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語出《尚書·大禹謨》: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邁種德,德乃降,黎民懷之。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惟帝念功。”譯文:禹說:“我的德不能勝任,人民不會依歸。皋陶勤勉樹立德政,德惠能下施于民,眾民懷念他。帝當思念他!念德的在于皋陶,悅德的在于皋陶,宣德的在于皋陶,誠心推行德的也在于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績呀!”
【點撥】
念茲在茲:泛指對某人或某事牢記在心,念念不忘。念:思念;茲:此,這個。
【適用話題】
心系百姓、銘記與遺忘、不忘初心、掛念……
【創新示例】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這是擲地有聲的宣示,更是念茲在茲的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驅車300多公里深入太行山深處看真貧,到不遠千里走進湘西武陵山區少數民族貧困村;從踏著皚皚白雪走進河北張家口貧困村德勝村,到深入四川大涼山腹地昭覺縣彝族群眾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鄉親們溫暖貼心的關懷,真摯深情的惦念,體現著大黨大國領袖深厚的人民情懷,彰顯著百年大黨的根本宗旨和價值追求。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似水流年,浮華落定;念茲在茲,朝斯夕斯。擁有美好的品質,是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我們不僅需要擁有豐盈的內心,學會分清行事的輕重緩急,而且還要能專一且持久的堅持。我們應以“懿”之追求,達人生之境,助力國家發展。
豐盈的內心是達“懿”的基礎,唯有修煉自我,方能自我成就。且看,孟子不斷完善自身品行,從而擁有了“仁者愛人”的崇高德行;再看,“詩詞的女兒”葉嘉瑩腹有詩書氣自華,讓詩詞的美好綻放于每個人的心田。他們都在不斷豐盈內心,從而賦予自己人生更多的價值與意義。
(《以“懿”之追求,達人生之境》)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萬里高。——李 白
【追根溯源】
語出李白《觀放白鷹二首》,原詩為:八月邊風高,胡鷹白錦毛。孤飛一片雪,百里見秋毫。寒冬十二月,蒼鷹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萬里高。
【點撥】
老鷹說,捎句話兒告訴那些燕雀,不要嘰嘰喳喳相互吵嚷不休,你們要看到萬里高空中還有那翱翔的鴻鵠呢!詩人以鷹自喻,對目光短淺的世人說,不要看不起我,有朝一日,定然會高飛萬里!人不要在別人的嘲諷中自暴自棄,要志存高遠,胸懷廣闊。
【適用話題】
志存高遠、傲氣、自信、心態……
【創新示例】
何為青春?
是稚氣未脫,將熟未熟;是燦爛明麗,轉瞬即逝;是陽光炙熱的奔跑,是大雨滂沱的佇立。“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所謂“青春”,為蓬勃之朝氣,為不撓之銳氣,為無畏之勇氣。同時,蘇雪林在《青春》中曾寫道:“他是初升的太陽,他是才發源的長河,他是能燃燒世界也能燃燒自己的一團烈火……他是無窮的無窮,他是希望的希望。”點點筆觸迸濺出激情,回蕩著贊美,無一不是對“青春”二字最好的詮釋——噴薄的力量,顯示著桀驁。
青春何為?
奮斗不止,拼搏不息。什么是青春該有的樣子?是李白“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萬里高”,是唐寅“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由此可見,青春之華章應譜寫奮斗拼搏之句。從民國溫文爾雅的“斗士”胡適,到今朝馳騁賽場的“戰士”谷愛凌,從五四運動中國青年之炙熱的救國心轟動世界,到冬奧會上奧運健兒之英姿享譽四方,中華青年將青春之熱血展現得淋漓盡致。生于中華盛世的我們,更要繼承前輩奮斗拼搏之精神,砥礪前行,以青春之赤誠,書寫未來之輝煌。
繁華過眼,風馳雨驟。青春如煙花,雖爛漫耀眼,但轉瞬即逝。“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正是春去秋來,時光易逝,少年郎莫將光陰虛擲,還需朝乾夕惕,不斷向前。青春是張單程車票,我們在旅途中應奮勇向前,到達更美麗的遠方,欣賞更絢爛的風景。春光爛漫之時,唯有惜字如金,晴耕雨讀,否則,蹉跎歲月只會落得“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的悲慘結局。與時間賽跑吧,讓我們贏得更廣闊的天空!
(《青春無問西東,歲月自成芳華》)
以中有足樂者, 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 宋 濂
【追根溯源】
語出明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原文語境: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點撥】
宋濂為表現自己的苦讀,選取了與同窗相比的衣食拮據之苦。這兩句話意為: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學習使他感到欣喜,雖然求學之路艱苦,內心卻甜蜜無比。這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勉勵青年人要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
【適用話題】
苦與樂、主動與被動、物質與精神、讀書與成長……
【創新示例】
思想為先導,不拘于時。荷爾德林說:“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人應該活得像朵花,詩意地盛開,特別是當人遭遇逆境的時候。宋濂曾在窮冬烈風中踏雪求學,即使極端惡劣的環境也無法阻止他探尋新知的步伐,“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他沉浸在學習的路途中,不因種種外因而困擾;杜甫在身陷囹圄之時,仍想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即使窮困潦倒,依然堅持自己的抱負;譚嗣同在變法失敗之時,仍高呼“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慷慨赴死。愿吾輩青年都能有蘇軾般“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浩然氣概,堅定思想理念,不斷成長。
七堇年說:“我們仍需共生命的慷慨與繁華相愛,即使歲月以刻薄與荒蕪相欺。”生活困頓的人精神未必困頓。我國優秀作家史鐵生在21歲時雙腿殘疾,盡管不能行走,但他沒有被輪椅困住思想,而是讓文字成為坎坷生命的注釋。他在《病隙碎筆》中說:“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亦不可以放棄希望。”我們一生中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的苦難,但我們應該滿懷希望,不被一時的困頓與刻薄打倒,不枉費生命這趟旅途。他在《我與地壇》中說:“命定的局限盡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在這短促的生命線中,局限、困難、束縛隨時存在著,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不能止步不前,須臾等待。要不斷去挑戰,去超越,以增加人生的厚度與寬度。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們在逆境的路途中不斷求索著、追尋著,我們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我們超越困難,我們不懼風浪。愿你我都能破除逆境,通往昭昭前路。
(《愿君破逆境,通往昭昭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