市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水平在全省處于中上水平。
“我們希望通過體教融合,讓教育者、家長乃至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到體育在學生成長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應該充分意識到,體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團隊協作精神、公平競爭意識以及面對挫折不屈不撓的性格。而這些都是學生未來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寶貴品質。”張家界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融合課程設置,豐富教學內容
“以前覺得踢足球是男同學的專屬,學習了足球操之后,才發現足球竟然這么有意思。”10 月11 日下午,張家界市武陵源區軍地小學操場上,剛上完體育課的學生劉洋興奮地告訴記者。該校別出心裁打造花樣體育課,創設了足球操等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項目,讓不少學生愛上體育鍛煉。
在推進體教融合的進程中,課程設置的深度融合是基石。張家界市各學校通過創新課程設計,實現體育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共同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生態。
踢足球、跳長繩、柔韌性訓練……學生們歡呼雀躍地奔向各自的活動場地,這是張家界市永定區天門小學體育課的場景。該校的體育課實行走班制模式,學校分級分類開展各項體育運動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
“探索走班選課的特色體育課程模式,及時更新課表,以體育課程創新,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撬動體育教學方式變革。”永定區天門小學黨總支書記李娟說,要想讓學生增強體質,僅僅增加體育課課時還不夠。在開齊開足體育課的基礎上,學校還通過社團性質的課后服務開展個性化體育鍛煉,學生既可以參與足球、籃球、排球等基礎項目的訓練,也能夠體驗陸上冰壺、輪滑、國際象棋等特色體育,讓更多的孩子愛上體育。
打破學科壁壘,實現體育與其他學科的深度融合,張家界市各學校抓住“雙減”契機,不斷豐富課后服務的體育活動內容,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效果。在下午4 時至6 時,全市各中小學校的操場上,一個個跑動、跳躍的身影構成了獨特的校園風景。
“我們鼓勵學校根據自身的特色和資源優勢,開設多樣化的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學校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讓每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鍛煉方式。”丁輝說,一些學校將土家族的擺手舞、高腳馬、板鞋、打陀螺和白族杖鼓舞等傳統項目引進了體育課,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同時,也能了解和傳承民族文化。
桑植縣是賀龍元帥的故鄉,也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每年春天,桑植縣第一中學都會組織學生開展“重走長征路”活動。“扛旗走在長征路上,編草鞋,練行軍,在鍛煉中感受樂趣,在磨練中接受成長。”桑植縣第一中學體育教師文德波說,學校將“傳承紅色基因”和“發揚體育特色”深度融合,在學生們的課堂、課間體育學習中厚植愛國情懷,還通過郊外遠行、“重走長征路”等活動,帶動學生陽光運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讓學生在運動中學習,在學習中運動。”丁輝表示,體育鍛煉并不需要拘泥于特定形式,跨學科融合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有效推動學生身心兩健、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融合評價體系,促進全面發展
“注意調整起跑姿勢,小腿肌肉繃緊……”早上6點半,慈利縣第一中學的田徑場已經熱鬧起來。在教練涂志勇的叮囑下,體育特長生唐濤準時晨練。7點半一到,結束訓練的唐濤立馬趕赴班級,開始了一天的學習。訓練與學習的無縫銜接,唐濤已習以為常。
“這個孩子特別優秀,訓練能吃苦,學業成績也非常好。”涂志勇告訴記者,在2024 年中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中,唐濤以破賽會紀錄的成績,奪得了高中400米與800米冠軍,同時將代表中國參加10月底在巴林舉行的世界中學生運動會。
實際上,“文體兩開花”的學生在張家界各學校不在少數,破除了大眾對體育生“重訓練、輕學業”的刻板印象。其中的秘訣,便在于教育評價體系的革新。
“當下,以學業成績為單一衡量標準的評價體系已難以滿足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構建一個多元化、全方位的評價體系,成為推動體教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記者通過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了解到,張家界市將體教融合工作納入2024年對市教育局履職監督評議的重要內容,以評促融,努力開創張家界市體教融合工作新局面。
通過深化體育競賽的內涵,充分發揮其選拔與育人功能,張家界市轉變“重競技、輕健身”的傳統觀念,積極改革學校運動會模式,將競技類運動會改為競技運動會+體能測試+團體趣味運動,在保留選拔優秀苗子的同時,也通過團體趣味運動,將體育競賽的激情與魅力傳遞給青少年群體,激發孩子們的運動興趣。
“我們的體育特長生,基本上都是通過各級運動會選拔上來的。”丁輝告訴記者,“現在,運動賽事不再是少數特長生的項目,學生在運動會上展現天賦,就會有專職的體育老師關注到這個苗子,并不斷向上推薦,唐濤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多方聯動、創新機制是張家界市深化體教融合的另一舉措。2016年,張家界市業余體校與湖南師大附中張家界市民族中學“聯姻”。“體校的學生如今有兩層身份,不僅是業余體校的學生,也是民中的學生。”張家界市業余體校校長向立新告訴記者,通過政府高位推動,體校的學生可以享受到湖南師大附中張家界市民族中學的優質教育,而湖南師大附中張家界市民族中學的學生同樣也能接受業余體校的專業訓練,實現共贏。
做深做實體教融合,張家界市用閃亮的成績交出了滿意的答卷:在省第五屆中學生運動會上,榮獲團體總分第八名、田徑團體總分第二名;在首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田徑項目中榮獲2 金2銅,為湖南代表團獲得佳績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