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10 月,在村域內環線道路4.8 公里安裝了太陽能路燈200盞,點亮了山河村黑漆漆的夜晚。新建了2 座500 立方米蓄水池,鋪設3000 米引水管道和節水灌溉管網,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飲水難、飲水貴的問題。山河公園,也是2022 年以來,山河村重點推進的一張新名牌。山河村“兩委”結合本土特色,深挖村紅色資源,結合太原解放紀念館、牛駝寨烈士陵園、雙塔革命公墓、華北第一碉———廟碉戰斗遺址、警犬基地、蘆木穗古化石等觀光旅游景點,著力打造紅色路線,開發紅色教育研學項目,探索“勞動教育+紅色研學實踐”旅游發展新模式,讓村民在家門口端起增收的“幸福碗”。在生態恢復治理中,對垃圾場填埋進行了以分層碾壓為主的生態治理,接著又實施了生態綠化、修建道路等配套設施建設,栽植大油松、白皮松,櫻桃等51 個品種苗木17.8 萬株,栽植各類裝飾花卉280余萬株。
2022 年初,上任不久的郝慧珍日夜奔忙,為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收入,她開始申請建設以“生態觀光、綠色采摘、特色種養殖”為特色的溫室大棚,占地90余畝,主要種植特色果蔬,以“村集體股份合作社垣公司合作”的模式經營。2023 年初,19 個嶄新的大棚終于拔地而起,山河村的大棚采摘基地初具規模。為了種植到適合山河村生態環境的品種,她帶領村“兩委”班子多次前往山東壽光考察學習,成功引進了“七彩西紅柿”等品種。如今,山河村大棚已成功種植了七彩西紅柿、k2 西瓜、草莓西紅柿、黃元帥西紅柿、羊角蜜、水果辣椒、草莓等。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山河村戶籍人口1300 人,常駐人口1600 人,以前村民多外出打工或靠種植玉米、豆角、土豆等糧食作物維持經濟收入,現今村里有了自己的產業,村民多了增加收入的渠道,也對郝慧珍的評價更高。2022年3 月,山河村獲得太原市“森林鄉村”榮譽稱號;2022年6 月,獲得“山西美麗休閑鄉村”榮譽稱號;2023 年4 月,獲得太原市杏花嶺區“一村一品”農村黨建典型案例。郝慧珍也榮獲2022 年度杏花嶺區“最美時代新人”稱號,2023 年“太原鄉村振興青年先鋒”稱號,她帶領山河村正不斷走上新高度。
攻堅克難 投入滿心赤誠
畢業后的郝慧珍,本在杏花嶺區楊家峪街道工作,“郝慧珍,組織決定下派你到山河村工作,你是否愿意?”三年前,她還在產假期,孩子剛滿三個月,就在這時,接到了組織的通知。山河村是一個土地資源豐富,革命歷史悠久的鄉村,百姓迫切希望發展,她左右為難,最后是心中的信仰,家人的支持,給了她堅定的勇氣,就這樣她臨危受命,肩負起了山河村的振興與發展。
和別的年輕黨員不同,郝慧珍還是一名退伍軍人,“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始終厚植與心。她覺得,為人民服務不是多么偉大與深奧的口號,而是一種人生觀,是最簡樸、自然的情感,走在山河村的黃土地上,看著來往的鄉親,這種熱絡又平靜的鄉村生活與她的工作自成一體,為這些鄉親做點實事,根本無需標榜與多言。
以前的山河村,平靜且古老,但多少缺了點現代城市化的氣息,百姓主要靠種糧為生,收入有限。郝慧珍上任后,她將實事落實到位,認真履行本職工作,積極籌措各方意見,為山河村的發展積極出謀劃策。任職三年來,她深深將組織安排銘記于心,基本無周末假日,對于村中大小事宜她隨叫隨到。信訪問題瑣碎困難,她迎難而上,站在老百姓角度全方面考慮,積極推動解決問題;疫情期間,全員核酸檢測時,郝慧珍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率先在山河村開辟了特殊群體通道,老弱病殘孕和學生全部優先,倡導錯峰檢測,這一舉動獲得了村民深深的認可與贊許。像這樣點點滴滴的工作有很多,入戶走訪、工地看項目、關心困難黨員群眾、對接媒體宣傳報道……郝慧珍就是在這樣大小瑣事的忙碌中,慢慢感悟和摸索到了農村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她更渴望帶領鄉親們把日子越過越好,看著村里青山又綠,大棚產業欣欣向榮,一家家燈火輝映,她心里十分滿足。
筑夢鄉土 奉獻美麗山河
若問郝慧珍的期望是什么,她只愿鄉村的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老百姓笑的越來越甜。在廣袤的農田大地上,在鄉村的林間小路旁,在落后又貧瘠的地方,總有這樣的人,他們不愛車水馬龍、人流如織,更不向往繁華燈景,他們愛生活在土地上勤勞又樸實的人民,他們愛農田里泥土的芳香,他們愛大自然,他們愛鄉村,他們為了這一切默默奮斗。
郝慧珍正是這樣一位把青春和汗水奉獻給美麗山河村的年輕干部,她用所學、所見、所悟,努力探索著鄉村振興的每一步,她只愿在自己的帶領下,能給百姓多辦點實事、辦些好事,有力推動山河村的產業發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外地人來投資做客,留住這份濃濃的鄉愁。在郝慧珍的帶領下,在山河村兩委干部和全體村民的努力下,山河村離農業產業化,文旅融合化,鄉村美如畫的目標越來越近,這也是她最為之高興的,是群眾最感到幸福的,也是組織下派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