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高效農業,實現農民增產致富,對2種或2種以上的作物進行間作套種。這種新型種植模式的應用,能有效實現生態互補、土地資源充分利用、提高復種指數。羊肚菌的市場需求大,且價格較高、生長周期短、人工種植要求低,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大蒜適應性強、經濟效益高,且大蒜與羊肚菌的間作套種能有效減少雜菌的滋生,還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農業物資,從而實現產值最大化。對羊肚菌和大蒜的間作套種技術(包括栽培場地選擇、栽培時間選擇、種子選擇、菌種制備及蒜種處理、整地與播種、營養袋擺放、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及儲藏)進行分析與總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字:羊肚菌;大蒜;套種
中圖分類號:S318;S646.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8-85-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18
0 引言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屬子囊菌門盤菌綱盤菌目羊肚菌科[1],菌蓋中空、呈褶皺狀,因形似羊肚,故名羊肚菌。羊肚菌是一種珍稀的藥食兼用型食用菌,口感脆軟,風味獨特,且富含人體所需的氨基酸、蛋白質、粗纖維、多糖等營養物質,對人體有很好的滋補功效[2-3],被譽為“菌中之王”。《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肚菌具有甘寒無毒、益腸胃、化痰利氣、補腦提神的功效,是消化助食、化痰理氣、補腎提神的養生佳品。羊肚菌原為野生,經長期人工馴化栽培后,于21世紀初首次在我國川渝地區實現人工栽培。2012年后,我國羊肚菌栽培面積迅速擴大。羊肚菌的生長周期短,目前其市場需求大、價格較高。雖然人工栽培羊肚菌的生產投入較大,但短期栽培獲得的回報率高,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大蒜屬百合科蔥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4],常作為調味品或醫藥原料[5],原產于西亞和中亞,是我國重要的出口蔬菜之一,且我國大蒜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一[6]。大蒜的適應性強,在全國各地均有種植,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等地,其種植面積占全國蔬菜種植總面積的7%左右[7]。在農業生產中,大蒜是公認的有益前茬作物。大蒜具有殺蟲、殺菌、抗病毒、抗癌等功效,與大蒜間套輪作,能減輕病蟲害和生理病害的發生[8]。
羊肚菌與大蒜的套種生產,不僅能實現生態互補、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農業資源、提高復種指數和土壤肥力,還能顯著提高農民收入。該模式主要適合在我國北方地區推廣應用,是促進農業增效、實現農民增收的好途徑。
1 栽培場地選擇
應選擇遠離污染源、交通方便、通風良好、水源充足,且通氣透水性良好、較疏松、營養元素豐富的砂壤土場地來搭建塑料大棚。棚高3 m、寬8~10 m、長60~80 m,拱形,內部采用鋼架結構,一層塑料膜,棚膜厚度為0.01 cm。為方便棚內通風、降溫、灌溉、空氣加濕,還要安裝自動卷簾設備、微噴或霧噴設施。也可租用簡易蔬菜大棚來種植羊肚菌。
2 栽培時間選擇
一般于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氣溫在20 ℃以下)播種羊肚菌和大蒜。播種時間不宜太晚,要保證大蒜在過冬前長到6葉1心,且羊肚菌基本完成生理生長。
3 種子選擇
選擇栽培面積較大、來源可靠的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或梯棱羊肚菌菌種進行栽培。選擇提純復壯、已通過休眠、沒有霉變、無機械損傷、無銹斑、無蟲蛀、蒜瓣整齊、百瓣重在400 g以上的大蒜作蒜種。
4 菌種制備及蒜種處理
4.1 羊肚菌菌種及營養袋制備
