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麥赤霉病的防治關鍵時期,農業部門如何預知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又如何及時掌握小麥是否做到精準防治、應防盡防?筆者在安徽看到,現代化的科技信息數字手段和網格化管理體系讓小麥赤霉病防控做到了精準預報、動態監管、科學評估。
預防報警精準智能
通過手機App 輸入初始菌源量、小麥抽穗日期和小麥品種類型數據進行初始化,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可根據未來天氣條件、預報數據對蠟熟期病穗率進行預測,根據系統做出的齊穗期前最終病穗率,可以設定系統預警指標,達到或超過預警指標就要進行用藥預防。
在田間戴上AR 眼鏡,就可以智能識別病蟲害,生成田塊級病蟲防治處方,還能邊進行農事活動、邊通過語音將農事活動的數據、圖像和視頻等實時上傳至后臺系統。
當前國內外已構建多個小麥赤霉病預測模型,根據揚花期前的氣象因子構建了小麥赤霉病的預測模型并成功建立了赤霉病風險預測系統。這些預測系統都通過不同類型的平臺時刻監測掌握著全省小麥成長情況。
安徽省病蟲疫情指揮調度平臺可監測各地赤霉病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田間小氣候收集系統、病蟲害移動采集系統、視頻監控系統等工作狀態,收集設備數據。同時,對當前各地赤霉病發生面積、平均發生數量、重發區發生數量等指標開展動態監控。
這些現代化科技手段有助于植保專家更科學精準地進行研判會商病害的發生概率,全方位提前做好防治工作。
飛防監管一網打盡
目前省無人機飛防監管平臺注冊飛手1.6 萬余人,無人機2.4 萬臺,能完成4500 萬畝(次)、近1000 萬架(次)的飛防監管任務。在安徽省植保無人飛機防治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管理平臺上,全省4300 萬畝小麥赤霉病防治的進度情況一目了然。
據了解,省、市、縣級別的智慧管理平臺和針對飛手登錄打卡操作的“植保飛防”小程序全部進入這個平臺統一管理。省、市、縣級別賬號能夠實時查看每日防治面積、已防治總面積、防治進度、農藥使用量、已使用農藥總量、合格作業面積和合格作業占比。小程序端能夠實時顯示飛手的總作業面積、合格面積和不合格面積。
飛防作業嚴格要求飛手實現打卡操作。飛手作業前必須打卡,打卡時飛手必須上傳農藥照片、關聯項目,選擇作業飛機,打開定位確認,選擇開始作業時間和結束作業時間。后臺收到飛手作業數據后,通過架次飛行軌跡,依據項目作業標準,結合后臺算法,及時在小程序界面顯示飛手當天的總作業面積、合格面積和不合格面積。
追溯追責有跡可循
在蚌埠市淮上區沫河口鎮大柏村的小麥田間,一塊田被分成若干小塊,標注著不同標記藥劑組合。每年,植保部門都會對小麥赤霉病進行田間防治試驗,針對不同藥劑組合進行對比,評價藥劑實際效果。
現代化的智能信息手段讓小麥赤霉病防治工作可以全程追溯、有跡可循。安徽省全面開展植保無人機飛防第三方實時監管,對無人機作業軌跡、飛行高度、藥劑濃度等科學評判,根據實時監管情況及時啟動補防,通過防治過程監管確保防效。省里將采用縣級自評、市級互評、省級抽查和委托第三方機構評估等方式,組織開展防控效果評估,總結經驗、查找不足、研究對策建議。
2024 年,安徽省首次組織對35 個小麥主產縣招標采購的藥劑實行統一抽樣檢測。將小麥赤霉病防控工作成效與評優評先、項目資金分配掛鉤,在全省形成比學趕超的赤霉病防控長效機制。同時,加強農藥市場監管,規范藥劑招標采購供應,合理低價中標,保障防控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