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一生能夠遇到一位好老師,那么他就是幸運的。洞口縣高沙鎮茶鋪完全小學的孩子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擁有聶海婷這樣一位課堂上的好老師、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一心撲向教育,堅守在鄉村。回憶起初到小學工作,聶海婷印象深刻,她說:“當時的學校還是我讀小學時的樣子,三棟很老舊的教學樓,其中有一棟已經成了危房禁止靠近了。”艱苦的條件讓初出茅廬的聶海婷心動搖了,但想到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讀書或許是他們唯一的出路,聶海婷身為鄉村教師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她說:“我從農村走出去,現在學成歸來,想用所學給農村孩子們帶來盼頭。”12年間,聶海婷甘守清貧和寂寞,對孩子們傾囊相授,幫助更多學生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求知求學。
一心只為孩子,執教多學科。農村學校資源匱乏,學校里無法配齊專業的音、體、美、道法、科學等老師。聶海婷主動挑起擔子,教孩子們英語、數學、道法、體育等科目,既在英語課上教授孩子們專業的英語口語,又在道法課上化身孩子們人生的“擺渡人”和“啟蒙導師”,還在操場上用自己課余時間惡補的體育知識引導孩子們正確地鍛煉身體。既要孩子們“一個都不能少”,又要各項學科“一科都不能缺”。聶海婷主攻的英語微課獲省三等獎,兼教的數學、道法、科學課也屢次獲獎。
一心用愛從教,教學更育人。聶海婷始終認為教育是一場愛與被愛的雙向奔赴,教學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是教師向孩子們傳授做人的道理,教師要給予孩子們無私的愛。留守兒童時常有情緒波動和心理困擾,她化身“心理醫生”耐心開導;孩子們學習上、生活上有困難,聶海婷聯合老師們一起幫助。12年間,聶海婷始終想著“假如他是我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們也把她當作“媽媽”,“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聶海婷的教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聶海婷一直站在三尺講臺,一心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把溫暖送進他們的心靈,把全部的青春奉獻給她心愛的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