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單孔胸腔鏡、標準三孔胸腔鏡治療周圍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間云南臨滄市人民醫院臨床手術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標準三孔胸腔鏡設為對照組,單孔電視胸腔鏡設為研究組,對照組、研究組每組50例,分析并發癥、疼痛情況、手術指標、恢復效果等情況。結果:研究組患者并發癥(0.00%)比對照組并發癥(10.00%)更低;研究組術后疼痛情況比對照組疼痛情況較弱。研究組臨床手術指標比對照組手術指標更優異;研究組術后恢復效果較對照組恢復時間更短;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予以單孔電視胸腔鏡治療出血量較少,術后恢復時間短,患者疼痛感較弱,無明顯并發癥,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標準三孔胸腔鏡,單孔電視胸腔鏡,周圍型非小細胞肺癌,療效探究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6.068
0 引 言
非小細胞肺癌(NSCLC)為肺癌中較為常見的類型,具有生長速度慢、擴散性較差等特點,臨床可通過手術治療此類疾病,肺葉切除+淋巴結清掃是目前的標準術式,早期傳統開胸切除術,具有一定效果,但受限于創口較大,術中出血量較多,導致患者術后并發癥較多,極易影響預后效果[1]。隨著臨床醫療科技的持續發展,胸腔鏡微創技術得到臨床廣泛應用,微創三孔胸腔鏡已成為全球醫療衛生機構常用方法。隨著臨床不斷研究,深入了解NSCLC相關治療技術,將二孔、三孔微創技術,融匯成為單孔電視胸腔鏡治療技術,該技術具有切口更小、出血量更少等優勢,同時患者術后疼痛感較輕,應激反應發生率較低,創口愈合速度較快,十分符合現代醫學理論中的快速康復理念[2]。因此,本文選取云南臨滄市人民醫院臨床經胸腔鏡手術治療的100例肺癌患者參與研究,探究單孔胸腔鏡、標準三孔胸腔鏡在治療周圍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計納入云南臨滄市人民醫院經手術治療的10 0例肺癌患者參與分析,研究時間為2 0 2 0年4月至2 0 2 3年4月,將標準三孔胸腔鏡設為對照組,單孔電視胸腔鏡設為研究組(非隨機分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性人數為2 8例,女性人數為2 2例,年齡為51~8 0歲,均數年齡為(64. 89±2.93)歲,體質量選取標準為52~87 kg,均數體質量為(69.82±2.11)kg,病程時間選取標準為0.5~6年,均數病程時間為(3.29±0.41)年,平均收縮壓(121.63±14.51)mmHg、平均舒張壓(78.79±10.27)mmHg。研究組男性人數為30例,女性人數為2 0例,年齡為50~82歲,均數年齡為(64.92±2.98)歲,體質量選取標準為51~89 kg,均數體質量為(69.9 2±2 .6 4)kg,病程時間選取標準為1~7年,均數病程時間為(3.35±0.52)年,平均收縮壓(122.73±12.61)mmHg、平均舒張壓(79.12±10.56)mmH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研究組予以經單孔電視胸腔鏡,患者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指導患者取健側身位,并將患側上肢向頭前側展開,并充分暴露出肋部間隙,于患者第五肋腋間線與腋中線位置做小切口,約3~4 cm左右,沿患者肌纖維走形切開肌層肌肉,逐漸進胸,為患者切口處放置保護套,與電視顯示屏放置于患者頭部偏后位置,使用胸腔鏡鏡頭,于手術位持瑞金扶鏡法,詳細了解患者胸腔內實際情況,淋巴位置、大小、數量等,待完全明確患者體內相關情況后,對患者肺葉片進行切除,同時清掃患者淋巴結,配合使用7號絲線對患者細小動脈進行結扎,同時對患者器官、大血管、肺裂等組織使用縫合器進行釘合切斷,并使用標本袋將患者切除組織取出,完成止血工作后,進行膨肺,待患者肺部無漏氣情況時,依順序關閉患者胸腔,留置引流管進行固定。
對照組予以標準三孔胸腔鏡,患者術前準備、消毒方式、體位干預等與研究組患者一致。于患者第7肋處作1.5 cm觀察孔,由腋后肋線進行延伸至第8或9肋間作1.5 cm輔助操作孔,于第3、4肋間作3~4 cm主操作孔,首先需要了解患者胸腔內相關情況,待明確患者實際癥狀情況后,實施肺葉切除以及臨床清掃工作,并首先處理肺靜脈、支氣管、動脈,以及肺裂等,依照此順序依次進行干預,待完成治療后,于麻醉狀態下,拔出氣管插管,閉胸等相關操作。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抗感染、鎮痛等干預,并于術后24 h后,積極鼓勵患者下床行走,待患者胸腔無出血、無漏氣情況后,拔出胸腔引流管。
1.3 評價指標
