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研究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研等方法,對高校籃球教學實踐中常見運動損傷特征進行研究,提出損傷預防管理策略。研究認為,籃球教學中主要損傷部位包括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肩關節,損傷類型主要有扭傷、拉傷以及擦傷撕裂傷等。實踐中,運動損傷影響因素包括技術動作不合理、熱身活動不充分、教學訓練強度過大等。提出預防管理策略: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師生安全防范意識;重視基礎身體素質訓練,提升學生抗損傷能力;關注課堂熱身訓練活動,科學化開展教學活動;建立損傷應急管理機制,科學緩解損傷程度。
關鍵詞:高校籃球教學;運動損傷管理;教學管理;高校體育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Sports Injuries and Preven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College Basketball Teaching Practice
PAN Feng1WU Yuqing2
(1. Shenzhe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5 China; 2. Shenzhen Gezhi Middle School,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518000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surveys to investigat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sports injuries in college basketball teaching practice and proposes injur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ain injury sites in basketball teaching include the knee joint, ankle joint, and shoulder joint, and the types of injuries include sprains, strains, and abrasions. In practice, the causes of sports injuries include improper technical movements, insufficient warm-up activities, and excessive training intensity. The proposed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clude: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rais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wareness of safety; paying attention to basic physical fitness trai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resistance to injury; paying attention to warm-up training activities in class, and scientifically conduc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establishing an injury 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scientifically alleviate the degree of injury.
KeyWords:College Basketball Teaching;Sports Injury Management;Teaching Management;College Sports
運動訓練學理論中根據籃球項目特征,將其定義為技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目,其中技能是核心,對抗是關鍵[1]。籃球項目競賽強度大、身體對抗激烈,對于運動員身體素質以及身體對抗能力要求較高[2]。無論在比賽還是訓練中,相對而言運動員運動損傷發生率較高,成為制約運動員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籃球運動中,運動員進攻與防守時的騰躍、急起急停及滑步、扭轉變向等動作都要通過膝關節的頻繁屈伸來實現,此時運動員的膝關節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力,容易造成關節損傷。近些年來隨著籃球項目在高校不斷快速發展,相關籃球課程不斷開啟開足,深受學生喜愛。然而由于諸多因素影響,高校籃球教學實踐中學生易出現各種運動損傷問題,嚴重影響學生日常生活與體育學習。基于此,探討高校籃球教學實踐中常見運動損傷問題,剖析影響因素,提出相關預防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1高校籃球教學中常見運動損傷特征
1.1損傷部位特征
1.1.1膝關節
膝關節作為人體最復雜關節,同時亦是籃球運動員比賽中核心“關節”,加強膝關節損傷保護則具有重要意義[3]。籃球項目需要運動員進行大量的下肢動作,例如各類彈跳、急停急轉等,運動員下肢膝關節壓力較大,長期來看易造成膝關節損傷。例如在籃球比賽中運動員需要進行搶籃板,落地瞬間對于膝關節沖擊較大,同時由于不正確身體姿勢,膝關節損傷風險較高。表1調研數據顯示,籃球膝關節損傷發生率高達58%,屬于最易受傷部位。膝關節主要損傷類型包括半月板損傷、膝關節脫位以及膝關節韌帶受損等,典型特征包膝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紅腫、不能站立或行走等。
1.1.2踝關節