栽培種制作過程如下:將木屑(30.0%)、稻殼(26.8%)、小麥(30.0%)、腐殖土(10.0%)、生石灰(1.0%)、石膏(2.0%)、磷酸二氫鉀(0.2%)混合均勻后,用14 cm×28 cm規格的聚丙烯塑料袋分裝培養料,并于121 ℃下高壓滅菌2.5 h或常壓滅菌24~36 h,冷卻后,無菌接入原種,放入培養室進行培養。
營養袋制作過程如下:將稻殼(20.0%)、木屑(16.8%)、小麥(60.0%)、生石灰(1.0%)、石膏(2.0%)、磷酸氫二鉀(0.2%)混合均勻,用12 cm×24 cm規格的聚乙烯塑料袋分裝培養料,每袋600 g左右,不宜過于緊實,常壓滅菌24~36 h。對栽培種及營養袋滅菌后冷卻,并檢查其是否破損,確定沒有破損后再使用。
4.2 蒜種處理
將買來的蒜種剝皮掰瓣(要避免機械損傷),用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浸種6 h,且每100 kg蒜種用50%多菌靈粉劑500 g拌種。
5 整地與播種
5.1 整地
播種前,每667 m2土地撒施75 kg生石灰、300 kg有機肥,深翻20~30 cm,平整土地,打碎大土塊。棚內做廂面,廂面寬0.8~1.2 m、高15~20 cm,廂面之間開溝(作為走道),溝寬30 cm,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25%~30%。
5.2 播種
羊肚菌和大蒜均采用溝播的方式。羊肚菌的播種量為150 kg/667 m2,大蒜的播種密度為3.5萬株/667 m2或播種量為120~140 kg/667 m2。在廂面上每隔10 cm開一條淺溝,將揉碎的羊肚菌菌種插入其中;在相鄰行間播種處理后的蒜種,株距為8 cm,蒜瓣的背腹連線與溝向平行。在將羊肚菌和蒜瓣交替播種完整個廂面后,撫平土層,并覆2~3 cm厚的土。要及時在廂面上覆蓋黑色透光塑料薄膜,起到遮光保濕的作用。當表層土壤較干時,可適當澆水,使土壤相對濕度維持在50%左右,并在澆水后覆蓋地膜。
6 營養袋擺放
播種7 d后擺放營養袋,每667 m2擺放2 000袋(每袋600 g),注意不要壓到蒜種行,在營養袋底部劃口后扣在廂面上,并適當按壓,保證其與廂面土層緊密接觸,呈五點式擺放。擺放營養袋后覆蓋地膜,建議選用生物可降解農用薄膜,且要符合《全生物降解農用地面覆蓋薄膜》(GB/T 35795—2017)中的相關要求。
7 田間管理
在菌絲生長階段,棚內溫度要控制在5~20 ℃,當棚內溫度超過25 ℃時,要及時通風降溫。待蒜苗長至3~4葉時,人工輔助破膜,破膜孔越小越好,過冬前蒜苗要長到6葉1心。越冬前可適當澆防凍水,越冬后催菇前要撤去地膜和營養袋,并在棚內搭一層加密的六針遮陽網。當棚內最低溫度高于5 ℃時進行催菇,對溝內灌溉或廂面噴灌,澆至廂面20 cm厚的土壤完全濕透,從而刺激羊肚菌原基分化。在羊肚菌原基分化期,土壤相對濕度維持在30%~35%,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85%~95%,棚內地表溫度維持在4~20 ℃;在幼菇生長期,土壤相對濕度維持在25%~30%,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70%~90%,棚內地表溫度不超過20 ℃,每天早晚通風。催菇后10~20 d可采收羊肚菌,3月中下旬羊肚菌采收完畢。采收完羊肚菌后,去掉遮陽網,并繼續加強蒜苗管理,加強棚內光照和通風,此時大蒜花芽、鱗芽開始分化,按照尿素10~15 kg/667 m2、磷酸二氫鉀4~5 kg/667 m2的用量進行追肥,并澆1次水,滿足大蒜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對營養的需求。4月初,當地表溫度在15 ℃以上、蒜苗開始返青時澆一次水,使土壤相對濕度維持在60%~70%;澆水的同時進行追肥,氮肥用量為2~3 kg/667 m2、磷肥用量為5~6 kg/667 m2、鉀肥用量為8~10 kg/667 m2。大蒜抽薹期,蒜薹剛一出尖,應根據土壤墑情和蒜苗生長狀況及時澆水,每5~7 d澆一次水,土壤相對濕度維持在60%~70%,蒜薹采收前3~5 d停止澆水。采收完蒜薹后再澆一次水,并根據蒜苗的生長狀況合理追肥,長勢較好時可不追肥,并根據土壤濕度適當澆1~2次水,使土壤保持濕潤。一般在蒜薹采收18 d后,即可收獲蒜頭。
8 病蟲害防治
8.1 羊肚菌病蟲害防治
羊肚菌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種植人員應選用無污染的合格菌種,播種前用生石灰對土壤進行處理,并清理棚內外垃圾等,使栽培期間的病蟲害發生概率大幅度降低。若在原基發生前發現白蟻、跳蟲、蛞蝓、菇蠅(蚊)等害蟲,可噴施高效氯氰菊酯;在出菇階段,也可在棚內懸掛黃色粘蟲板,以減少菇蠅(蚊)等對羊肚菌子實體的叮咬。一旦發現羊肚菌子實體被害蟲危害,要盡早采摘。若在廂面上發現鏈孢霉、綠霉、鐮刀菌、曲霉、毛霉等真菌,可將生石灰粉撒在其感染處。若有羊肚菌子囊果被真菌感染,要及時采摘,并加快棚內空氣流通,以降低棚內溫濕度,抑制雜菌的發生和蔓延。
