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園林城市、花園城市的逐步創建,西安市的園林綠化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在綠化工程建設中,苗木移栽技術尤為關鍵,苗木成活率直接影響綠化景觀效果、工程造價和生態環境效益。根據作者十余年的工作經驗及西安市革命公園春秋季的綠化栽植實踐,發現影響苗木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包括苗木自身質量、栽植環境及移栽技術,如樹齡、苗木規格、移栽時間、栽后管理等。針對影響苗木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提出改進技術措施,旨在提高苗木成活率。
關鍵詞:園林綠化;苗木成活率;影響因素;提升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8-139-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33
0 引言
在綠化施工過程中,苗木移栽是關鍵環節。運用科學的栽植技術提高苗木成活率,既能降低工程成本,又能有效呈現綠化景觀效果,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提升。因此,在綠化施工過程中,有效保障苗木成活率十分重要。苗木是有生命的機體,在種植過程中影響其成活率的因素較多,不僅受土壤、氣候、光照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還受樹種、樹齡、移植時間、搬運、栽后養護等的影響。只有加大管控力度,減少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才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及工程質量。
1 影響苗木成活率的因素分析
1.1 內部因素
內部因素主要是指苗木自身存在的問題,如移植前苗木是否健壯、是否感染病蟲害、是否進入衰退期,移植后苗木根部所吸收的水肥是否和地上部分葉面光合、呼吸和蒸騰消耗平衡等。實踐證明,苗木移植后枯死的主要原因是根部不能充分吸收水分,莖葉蒸騰量大,水分收支失衡。
1.2 外部因素
1.2.1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氣候、土壤等。不同苗木適宜的生長環境不同,一般移植地與原生長地氣候、水土等有較大差異。苗木移植后可能會不適應新環境(如土壤酸堿度、疏松程度、排水情況等),適應能力較差的苗木成活率大大降低。
1.2.2 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涉及苗木的選擇、移植環境的改良、土球大小、種植穴的形狀尺寸、運輸中水分的流失情況及栽后的水肥管理等,這些都會影響苗木的成活率。例如,起挖時不帶土球或者土球太小會導致根系受損,輕微的傷害恢復期短,嚴重的傷害恢復期長,有的甚至會造成死亡;如果苗木在運輸過程中沒有遮擋,出現嚴重的失水問題,就會導致樹體新陳代謝下降,樹勢衰弱;在栽培過程中,對苗木進行大量澆水或者不澆水,會導致苗木根部缺氧而死。
2 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技術措施
2.1 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2.1.1 栽植季節的選擇
苗木移植的最佳時間在春秋兩季。例如,革命公園綠化栽植基本選擇在春秋季進行,可選擇在2月下旬至4月初(最晚五一前)栽植,或10月中旬至12月栽植。對于關中地區來說,冬季氣候寒冷,春季則多風干旱,但此時苗木還處于休眠期,對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反應遲鈍,因而此時苗木移植成活率最高。秋季苗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長,但根系尚未停止生長,移植后根系傷口能夠快速愈合,此時移植具有較高的成活率。一些需要緊貼發芽期移植的樹種,如法國梧桐移植最佳時間在4月上旬。還有一些樹種要在開始萌動、頂芽微露綠葉時才能移植,如刺槐、合歡、臭椿、苦楝等,宜在4月上旬移植,這些樹種樹體冬季含水量少,移植過早氣溫低,短時間內不能恢復生長,易造成枝條干枯死亡。總之,移植時間的選擇也要根據苗木的生物學特性及實際情況而定,盡量避免反季節移植,因為違背苗木自然生長規律不僅對苗木的選擇、運輸、種植技術有較高的要求,而且后期養護管理需要更加精細化,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會大大增加,從而增加工程成本。