詳細統計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臨床各項癥狀康復時間,以及手術期間相關指標等,實時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并記錄臨床研究數據。疼痛情況:使用國際通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進行記錄,0分無痛;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劇烈疼痛,評分越高,疼痛越重。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數據以SPSS 25.0進行分析,計數使用(%)表示,檢測采用t和χ2表示,統計資料以(-x±s)表示,P﹥0.05代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代表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對比
研究組并發癥(0 . 0 0 %)少于對照組并發癥(10.0 0%),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對比
研究組術后疼痛感比對照組患者術后疼痛感較輕,臨床比較具備統計學差異(P﹤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研究組各項手術指標優于對照組患者手術指標,組間對比存在顯著差異性(P﹤0. 05),詳細數據見表3。
2.4 兩組患者恢復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恢復時間比對照組恢復時間較短,臨床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詳細數據見表4。
3 討 論
肺部惡性腫瘤為我國高發性疾病,其中周圍型非小細胞腺癌最為常見,近年來,該病發病率逐漸增高,逐漸成為醫療公共衛生部門高度重視的問題[3]。作為全身綜合性疾病,該癥狀早期無明顯自覺癥狀,極易受到患者忽視,隨癥狀逐漸發展,當患者出現明顯不適感時,疾病多已發展至中后期,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脅。臨床上治療此類疾病,首選方案以手術治療為主,加之近年來微創技術得到臨床廣泛應用,深受臨床醫師、患者等群體一致認可。
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并發癥(0.0 0%)比對照組并發癥(10.00%)更低。研究組術后疼痛情況比較對照組疼痛情況較弱,P﹤0.05。分析原因為,單孔手術治療期間,患者觀察孔、操作孔融合為一,能夠極大減少患者術后疼痛,縮短創口恢復時間,同時減少患者發生手術應激反應等情況,由于機體操作孔較少,導致疼痛較輕;標準三孔手術治療,患者機體受到切口疊加疼痛的影響,導致疼痛感加重,并增加了對患者胸壁組織的破壞,導致疼痛感加重[4]。臨床研究,研究組臨床手術指標比較對照組手術指標更優異。研究組術后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恢復時間更短,P﹤0.05。分析原因為,臨床進行單孔微創手術治療期間,由于只有一個操作孔,患者機體出血量較少,且不影響對病灶組織的清掃,完成治療后,患者單孔操作為患者機體造成的影響較輕,能夠短時間內拔出引流管,利于患者恢復;標準三孔操作,患者術后機體組織受創較大,從而影響患者恢復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單孔電視胸腔鏡治療患者肺癌癥狀術后恢復效果,優于標準三孔胸腔鏡技術,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單孔胸腔鏡比三孔更具優勢。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周圍型非小細胞肺癌,經單孔電視胸腔鏡療效優異,比較標準三孔胸腔鏡,患者恢復時間短,無明顯并發癥,疼痛感較輕,能夠面向基層醫療機構推廣使用,胸外科醫師仍需不斷認識并發掘其技術潛能,臨床工作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病人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邱亮,齊玨,陳明.單孔與三孔全胸腔鏡入路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效果觀察[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23,7(1):1-3.
[2]沈忠忠,周柯,林華杭,等.單孔與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圍術期結果:一項基于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22,29(10):1367-1375.
[3]張永倫,陳玉麗,鄭重慶.單孔胸腔鏡與三孔胸腔鏡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對比研究[J ].當代醫學,2022 ,28(13):116-119.
[4]肖國澤,梁小云,曾昭華,等.單孔與三孔胸腔鏡下部分肺葉切除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激反應、炎癥因子及TGF-α、CA21-1、EGFR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7):184-187.
作者簡介
劉明強,碩士研究生,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老年肺癌微創手術治療。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