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中晚期,青花山水故事性圖案在瓷器上大量涌現,并且成為獨立的裝飾圖案,呈現出不同的時代風格,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與審美趣味。在此時期,官窯開始逐漸走向衰敗,而民窯開始崛起。在作品主題方面,民窯與官窯風格迥異,主要以樂觀、溫馨、日常為主題,形成民間青花山水獨有的親和力。對明中晚期青花山水的主題和紋飾進行分類研究。
[關 鍵 詞]青花;山水;民窯;陶瓷繪畫;紋樣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5-0010-03
文獻著錄格式:吳可.明中晚期民間青花山水的主題與紋飾研究[J].天工,2024(15):10-12.
明中晚期,青花瓷制造經歷了從空白到鼎盛再到停廢的過程。正統元年到嘉靖四十五年(1436—1566年),政局不穩,經濟下滑,青花瓷制造開始出現衰敗頹勢。隨著造瓷禁令的頒布,陶瓷制造業停滯不前,呈現空白狀態。嘉靖、隆慶以后,取消了對瓷器紋飾所做的規定,民窯的制瓷水平得到較大的提高,產出了一批紋樣豐富的高品質、高水準的青花瓷器。嘉靖時,景德鎮官窯開始實行“官搭民燒”制度,因此民窯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官窯器和民窯器質量上達到高度統一。萬歷時期,禁海令廢除后,瓷器產量與日俱增,品類豐富,對外貿易也十分活絡。在大量外銷訂單的影響下,民窯出產的精美小件青花瓷器各有特色。崇禎時期,國勢衰退,景德鎮官窯處于停廢狀態,僅有民窯繼續生產,制瓷質量明顯有所下降。這時期的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山水畫成為這一時期最為常見的題材,主題內容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青花之美,窮極國色。明朝中后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青花瓷的黃金時代,明朝青花獨有的藝術魅力也征服了眾多藏者,被大家所推崇,從古至今一直享有美譽。
一、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古人講泛舟出游,或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出門游玩,或在柳色茵茵時送別友人,或在夜色朦朧時靜靜賞月,或在微微細雨中思念故鄉。正如孟浩然在羈旅夜泊中就著裊裊秋韻抒發的鄉愁:“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狈褐奂仁浅鲇伪貍?,又是文人雅士的生活樂趣。行舟遇山阻而行止,行舟遠處乘風而順下,約兩三友,夜談飲酒,吟詩作對,談笑風生,亦是樂事。
在文人繪畫中,泛舟出游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創作題材。明代中期處于浙派山水和吳門山水交換替代的時期,有一批畫家游走在浙派和吳門畫派之間,形成了別樣的風格。青花水鄉泛舟圖盤(見圖1)將泛舟的大美景色用水墨方式躍然紙上。圖中石頭以皺的方法加強了石頭嶙峋聳立之感,近處坡石顏色濃重,遠處石頭稍淡,以顏色濃淡來豐富整體畫作的層次。樹干用筆較為簡單概括,叢生繁茂的樹葉以不同濃淡的線條形式落成。遠處重巒疊嶂似仙境一般,小舟緩緩行進,有人搖著船槳,有人在暮色蒼茫中靜坐賞景,徜徉于青山綠水間。一座小橋連在兩坡之間,亭臺樓閣藏掩于林木山石之間,營造了一幅春意闌珊、風月無邊的山水畫作。整幅作品構圖飽滿,景象優美,畫風蒼潤雋朗、簡潔明快。這種文人畫意境被當時的青花山水繪畫所吸納,成為明中晚期包含青花在內的瓷繪中常見的題材。
二、了塵凡間事,馭杖山水間
