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打古鎮云回村返鄉農家女王小容的蛋雞養殖場,人還未進入,“咯咯咯”的雞叫聲就傳了出來,3000 多只海蘭灰蛋雞有的在吃食料,有的在喝水,而王小容和其丈夫正忙著撿拾雞蛋。她說:“養蛋雞確實有賬可算,除了賣雞蛋,蛋雞的糞便也是‘香餑餑’,這兩年我的雞糞就賣到了100 元/噸的價格,而且還要提前預訂。”
土雞蛋天天來錢
今年42 歲的王小容9 年前從廣東打工返鄉后,就開始從事生態雞養殖。由于她勤奮好學,每年都獲得了理想的回報。2019 年6 月,一次偶然機會了解到蛋雞養殖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后,她在丈夫的支持下,又投入20 多萬元建設蛋雞場、安裝雞舍,并引進產蛋率極高的海蘭灰蛋雞,這種蛋雞一年可產蛋超過300 枚。
王小容說,養蛋雞看似簡單,其實需要相應的技術和耐心。尤其是在蛋雞幼苗到下蛋4 個月的生長期內,為促進按時產蛋,活動空間不能太小。尤其是冬季,更要避免蛋雞過于擁擠“燒窩”,以免成為長不大的“僵雞”,同時還需定期做好雞場的消毒和防疫工作。
2020 年1 月,王小容的3000 多只蛋雞開始陸續產蛋,平均每天可撿拾雞蛋150多千克。由于王小容的蛋雞飼料全是玉米、麥麩皮等,所以產下的雞蛋都是名副其實的土雞蛋,加之每斤批發價僅賣8 元,她的雞蛋一經上市,即被瀘州、赤水等地的批發商訂購一空。每天150 多千克雞蛋一賣出,2000多元現金就進了錢包。
這幾年,王小容的蛋雞養殖量始終維持在3000 只左右。“養殖過程中只要不出意外,一年下來,每只蛋雞的產蛋量都在300 枚左右,可以賣上240 元,3000 多只蛋雞所產雞蛋就可賣上40多萬元。”王小容喜滋滋地說。
“訂單雞糞”不夠賣
“王小容嗎?那批雞糞還是給我留著,發酵后我要用來澆灌茶園……”
隨著蛋雞開始產蛋,雞糞肥多起來以后,王小容的養雞場雞糞肥也成了周邊果農或茶葉種植戶眼中的“香餑餑”,每周1 噸的雞糞肥都是提前一個月就要預訂。而王小容的雞糞肥,每噸要賣100 元。
從事蛋雞養殖,糞便處理至關重要,否則要直接影響周邊生態環境。為此,王小容制定了一套“變糞為寶”的方法,她將糞便采用干濕分離發酵方式,蛋雞顆粒糞便清理后直接裝進蛇皮袋發酵成有機肥,而蛋雞尿液用水沖洗后進入沼氣池,經發酵后,沼液也是種果蔬不可多得的肥料。
王小容介紹,蛋雞吃的50%的飼料最后都變成了排泄物,當蛋雞的養殖達到一定規模時,糞便的處理和利用便顯得極為重要。一個存欄3000多只的蛋雞養殖場,一周消耗飼料達2000 千克,產出的糞便有近1噸。“每喂50千克飼料,大概能排便25 千克。”王小容說,“通過干濕分離轉化,不但節省了不小的開支,也避免了蛋雞糞便排出對環境造成污染,一舉兩得。養殖和種植相結合,十分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
現在,王小容養殖的3000多只蛋雞每周產生的糞便都在1 噸左右,一個月下來,賣雞糞就可收入400 多元。按蛋雞養殖周期30 個月計,3000多只蛋雞產生的糞便就可賣上1.2 萬多元,實現了變廢為寶,用雞糞肥種植的果蔬和茶葉更生態、品質更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