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題技巧
修辭手法是高考近幾年的必考項目,在語言文字運用中該考點的考查往往融入在語段中,對學生修辭格掌握要求并不多,主要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這九種。主要考查學生對這九種辭格的運用能力。考題或將其與擴展語句結合起來,或將其與句式變換結合起來,或將其與微應用文寫作結合起來,總之,靈活多變。近些年流行的考查方式是分析其在特定語境中的表達效果,設題方式大體是比較,即“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其中比喻與擬人考查的頻率相對較高。
下面是常見修辭手法表達效果和答題思路。
一試身手
1.下列各項中,和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
剪紙是中國民間的傳統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剪紙的顏色多為紅色,因為紅色象征著吉祥、喜慶、四季紅火。辦婚禮、過春節的時候,紅顏色的剪紙是門窗裝飾的首選。貼在窗戶上的剪紙,人們稱其為“窗花”。令人驚奇的是,窗花幾乎都是在冬天貼上去的。因為冬天是少花的季節。在無花的日子里,窗花卻在窗格上或調皮喧鬧,或平和優雅地綻放著。
A.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C.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D.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解析】“窗花卻在窗格上或調皮喧鬧,或平和優雅地綻放著”運用擬人手法。A項,借代,“管弦”代指音樂;“主人下馬客在船”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B項,擬人,“濺淚”和“驚心”分別賦予了“花”和“鳥”以人的情態。C項,沒有使用修辭手法。D項,一問一答是設問;“恰似”是比喻詞,將抽象的“愁”比作具象的“春水”。
【答案】B。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在這一傳統中,我們發現,把象牙塔中的高精尖,轉化為面向大眾的文化知識,采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講給普通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絕非“小兒科”。這對學者提出更多要求——深入淺出地介紹專業知識,需要透徹的本體研究,一針見血指向關鍵之處,否則容易在知識海洋中徘徊打轉;想要充分吸引初階讀者,不僅要有優美清晰的文筆,還要把準時代方向,不斷嘗試新穎多元的表現形式。有學者提出一個精彩的普及理念:“大學標準,小學趣味。”在為孩子講解古詩詞時,既要保持大學教學標準,保證知識的準確和思想的端正,又要揣摩小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審美心理,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既保持學術品質,又放下學者架子,這種心態尤為可貴。
比喻具有相似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中“小兒科”一詞所用比喻進行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修辭手法的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題,需要根據題干,理解比喻的相似性特點,再結合畫橫線句子的內容加以簡述。本題中,首先要理解“小兒科”的本義和比喻義,然后通過原文否定的形式,分析出作者要突出的重點。
【答案】“小兒科”原指醫院中治療兒童疾病的科室,比喻被人瞧不起的行當或價值不大、不值得重視的事情。原文采用借喻和否定的形式,說明了將高精尖知識轉化并面向大眾尤其是青少年傳播的重要性。
專項訓練
1.下列詩句中,沒有使用夸張手法的一項是(" )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B.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C.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D.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2.下列各項中,和例句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nbsp; )
例句:節目《唐宮夜宴》不僅令億萬觀眾耳目一新,更把國人印象中的傳統文化給“舞”得神采奕奕。
A.上面坐著兩個老爺,東邊的一個是馬褂,西邊的一個是西裝。
B.林沖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
C.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D.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瀕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在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椏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村的圖上,再撒上一層細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些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烏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作的“暮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反問具有明知故問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反問進行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讀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