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熱”的背景下,文創產品逐漸熱銷,并超越了過去單純的旅游紀念品范疇,成為了一種新的文化載體,承載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文創產品將藝術價值與實用機制完美結合,推出了一系列深受消費者喜愛的文創產品,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潮虎想象”等,包括日用、文具、文物版鄉村特產、食品等,共計817種、46905套,且多款產品成為每年的“爆款”。除此之外,杭州博物館的影青釉里紅高足杯冰箱貼、甘肅博物館的“甘肅麻辣燙”毛絨文創產品、蘇州博物館的“胖寶劍”系列文創產品等也都受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文創的這把“火”,確實越燃越旺。然而,這些產品是怎么火起來的呢?成為爆款的流量密碼是什么?讓我們探究一下這背后的秘密。
一個優質的熱銷文創產品離不開這“三駕馬車”的通力配合。首先是消費者。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消費者在購買文創產品時,不僅關注產品本身的材料、質感,更重視其背后的文化藝術含量和所能提供的“情緒價值”。相比產品的功能適配,更偏愛在某一特定場景上的精神刺激,更愛為“熱愛”買單。這些文創產品以其獨特的設計和歷史文化內涵吸引了眾多消費者,不僅外形可愛,而且具有互動感,讓消費者覺得文物真正“活”了起來。同時在旅行參觀時,消費者不僅通過購買文創產品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得到了購買欲帶來的滿足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因此拿捏到了消費者的情緒,是文創產品收獲流量密碼的“第一駕馬車”。
可以說任何火爆的文創產品的出現都不是偶然的,它們都是經過精心策劃和打造的。在文創“熱”的背后也催生了新的職業“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他們是文創市場的幕后英雄。7月3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統計局向社會正式發布19個新職業,其中包括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正是因為社會的新需求,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入編”成為新職業,明確了職業身份。作為專業人員,如何讓產品講故事,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某種需求或者觸動某種情感,抓住消費者的“爽”點,成為了他們的重要任務。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意能力,還需要對市場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結合市場需求設計出既具有文化元素又受歡迎的文創產品。他們的辛勤付出,是文創市場繁榮的“第二駕馬車”。
作為文創發生場域,“第三駕馬車”就是各大博物館。其實作為旅游配套產品之一的文創周邊,在各大景區、美術館和博物館早些年就不乏,但是并沒有成為消費者的心頭好,讓消費者主動買單。但是為何近些年突然火爆起來?這也離不開博物館方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積極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曬“寶貝”的舉措。近些年博物館文創產品配合相關展覽,以藏品為基礎,把創意放在首位,既有“復刻”的獨一無二,也有“魔改”的創意無限,文創產品不僅讓消費者感受到傳統文化在破圈,又使創新無限接近傳統文化。每家博物館的獨特藏品是博物館文化IP形象,通過將傳統文化元素、工藝與現代藝術、設計和商業模式相結合,使得文創產品展現出全新的魅力,同時也實現了“寶貝”和消費者跨越千年的雙向奔赴。
綜上所述,文創產品的熱銷離不開消費者、文創產品策劃運營師和博物館這三者的通力配合。他們共同推動了文創市場的繁榮和發展,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系《中國美術報》美育工作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