2.1.2 苗木的選擇
綠化設計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抗性強的樹種,重視苗齡、規格等因素。實地選苗時最好挑1~4年生苗木,選擇主干清晰、分枝較多、長勢旺盛、無病蟲害的苗木,也要充分考慮苗木的高度、形態,這樣才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2.1.3 土壤的處理
土壤是苗木生存的根本。因此,種植前對土壤進行合理處理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關鍵。首先,要對種植區的土壤進行分析,根據不同植物特性采取相應的深耕、清篩、排灌、消毒、施肥等措施來改善土壤性狀,提高土壤肥力,必要時對種植土進行更換,保證土壤疏松、肥沃、透氣性良好。其次,應確保苗木種植土層有足夠的厚度,植物生長所需的最低種植土層厚度應符合規范,如草本花卉、草坪地被土層厚度30 cm,小灌木土層厚度45 cm,大灌木土層厚度60 cm,淺根性喬木土層厚度90 cm,深根性喬木土層厚度150 cm。
2.2 施工過程中的方法
2.2.1 苗木的起挖
為避免土球或根系長時間暴露在外,掘苗、運輸、栽植盡量在一天內完成。起挖苗木前一周,對苗木澆一次透水,使其吸足水分以免造成起苗后過早脫水。起挖帶土球苗木時,土球大小應根據樹種特性、大小、樹齡、土壤條件決定。一般來說,裸根喬、灌木根系的大小,應根據掘苗現場的株行距及樹木高度、干徑而定。常綠樹土球直徑可按樹木胸徑的7~10倍確定,土球的高度視樹種而定,一般不超過土球的直徑。為避免起挖時損傷苗木根系,需要沿苗木規定的根幅外圈垂直往下挖,挖到小根須根時,遵循傷小根保主根的原則;遇到粗根時用手鋸鋸斷以免造成根部劈裂,盡量不損傷根皮和須根。
2.2.2 苗木的包裹、運輸
苗木在裝車、運輸、卸車時均要保證根系、土球完好。在挖出土球后立即用塑料膜、蒲包等進行包裝,這樣既能減少根系水分流失,還能防止土球碎散。裝車時輕抬輕放,將苗木根部裝在車廂前面,苗木和車廂接觸部位襯墊稻草等軟材料,防止損傷樹皮、枝干和頂芽。長距離運輸途中,一定要保證苗木不失水,裸根苗運送時可采取根部蘸泥漿的方式,土球苗則要根據溫度、濕度狀況進行通風和灑水。若發現濕度不夠,要適當噴水并在苗木上蓋帆布、草片或麻袋等。
2.2.3 苗木的修剪
苗木在種植前應剪去運輸過程中不慎造成的斷枝、斷根,并依據起苗傷根水平,在保證苗木形狀完整的情況下合理疏剪枝條。對于生長勢較強、易抽出新枝的落葉喬木(如楊柳樹),樹冠可重剪至1/2以上,可以減輕根系負擔,降低樹冠招風、搖晃倒伏的風險,增強苗木的穩定性。對于規格較小的苗木,則需要在栽植后進行修剪處理。在實際工作中,一般在栽植前對老根、斷枝進行粗剪,栽植后根據需要進行細剪來培養樹形。
2.2.4 苗木的種植
栽植裸根喬、灌木時,按照原來的陰陽面放入坑穴中,一人扶正苗木,另一人填土,填至一半時,將苗木向上輕輕提起,使根自然向下呈舒展狀態,然后用腳或搗棍將土搗實,繼續填滿穴后再次搗實,最后填土至根莖與地面相平或略高3~5 cm。栽植帶土球樹木時,應將樹坑修整成圓柱狀,要保證坑深與土球高度匹配,以免來回搬動損傷土球。填土前要去除包扎物,這樣有利于根系生長,填土時要充分壓實,但不得損壞土球。栽植深度要依據苗木種類、規格而定,苗木根上部分與地面一般保持5~20 cm的距離,并進一步確定其相對標準高度及澆灌后的下沉余量。栽植過程中要對植株進行扶正、踩實處理。對于整體樹冠較大、規格較高的喬木,由于移植后根系尚不牢固,加之土壤比較疏松,很容易造成倒伏現象,這種情況要根據樹冠大小對其進行支撐加固,之后再進行灌溉,從而避免苗木倒伏[1]。對于需要采取遮陰措施的苗木,應按照規定搭建遮陽棚為樹木遮陰,以降低棚內溫度,減少樹體的水分蒸發。
2.3 苗木栽植后的養護管理
新移植的苗木十分脆弱,對于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及防御病蟲害的能力都較差,在移植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要對其進行精細化管理。革命公園某年的提升改造項目中,栽植了菊花桃、石楠球、棣棠、射干、鳶尾等幾十種植物,但由于施工方只注重栽植卻疏于管理,最后死亡率達到40%,這不僅影響了公園的綠化景觀效果,還大大增加了工程成本。