踝關節是連接腳與腿部的關節,是人體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踝關節損傷是指踝部發生韌帶、肌肉、骨折等損傷。比賽中學生需要進行大量跑動,在快速變向移動過程中易發生踝關節損傷,同時在起跳落地瞬間踝關節易由于不穩定出現扭傷、拉傷。踝關節損傷包括踝韌帶拉傷、踝關節扭傷和踝關節骨折等,癥狀包括疼痛、腫脹、瘀血、運動受限等。此外踝關節易出現滑膜炎、踝關節骨刺等慢性損傷。
1.1.3肩關節
比賽過程中學生需要進行大量身體對抗,在下肢穩定的基礎上主要依靠肩部與對手進行對抗接觸,對于肩關節要求較高。例如籃球比賽中的相互對抗,會導致肩關節撞擊,出現肩關節的脫位,亦可能會導致肩袖等軟組織的急性損傷,對抗的過程當中突然摔倒,也會導致肩關節產生損傷[4]。肩關節損傷主要以肩袖損傷、盂唇撕裂較為多見。
1.2損傷類型特征
損傷分類較多,可根據損傷程度、損傷類型等不同角度去區分。基于受傷組織角度對籃球運動損傷類型進行探討,將其分為開放性損傷如皮膚損傷、撕裂傷等;閉合性損傷如肌肉拉傷、挫裂傷、關節損傷等。由于公共籃球課程中學生籃球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技術動作不合理,易出現肌肉扭傷以及拉傷。從調研結果來看,扭傷以及拉傷在所有受傷類型中占比最多,分別為29%和31%,其次是各類開放性損傷,例如皮膚擦傷、皮膚撕裂等。
2籃球教學中運動損傷的主要影響因素
2.1技術動作不合理
科學合理的技術動作需要牢固地建立在人體生物力學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技術動作的效率以及動作的精準性。人體生物力學為技術動作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支撐,使得運動員在進行各類運動時,能夠以最有效的方式發揮身體的機能,實現動作的高效完成和精準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技術動作能夠顯著降低運動損傷的發生率。當技術動作符合人體生物力學原理時,身體各部位的受力更加均勻和合理,減少了因錯誤動作而導致的局部過度受力和磨損,從而降低了受傷的風險。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的技術動作不合理,很容易出現諸多運動損傷。學生們在學習和練習運動技術的過程中,可能由于對動作要領的理解不深、缺乏正確的指導或者自身的不良習慣等原因,導致技術動作出現偏差。這些不合理的技術動作可能會給學生的身體帶來各種不同類型的損傷,影響他們的運動表現和身體健康。一些錯誤的動作會導致肌肉產生代償現象,從而出現勞損以及超負荷情況。肌肉代償是指當某個部位的肌肉無法正常發揮其功能時,其他部位的肌肉會被迫承擔額外的工作,以維持身體的運動。這種代償機制在短期內可能不會引起明顯的問題,但長期下來,代償的肌肉會因為過度使用而出現勞損,甚至可能導致超負荷損傷。例如在搶籃板球著地過程中,部分學生缺乏屈膝下蹲緩沖的動作。在這個動作中,屈膝下蹲緩沖可以有效地分散著地時的沖擊力,保護膝關節。然而,如果學生沒有這個動作,膝關節就會直接承受較大的沖擊力,長期如此,易造成膝關節受損。投籃動作中,由于屈肘肩關節過于外展,訓練與比賽中長期重復錯誤動作,會出現肱三頭肌以及肩部損傷。正確的投籃動作應該是肩關節保持穩定,屈肘角度適中。但如果肩關節過于外展,會使肱三頭肌和肩部的肌肉處于不自然的緊張狀態,長期重復這樣的錯誤動作,就會增加這些部位受傷的風險。
2.2缺乏熱身活動意識
熱身活動是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率,提高人體生理機能的重要手段。教學實踐中,由于學生普遍缺乏熱身活動意識,在比賽以及訓練前對相關熱身活動麻痹大意,缺乏重視,熱身活動浮于形式。例如調研中發現某節籃球課熱身活動僅有簡單的慢跑,隨后教師便宣布開始上課,熱身活動內容過于單一,無法真正達到熱身的目的。從運動生理學層面來看,缺乏熱身活動會造成人體興奮性不高,關節活動范圍受限以及內臟器官生理惰性較大等。在高強度訓練以及比賽對抗中,由于缺乏熱身活動,且自身技術動作不穩定,運動損傷風險率較高。
2.3場地器材不健全以及服飾不合理
籃球對于場地要求較高,需要地面平整且具有一定摩擦力,同時需要擁有較好的緩沖減震效果。然而由于學校籃球場地較為陳舊,場地不平整,且存在較多裂縫等損壞之處,學生在快速移動過程中由于場地問題易出現踩空、滑倒等,造成踝關節以及膝關節受傷。由于目前較多學校籃球場地以水泥地為主,學生在場地上進行大量移動以及跳躍類動作易造成關節磨損,出現骨膜炎等慢性損傷問題。此外,由于學生自身服飾問題,例如身著緊身衣、板鞋以及不必要小飾品等,造成身體無法充分伸展,肢體活動受限,易引起不必要的運動損傷。例如由于缺乏支撐保護,身著板鞋參與籃球課會造成踝關節不穩定,出現扭傷、摔倒等問題。
2.4訓練強度過大造成身體疲勞
由于學生的身體素質相對較弱,籃球技能水平也不高,而教師在教學訓練過程中強度設置過大,這便造成了學生身心疲勞的情況較為嚴重。身體素質的不足使得學生在面對較大強度的訓練時,身體難以承受過度的負荷,而籃球技能水平不高又使得他們在進行訓練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兩者共同作用,使得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容易感到疲憊不堪。身心的嚴重疲勞,由此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力不從心,精神難以集中。在這種狀態下,學生進行籃球運動時,就非常容易出現各類運動損傷。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現階段的運動能力特點,盲目地采取大負荷、大強度的訓練內容。這些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身體狀況和技能水平,只是一味地追求訓練的效果和進度。部分訓練內容甚至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使得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倍感吃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訓練中的運動損傷率不可避免地上升。例如,在調研中有教師布置了大量的折返跑練習。折返跑本身就是一項較為消耗體力的訓練項目,而大量的折返跑練習更是對學生的體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由于負荷較大,在練習的后半段,學生的體能較為透支,身體極度疲憊。
