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著當一名優秀教師的夢想,1996年畢業后我踏上了教育事業的征程。近三十年來,伴隨著一批批學生的畢業,我也從當初哥哥般的老師,成長為如今父親輩的教師。多年的經歷讓我明白:尊重學生差異,真誠善待學生,用愛撒播希望,才能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才能收獲幸福的人生。
一、善待每一位學生,讓其感受平等
(一)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
對于性格各異的學生群體,教師要看見他們在各自領域所展現出的亮點,以全局和客觀的角度去理解每一個個體。作為教育者,應擅長利用非智力評估方式,特別是在對待那些學習表現欠佳的學生時,不僅要指明其不足之處,還要及時發現并且贊揚他們的優點,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肯定,以此提升他們進步和成長的信心。
(二)要公平公正地對待學生,給予每個學生機會
對待學生的態度要一視同仁,教師要在教學中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表現機會。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分層設置問題,面向所有學生,任何學生只要有了好的表現,我們就應該毫不吝嗇地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讓不同學情的學生都能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要與學生保持平等的關系
在學校里,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個性和特長,我們身為教師必須平等地關愛每一個學生。我們都應該清楚,過度使用稱贊的話語是不恰當的。因此,對于學生的肯定與激勵應分散到各個個體上,即使是對常常出現問題的學生也要積極發現并欣賞其閃光點。加里寧認為,學生們的眼睛是世界上最敏銳、最靈敏的,對人類心理的微妙變化更敏感。當我們用友善的目光掃過每位學生時,我們會看到他們渴望求知的眼神。
二、承認差異,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尊重
(一)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差異性
老師需要仔細研究并理解學生的愛好、才能、技巧、學識、家庭背景及社交網絡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以此為基礎持續優化他們的教導方式。切勿使用單一標準對待所有學生,以免影響其獨特性。所以,在授課過程當中,我們務必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避免壓抑他們的個性。我們要深刻理解學生個性的成因,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和引導,而不是強制改變或者置之不顧。
(二)在學習方式上,尊重學生差異
課堂作為學生獲取新知的主陣地,如何確保所有學生在此環境下獲得適當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深入了解他們的學業行為模式、認知觀念、心態傾向及品格特質等影響他們學習的心理要素。比如有些老師可能只關注那些跟隨其授課思路的學生,但對于一些特殊需求的學生則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長此以往,這些未被關注的學生就可能逐漸落后成為班級中的弱勢成員——這是由于教育方法未能充分考慮個體間的不同所致。所以,當我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不僅應該考慮到預期目標,還要根據實際狀況來觀察并處理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情況,及時改進教學策略以適應不同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長處,并在相同的時間內實現個人的成長。
(三)在教學評價上,承認學生差異
若老師僅以單調的說教或者機械性的訓練來教學,難免會令學生感覺枯燥無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需要精確且迅速地評估學生的表現,以此刺激他們更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我們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在尊重并認可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基于他們的個性特征和人文精神,采取不同的評判策略。這樣的多元化評價能為每一個學生的全方位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
我們應該重視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尊敬并理解他們的個性,接受他們的不足,真心地關心和愛護他們,盡力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并獲得全面發展。
心中有愛,方得始終。教師用滿滿的愛心,始終充滿積極的情感對待學生,喚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激發學生上進的動力,幫助學生充分發揮潛能,推動每一個學生的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