2.3.1 苗木水分控制
剛移植完的苗木應立即澆定根水,以小水漫灌的方式使植物根部吸足水分,然后壓實土壤使根系與土壤密接。新栽喬木前3次澆灌比較重要,俗稱“保活水”。澆第1遍水時土比較干而且是虛土,水流一定要緩慢,水量不宜過大,使土逐漸下沉密實。一般在栽后3~4 天內澆第2遍水,一周之內澆完3遍水。前3遍水的水量要足,每次澆水后要注意修整水盤,填土堵漏。移植初期,要嚴格控制澆水量。因為在移植過程中植物根系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吸水能力較差,對土壤水分需求量小,因此只要保持土壤適當濕潤即可。土壤含水量太大反而會影響其透氣性,抑制根系呼吸,不利于萌發新根,嚴重時會造成爛根死亡。對于毛細根受傷導致吸收能力受損的苗木,可通過樹干輸液的方式補充水分,以免造成根部積水,引起漚根死亡。在實際工作中,澆水次數和澆水量沒有嚴格規定,移植后的第1次澆水應澆透、澆足,避免澆“半截水”,之后要密切結合天氣變化及土壤質地進行澆水或者葉面噴淋。澆灌的量與次數一定要適當,否則水分過多,很容易導致苗木缺氧,最終引起苗木死亡。2017年,革命公園新栽了一批灌木,栽完后不久就遇上了連陰雨天氣,最后70%的苗木都因水分過多導致缺氧而死。
2.3.2 施肥
施肥有利于苗木恢復樹勢。移植初期,根系吸肥能力較差,一般15 d左右采用根外追肥的方式施肥1次。用尿素、硫酸銨等速效性肥料配制成0.5%~1.0%的肥液,選早晚或陰天進行葉面噴灑。根系萌發后可進行土壤施肥,要求薄肥勤施,慎防傷根[2]。
2.3.3 病蟲害防治
苗木移栽時因斷根、修剪、運輸等造成苗木根系及株體損傷較多,且移栽后剛萌芽的枝葉嬌嫩,苗木的抵抗力較差,容易遭受病蟲侵害,因此應加強病蟲害的預防和治理。在日常管理中要防大于治,針對不同季節、不同病蟲害暴發規律,做好不同時期的防范和治理工作。例如,每年3—5月是蚜蟲的高發期,3—10月是光肩星天牛的危害期,5月國槐木虱危害最嚴重。掌握病蟲危害的規律,并進行提前預防,可大幅降低苗木感染病蟲害的概率,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革命公園每年冬季為了消滅在樹干上越冬的蟲卵,對園內2 000多棵樹木進行樹干涂白。這種方式不但可以防治蟲害,還可以防止樹干遭受凍害和日灼。
2.3.4 保護新芽
新栽苗木開始生理活動的標志是萌發新芽。樹體地上部分的萌發,不但能促進根系的萌發,而且對根系具有自然而有效的刺激作用。因此,在移植初期,特別是對移植時重修剪的苗木萌發的芽要加以保護,保證其抽枝發葉,待樹體成活后再進行修剪整形。同時,在樹體萌芽后,要加強噴水、遮陰、防治病蟲害等養護工作,避免回芽,保證嫩芽與嫩梢的正常生長[2]。
2.3.5 防凍
新移植苗木的枝梢、根系萌發遲,組織發育不良,易受低溫危害,因此應做好防凍保溫工作。入秋后,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鉀肥,以提高樹體的木質化程度,提高自身抗寒能力。另外,在入冬寒潮來臨前,做好苗木的保溫工作,可采取覆土、地面覆蓋、設立風障、搭建塑料大棚等方式加以保護[3]。
3 結束語
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是一項復雜且重要的工作。只有充分考慮影響苗木成活的主要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同時有針對性地加以治理,合理運用人力、物力、財力,才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提高綠化建設的景觀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馬麗.試析園林綠化工程的苗木栽植技術要點[J].農業與技術,2019,39(9):157-158.
[2]潘君榮.大樹移植的養護管理措施綜述[J].科技信息,2012(25):415.
[3]蔡冬梅.提高綠化苗木栽植成活率的措施[J].現代園藝,2013(14):39.
(欄目編輯:董清芝)
作者簡介:錢維(1979—),女,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園林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