高士策杖行走于山水之間的畫面是明中后期常見的故事性青花山水圖樣。圖2為明代著名畫家王綦所繪的《虹橋策杖圖》,畫中描繪了高大的喬木和依附喬木而生的絲蘿。王綦作為一個清冷孤僻的人,以書畫作為寄托,心中所想常在畫中抒發出來,借助隨意灑脫的筆法,表達著內心的波動。《虹橋策杖圖》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作,輕簡的風格和清淡的墨彩將寒山瘦水、小橋青煙、文人策杖等細節刻畫得十分生動,表達了此時期普通文人走投無路的無奈與彷徨。馭杖山水在這一時期的青花彩繪中成了一種標志性表達,也是當時社會的剪影。
天啟是明末清初青花山水紋飾的初創期,其包含的元素大多相似,如上所說的高士策杖、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等。這類作品構圖往往將山水作為大的背景,中空留白處繪出人物,風格蒼涼襲人,布局疏朗,創造出天人合一、融于自然的意境。明前期,山水只作為人物、花鳥主題的輔助裝飾而存在。至明中后期,山水紋飾逐漸獨立,從輔助搭配走向了中心位置。因此,明末時山水元素開始出現在碗盤的中心,占的篇幅也開始逐漸變大。
三、高山流水意,以琴覓知音
以琴會友講的是大眾所熟知的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經典故事。二人是志趣相投的摯友,他們的故事完美詮釋了“知音”一詞。伯牙善于演奏,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來鐘子期因為病痛離世后,俞伯牙十分悲切,將琴摔碎后決定終生不再彈奏。此后,大批文人雅士受到啟發,借此主題抒情揮墨。如名畫《攜琴訪友圖》所表達的正是當時人民群眾所向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攜琴訪友、漁舟唱晚的生活。
明末,山水攜琴訪友圖樣主要出現在民窯青花瓷器上。明崇禎青花山水攜琴訪友紋蓮子罐胎體厚重,青花色澤深沉,造型雅致。畫面布局疏密有致,山水人物跌宕起伏,以平遠式構圖展開,縱深感極強。畫面分色層次鮮明,濃淡相宜,采用分水皴技法,蒼勁而富有氣勢。罐近口處裝飾一周海草紋,罐腹部描繪主題圖案攜琴訪友圖。圖中人物身騎高馬,后有童子夾琴而行,以不同濃淡的青料描繪遠處山石的重巒疊嶂。在構圖上,部分留白使空間更開闊,空靈并有透氣感(見圖3)。明中后期,大眾審美向“文人化”方向發展,陶瓷上的繪畫元素也開始向“文人化”發展。
四、福山祝吉祥,壽海送如意
古人講究吉祥如意,簡單來說可以概括成三個字——福、祿、壽。長壽可以說是人類從古至今所有階層最向往的追求。上至統治者,下至普通百姓,都渴望能延年益壽,活得更長久。在當時,這種思想在青花山水瓷器中也有明顯表現。其中,福山壽海紋便是最經典的祥瑞象征圖案。一般這類紋飾中包含山水、松樹、海浪、青山等元素,兩兩組合而成。民間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說。因此,這類紋樣作為長壽的代表性裝飾出現。福山壽海圖在構圖上往往中間部分繪有巍峨綿延的高山,四周或下方繪有澎湃廣闊的大海,頂部繪有繚繞縹緲的云霧,每一處都彰顯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福山壽海紋樣融山匯水,涵蓋海之廣博、山之雄偉,有海納百川、大氣磅礴之勢,因此頗受統治者的青睞,在民間也廣為流傳、深受喜愛(見圖4)。
五、石倚風前樹,稚子戲園林

明中期,青花瓷器上出現了一類樹石欄桿圖紋樣,因畫面中常出現樹、石、欄桿等物而得名。樹石欄桿圖是可以系統概括園林風貌的圖譜紋樣,是明中期“造園熱”風潮在青花山水瓷器紋樣中的具體表現。明人何良俊曾說:“嗟夫!叔世之人,好名喜夸,故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營治一園。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贏,尤以此相勝。大略三吳城中,苑囿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然不過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程度。成化時期,人們生活富足,消費水平也空前提升到了一定水平,但統治者為了維護等級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森嚴的條款,明確君臣、官民的吃穿用居等級。