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位于北京市西郊,全園占地面積約3km2,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礎,模仿杭州西湖樣式,運用江南園林的造園手法營建的一座大型清朝皇家山水園林,也是現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院”。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璀璨明珠,頤和園不僅以其獨特的山水景觀和建筑藝術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更以其深邃的造園思想影響著后世的景觀設計。
頤和園造園思想的要素
頤和園造園思想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紀實與想象相結合、意識形態與多元文化融合,其核心在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注重文化內涵與人的需求,展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魅力和深厚底蘊。
“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人合一”是頤和園造園思想的核心要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先秦時期,“天人合一”理念就已初現萌芽,后進一步發展為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觀念,是中華民族先祖在適應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早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在頤和園的造園設計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得到了貫徹,并充分體現在整個園林的規劃、布局等方面。
例如,在選址布局上,頤和園巧妙利用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的自然條件,通過人工整理,形成了山水相依、錯落有致的園林景觀,使自然風光與人工建筑相得益彰,既保留了自然的韻味,又融入了人文的雅致。這種設計不僅展現了自然界的壯麗景色,還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尊重與敬畏;在建筑規劃設計中,頤和園萬壽山前山的建筑群運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建筑方式,巧妙地彌補了萬壽山山形呆板的“缺陷”。這不僅增強了山體的層次感,還使建筑群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達到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效果。
以人為本的設計
頤和園造園思想注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雖然頤和園作為皇家園林的主要任務是服務皇家,但其規劃布局也為游客在游覽時提供了舒適、美妙的體驗。
在整體布局上,頤和園內的觀景位置、距離、角度的設置都充分考慮了人類的身體機能。例如在知春亭、南湖島和排云門等地觀賞萬壽山前山,會獲得完全不同的感受;在構筑物的設置上,也充分考慮了人的尺度、視覺和心理需求等,根據不同的位置和形式的變換,為人們帶來步移景異、一步一景的視覺盛宴。
紀實與想象相結合
頤和園的設計融合了紀實和想象相結合的元素,通過對真實事物的記錄與改造和對虛擬事物的聯想與創造,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無限遐想與向往的空間。這種結合不僅體現在其整體布局上,也表現在建筑設計、山水配置以及植物景觀等細節方面。
例如,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不僅記錄了史實和傳統文化,還有通過藝術手法描繪的神話故事,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想象;在植物配置方面,頤和園萬壽山上種植了大面積的松柏,蘊含著求長生、長青的吉祥寓意,同時與萬壽山的“壽”相呼應。
儒、釋、道意識形態的結合
頤和園的設計融入了豐富的儒、釋、道文化元素。儒家文化強調仁愛與社會和諧,注重個人品德修養與社會責任。頤和園作為皇家園林,是皇家的娛樂休閑場所,但其中的仁壽殿是皇帝處理內政、辦公的地方,無論是命名還是功能,都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釋家(即佛家)文化倡導內心的平靜與解脫,通過修行達到心靈的覺醒,體現在頤和園的建筑命名、形態和功能上,例如佛香閣、排云殿、智慧海等;道家文化則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強調無為而治、順應自然,這就與前面所提的“天人合一”理念一致。這些意識形態的結合表達出特定的象征意義,打造了獨特的園林意境。
多元文化融合的表達
頤和園雖是為滿族皇室所建,但也融合了其他多民族文化元素,展示了文化融合與交流的精神,主要體現在頤和園的建筑形式上,它不僅展現了漢地古典建筑的美感,還融入了一些藏族建筑元素,達到了漢藏文化的和諧共存。這種建筑風格的融合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
例如,萬壽山后山的須彌靈境建筑群分為漢、藏兩部分,是漢族與藏族文化融合的結晶。漢式部分是按照“七堂伽藍”的傳統規制建造的,包括正殿“須彌靈境”、東配殿“寶華樓”和西配殿“法藏樓”;藏式部分是按照西藏地區著名的喇嘛寺院—桑耶寺規劃設計的,包括“香嚴宗印之閣”、四大部洲殿、八小部洲殿、日殿、月殿。
頤和園造園思想的價值
頤和園作為中國古典園林的杰作,其造園思想集中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精髓。從選址布局到建筑設計,從山水配置到植物景觀,頤和園都展現了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設計理念和方法不僅為后世園林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也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頤和園的設計倡導“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體現了對自然的尊重和對人的關懷;紀實與想象的結合則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儒、釋、道意識形態的結合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包容性與多元性;多元文化的融合展示了中華各民族文化的和諧相處與共同發展,這些對現代景觀設計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和財富。
頤和園造園思想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頤和園造園思想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價值不言而喻。通過借鑒其核心理念和設計手法,現代景觀設計師可以創造出既符合現代審美又富有文化底蘊的景觀作品。下文從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和多元融合三個方面探討頤和園造園思想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因地制宜,實現“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最應該借鑒的頤和園造園思想就是因地制宜地改造景觀,實現“天人合一”的理念。設計師應通過深入了解場地的自然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運用現代技術和材料,巧妙地將人工景觀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例如,在城市公園的設計中,設計師可以根據場地的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因素進行合理規劃。通過合理地保留和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觀元素,如水體、山體、植被等,設計師可以創造出既具有自然韻味又富有人文氣息的景觀空間。這種設計不僅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還能為人們提供良好的觀賞體驗,更能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對自然的關注和保護。
以人為本,設計人性化的景觀空間
頤和園注重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現代景觀設計也應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分析用戶群體的特點和偏好,考慮人的尺度、視覺、心理等方面,打造人性化的景觀空間。
例如,在社區公園的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合理規劃座椅、照明、導向等設施的位置和形式,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時通過精心配置植物景觀和色彩搭配等手段,營造出與主題相關的環境氛圍,帶給人們沉浸和極致的體驗。
多元融合,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
頤和園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其造園思想也指引著現代景觀設計注重文化的多元融合。設計師應通過深入挖掘和提煉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元素,并將其巧妙地融入景觀設計中,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
例如,在旅游景區的景觀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建筑風格、裝飾手法和色彩搭配等元素,或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滿足現代人需求的景觀空間。這樣不僅能夠豐富景區的文化內涵和視覺效果,提升游客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還可以讓人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承。
頤和園造園思想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將頤和園的造園思想運用到現代景觀設計中,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審美體驗的豐富與提升,同時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多元融合等理念的實踐應用中。
首先,“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現代景觀設計實踐中面臨著“如何平衡自然與人工的關系”問題,即如何做到設計既符合自然規律又能滿足人類需求,實現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完美融合;其次,頤和園初建時受制于當時的技術、材料,而如今科技發達,“如何將傳統設計理念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依然是需要深思的問題;最后,在多元文化融合中,設計師要深入挖掘并理解多元文化,做到合理的融合與創新,在此過程中,存在“如何避免文化元素的簡單堆砌”問題。
頤和園造園思想不僅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瑰寶,更是現代景觀設計的寶貴靈感源泉。本文通過深入探討頤和園造園思想的要素與價值,展現了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深刻理解。在現代景觀設計中,我們應該繼續傳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理念,通過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和多元融合的設計手法,創造出既符合現代審美又富有文化內涵的景觀作品。面對多方面的挑戰,設計師仍需不斷探索與實踐,相信通過對頤和園造園思想的深刻理解、傳承與創新,現代景觀設計將更好地融合傳統文化精髓,展現其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賈榮勝,男,漢族,山東菏澤人,河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董艷,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