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實現雞冷凍卵巢組織活體復原
目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獲悉,我國首次實現雞冷凍卵巢組織活體復原,并由此成功產生雛雞。該項成果由蛋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利用原位移植技術完成。
成果負責人、蛋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資深首席研究員陳繼蘭介紹,該團隊在白來航母雞中成功移植了橫斑洛克黑羽雞冷凍卵巢組織,并成功孵化出一只橫斑洛克黑羽雞雛雞,是國內第一例通過原位移植技術將玻璃化冷凍卵巢復原產生的雛雞。
由于家禽雌性是異配性別,該卵巢冷凍和原位移植技術的成功,突破了單性別冷凍保存精于難以保存完整基因組的難題,后續將對復原個體開展評估并進一步研究復原效率提升方案。此次試驗成功,標志著我國可以通過精液和卵巢組織遺傳材料的冷凍保存,實現雞種質資源跨越時空的活體復原,對我國雞遺傳資源長期有效保存和瀕危資源的搶救性保護具有里程碑意義。
多胎藏羊選育技術實現突破
為深入挖掘藏羊繁殖潛力, 遙培育符合青藏高原發展的多胎新品種,從2014年起,科研團隊應用分子育種技術結合傳統育種方法,經過近十年努力,選育組建起一定規模的純合子和雜合子育種群體,為多胎藏羊定向選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藏羊一胎一羔到兩年三胎,再到一胎多羔,青海多胎藏羊選育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并發揮顯著示范效益,這是我國多胎藏羊選育技術實現的新突破。
截至目前,科研團隊已在海北州組建育種核心群3個、擴繁群23個,種群規模9000余只,科研團隊在技術研究的同時,加大多胎藏羊選育擴繁和飼養管理技術示范推廣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多胎藏羊養殖示范戶養殖效益大幅提升。科研團隊將利用3至5年時間,選育形成育種方向明確、性狀突出、性能優異的育種群,規模達到15000只,培育出符合青藏高原發展的藏羊多胎新品種。
昆明雞樅菌首次實現國內人工培育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林業和草原科研所實驗室培育的人工白蟻巢出第一朵雞樅菌,成為我國實驗室人工培育條件下實現的首次雞樅菌出菇。
自2018年開始,云南省昆明市林業和草原科研所相繼開展雞樅菌人工培育方面的研究,不斷掌握人工養殖白蟻巢培育雞樅菌的相關技術。通過持續對實驗室飼養的人工白蟻進行精心喂養和試驗成果觀察,今年5月9日技術員發現,實驗室培育的人工白蟻巢出了第一朵雞樅菌,意味著雞樅菌人工培育實現重大突破。
本次成果的取得是雞樅菌人工繁育技術攻克的重大突破,不僅對人工飼養白蟻繁育雞樅菌技術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推廣應用價值,對昆明市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帶動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食用菌產業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近年來,陽城縣蟒河鎮泥河村以撫育林區剩余物培育木耳為突破口,與中條山·臺頭林場聯姻合作,采用“黨支部+合作社+產業園+銷售平臺”于一體的經營管理模式,大力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推進園區化、全產業鏈建設,真正讓林區資產“活起來”,集體經濟“強起來”,群眾腰包“鼓起來”。
2023年底該村累計采摘木耳3000公斤,年產值達96萬元。與此同時,大力鼓勵村民積極參與產品銷售,多勞多得,多銷多得,全方位調動村民積極參與。截至目前,基地共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60余人,人均年增收1萬余元;流轉土地78畝,帶動50戶120余名村民受益,畝均年收益700元。
我國濕地保護領域首個國標外文版發布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2024 年第4 號國家標準公告,《小微濕地保護與管理規范》國家標準外文版正式發布。這是我國濕地保護領域發布的首個國家標準外文版,將為今后濕地領域標準外文版的出臺奠定堅實基礎。
2023 年3 月,《小微濕地保護與管理規范》國家標準正式發布,規范了小微濕地調查登記、恢復等內容。在國家林草局濕地司的指導下,全國濕地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起草單位開展翻譯、意見征求和技術審查等工作,高質量完成了國家標準外文版的譯制任務。
此次國標外文版的發布,對我國履行《濕地公約》相關決議,提升我國濕地保護國際影響力,推動全球小微濕地保護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