因此,在等級制度與消費之間形成矛盾的時候,園林意外地成了不受約束的例外。只要經濟條件允許,便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建造不同風格的山水園林。古時園林是集多功能為一體的娛樂場所,可以滿足人們的各類需求。在這里人們可以聚會,也可以彰顯自己的地位、身份等。隨著園林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園林圖案也因此成為明代青花瓷器上的常見圖案。比如,嬰戲園林圖、仕女園林圖、文人園林圖等。嬰戲園林圖早期出現在官窯瓷器上,后來影響到民窯。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現一群嬰孩在花園里嬉戲。圖5為明代的嬰戲園林圖碗,畫面中嬰孩在草木茵茵、怪石嶙峋的園林中撲蝶嬉戲,作者將嬰孩嬉笑打鬧的靈動神態刻畫得栩栩如生,畫面中的花草樹木也濃淡適宜,整體造型豐富,層次分明。
故事園林圖“青花彩樓記之探寒窯”是由《呂蒙正風雪破窯記》改編而來, 主要講述了宋朝時期劉月娥和呂蒙正的感情故事。劉月娥拋繡球招婿呂蒙正,但呂蒙正的家境貧寒,劉月娥之父便想退親。但劉月娥心悅呂蒙正,違抗父命后,二人被趕出家門,居于寒窯。后呂蒙正發奮刻苦、矢志攻讀,中榜歸來與月娥團聚。這件明崇禎青花彩樓記之探寒窯人物故事圖案缸所繪畫面,正是劉夫人派遣仆人去往寒窯為女兒送衣衫,勸歸的場景。二仆人跪地苦勸劉月娥回家,但劉月娥十分堅定,不為所動,刻畫出了月娥堅貞不渝的決心(見圖6)。
在明代,除了故事園林主題外,文人喜愛的園林風格青花繪畫與他人喜愛的趣味性、故事性紋樣不同。文人園林風格中,最能體現文人趣味和品格的景觀元素有以下四種:一是代表正直的修竹;二是代表高潔的老梅;三是代表孤傲的古松;四是代表骨氣的堅石。明中期的瓷畫家把這幾種景觀元素組合在一起,形成文人園林圖。文人園林圖中的石著意表現它們的堅、瘦;松、竹、梅則具有造型之美。不管是故事園林圖還是文人園林圖都是為滿足廣大民眾向往的園林生活而作。而青花樹石欄桿圖也正是在這樣的需求之下被創作出來的。

明代青花山水紋飾是陶瓷青花裝飾紋樣中具有代表性的紋飾之一。不同時期的民間青花山水紋飾的藝術特征也不相同。民間青花山水畫是明中晚期最常見的題材,內容極富生活氣息,具有文人水墨畫的風雅。畫面元素中多有古詩、茅屋、草亭、舟橋、漁翁、樵夫、高士等。民間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和時代特色,往往具有豐富的層次、強烈的節奏感和濃烈的感情色彩。不被束縛的性格使他們的畫作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這種創作狀態使民間青花山水范式形成天然趣味。在堅毅質樸、渾厚自然的基礎上又不失簡約明快、親切溫馨的氛圍。而這種渾然天成、自然和諧正是明代民窯青花瓷的藝術魅力。當我們欣賞民間青花山水瓷繪時,總會被其質樸的痕跡所吸引,為其空靈的構圖所沉醉,被其溫潤清雅的釉色所折服。看似不經意卻是用心良苦,濃烈的人間悲歡之感以及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感,恰是明中晚期民間青花山水的獨特魅力所在。隨著政局與經濟的變化,青花山水紋飾也在不斷發展。對各時期青花山水紋飾在風格、構圖和主題方面的研究,將對民間青花山水紋裝飾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高建朝.明代陶瓷紋飾之美[J].炎黃地理,2023(12):53-55.
[2]萬藝蓉.從青花圖案中看文化內涵[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4(1):17.
[3]張心儀.傳統青花紋飾的美學研究[J].佛山陶瓷,2024(1):146-147.
[4]羅穎韜.明代青花發展與歷史關系淺析[J].陶瓷,2024(4):106-108.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