3籃球教學實踐中運動損傷預防策略
3.1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師生安全防范意識
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而言,均需要高度重視損傷預防,盡可能降低體育學習中存在的運動損傷隱患。從學生層面來看,教師應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學習,了解相關運動損傷知識,對于籃球項目中常見的運動損傷部位、類型進行了解,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構建主動式自我保護體系,從而能夠在日常籃球訓練與比賽中降低損傷發生率。從教師層面來看,應主動學習當前運動損傷領域預防知識與方法,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提高自身知識與技能儲備,實現科學化、合理化教學[3]。例如通過各類專題線上學習、線上講座等形式,了解籃球運動損傷領域研究熱點,更新運動損傷防護理念,學習基本運動損傷救治方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調研中發現目前已有部分高校開展此類培訓,體育教師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取得了較好的培訓效益。
3.2重視基礎身體素質訓練,提升學生抗損傷能力
現代運動訓練實踐認為,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水平能夠有效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率以及緩解運動損傷程度[5]。因此,加強身體素質訓練對于降低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以踝關節以及膝關節損傷為例,訓練中由于關節周圍韌帶薄弱以及肌肉力量較差,關節穩定性不高。通過加強肌肉力量訓練,能夠提高韌帶堅韌性,強化弱側關節韌帶與肌肉力量。對于籃球項目而言,比賽中需要進行大量身體對抗,因此提高肌肉維度能夠加強運動員身體對抗能力,降低在身體對抗中損傷風險[6]。例如加強肩部、手臂力量訓練,提高肌肉維度,能夠有效提高身體對抗能力。最后,在開展體能訓練中應具有針對性,在全面開展力量、速度、靈敏等身體素質基礎上,有側重點對易受傷部位進行訓練。例如從學生個體而言,對于明確存在損傷史的關節肌肉應進行強化訓練,鞏固康復效果,提高抗損傷能力。
3.3關注課堂熱身訓練活動,科學化開展教學活動
作為體育教學關鍵部分,熱身活動長期難以得到有效重視。諸多科學研究表明,熱身活動對于提高人體生理機能表現,降低運動損傷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在籃球教學中,圍繞熱身活動,要以籃球專項作為依據,開展針對性的專項熱身活動。一般而言,熱身活動發主要以慢跑+熱身操為主,通過升溫訓練與關節肌肉拉伸訓練來提高熱身效果。籃球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圍繞籃球訓練中重點身體部位進行熱身活動,例如重視下肢膝關節、踝關節等主要關節進行活動,提高關節周圍肌肉韌帶活動范圍。熱身活動應多角度、多層面展開,對關節肌肉進行多方向拉伸,充分活動肌肉韌帶。此外,從課堂常規來看,教師應嚴格落實課前熱身制度,對學生熱身活動表現進行綜合評價,納入整體課堂學習表現,不斷提高熱身活動在整體考核評價中占比。
3.4建立損傷應急管理機制,科學緩解損傷程度
如何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識別其損傷風險因素,進行預防性訓練強化和訓練管理,并在損傷發生后進行科學評估和制定、實施漸進式康復計劃,是學生與教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面對教學中出現的運動損傷,關鍵在于如何科學合理實施救治工作,最大化降低損傷程度,為后續康復治療創造良好條件。筆者認為,教師應重視教授學生相關損傷自救知識與技能,面對存在的損傷問題第一時間實行自我救治。同時,教師應對學生存在的損傷情況進行科學評估,分析可能的損傷類型,進行針對性的救治工作。例如針對閉合性運動損傷,教師可通過觀察、觸摸以及與學生進行交流獲取學生主觀感受,從而能夠相對準確判斷損傷類型,有助于后續治療[7]。隨后對于較為嚴重的損傷問題,師生應第一時間聯系學校專業醫務人員進行專業治療。與此同時,對于后續損傷康復,教師應進行一定指導性訓練,幫助學生更好的實施康復訓練。
4結語
當前高校籃球教學實踐中,學生各種運動損傷問題已較為常見,成為制約學生學習效果提升的關鍵因素。研究重點對籃球教學中常見的運動損傷部位以及損傷類型特征進行解讀,探討運動損傷主要影響因素,提出損傷預防管理對策。今后應高度重視對運動損傷問題進行管理,從多方面著手,不斷降低運動損傷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趙述強,李向前,張元鋒,等. _我國職業籃球運動員體能指標體系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 2017(4): 1-6.
[2]劉慶超,曾慶濤. _籃球運動員專項體能特點與提升策略[J]. 中國體育教練員, 2021, 29(3): 32-33, 36.
[3]張美珍,劉卉,劉萬將,等. 隨機生物力學模型分析籃球運動員和普通大學生ACL損傷危險因素的差異-張美珍[J]. 體育科學, 2016, 36(10): 40-47.
[4]陸海勇. 大學生籃球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原因分析與對策[J]. 現代預防醫學, 2013, 40(6): 1-3.
[5]辛陽. 籃球運動中膝關節損傷與防治-辛陽[J]. 醫用生物力學, 2024, 39(4): 784.
[6]劉海霄. 籃球運動中踝關節損傷問題的預防[J]. 當代體育科技, 2023, 13(36): 1-4.
[7]李杰. 普通大學生籃球訓練中的運動損傷原因與預防-李杰[J]. 運動精品, 2021,40(3):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