8.2 大蒜病蟲害防治
3月底,大蒜返青后,羊肚菌已基本采收完,此時氣溫升高,大蒜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當大蒜被蒜蛆侵害后,植株會明顯矮化、整體發黃,且易感染其他病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600倍液對大蒜植株進行灌根處理,或在成蟲羽化盛期的中午前后,噴施2.5%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3 000倍液。大蒜感染葉枯病后,嚴重時病葉干枯、蒜薹不能抽出,從而影響大蒜的正常生長。可在葉枯病發病初期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每隔7~10 d噴一次,連噴2~3次。銹病主要危害大蒜葉片和假莖,感染銹病的蒜頭明顯變小,且易開裂散瓣。可在晴天正午前或16:00以后,噴施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0%的代森錳鋅1000倍液,對銹病進行防治,連續噴灑2~3次[9-10]。
9 采收及儲藏
9.1 羊肚菌采收、干制及儲藏
當羊肚菌的菌蓋脊與凹坑分明,脊褶完全打開但未開裂,菌蓋轉色后,即可進行采摘。采摘后,先將羊肚菌置于潔凈的托盤上,并在陽光下晾曬2~3 h,再用專用烘干機進行處理。先在35 ℃下烘干3 h,再升至40 ℃烘干1 h,接著在45 ℃下烘干1.5 h,最后在50 ℃下烘干2.5 h。當手指按壓羊肚菌菌柄和菌蓋交接處不變形,且菌柄不發黃,則干濕度剛好,烘干完成。羊肚菌干品要用無毒塑料袋密封儲藏,且袋內要放置食品級干燥劑,在陰涼、干燥、潔凈、無蟲害、無污染處單獨存放。
9.2 大蒜采收及儲藏
一般在采薹后18 d收獲大蒜。收獲后,要立即用蒜葉蓋住蒜頭晾曬3~4 d;應注意天氣情況,避免蒜頭淋雨。待蒜假莖萎蔫缺水時,修剪根莖。蒜頭經暴曬或人工烘干后在低溫環境中冷藏。
參考文獻:
[1]MASAPHY S.External ultrastructure of fruit body initiation in Morchella[J].Mycological Research,2005(Pt 4):508-512.
[2]卯曉蘭.中國蕈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邢曉冉,侯佳茜,于艷杰,等.淺析羊肚菌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2022(2):269-271.
[4]楊倩.萊蕪大蒜產業化問題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0.
[5]劉素慧,劉世琦,張自坤,等.大蒜連作對其根際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0(5):1000-1006.
[6]賈茹,張迪,馬曉東,等.大蒜連作障礙研究進展[J].北方園藝,2014(19):207-210.
[7]楊江怡,柴丹,陳強,等.有機肥對大蒜產量和根際微生物的影響[J].長江蔬菜,2024(8):79-83.
[8]ICIEK M,KWIECIEN I,WLODEK L.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garlic and garlic-derived organosulfur compounds[J].Environmental and Molecular Mutagenesis,2009(3):247-265.
[9]馬來福.無公害大蒜種植技術[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2):17-18.
[10]倪淑萍.大蒜病蟲害的綜合防治要點分析[J].種子科技,2021(23):87-88.
作者簡介:金麗(1990—),女,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食用菌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等。
通信作者:李賓(1984—),男,本科,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食用菌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