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一環,也是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足。研究以Z縣為例,分析其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提升Z縣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同時也為我國農村其他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8-152-3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36
0 引言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目前Z縣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Z縣位于我國某省東部,自然資源豐富。近年來,Z縣已采取了一系列環境整治措施,包括嚴格管理養殖場污水排放、建立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加大環保宣傳教育力度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但是,部分村莊仍存在大面積焚燒秸稈、垃圾清運不及時、村民環保意識不強等問題。為深入剖析Z縣環境治理現狀,筆者于2024年1—2月,采取問卷調查與實地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了調研活動。此次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1 000份,有效回收率達98.25%,掌握了Z縣環境治理的第一手數據。此次調研覆蓋Z縣下轄的19個鄉鎮,調研對象的選取充分考慮了年齡、性別、職業和文化程度,確保了調研的廣泛性和代表性。調研發現,Z縣環境治理面臨治理主體單一、治理體系不健全、治理資金有限及村民環保意識淡薄等困境。基于翔實的數據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這對于提高Z縣環境治理效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價值意蘊
1.1 是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則是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途徑。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農村地區出現了一系列環境問題,有關部門必須進一步強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切實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1.2 是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應然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僅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還能有效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為農村產業新形態的開發提供有力支持,進而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1.3 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實然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事關廣大農民的民生福祉。農村環境好不好、美不美,越來越成為影響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關鍵因素[1]。減少污染、提升環境質量,不僅能為農民提供更宜居的環境,還能提升其健康水平。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不僅是對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回應,更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舉措。
2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現實困境
2.1 治理主體單一
長期以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被認為是政府的“專有”職責,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治理模式。在應對復雜的環境挑戰時,這種治理模式難以有效地解決各類環境問題。特別是在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農村地區,因資源有限,人們對環境治理的關注和投入相應減少,其他主體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不強,這無疑增加了治理難度。調查數據顯示,僅有12%的受訪村民認可社會組織在治理中的主體地位,這一比例遠低于社會普遍期望的參與度;此外,認為農民群眾應成為治理主體的村民只占14%,具體如圖1所示。這種狀況不僅限制了治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還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更削弱了農民群眾和社會組織在環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2.2 治理體系不健全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制度體系,是保障各項治理措施有效落實的關鍵所在。目前,現有的政策框架和法律規范缺乏對農村環境特殊性的深入考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策的有效實施。調查發現,41%的村民對治理成果表示基本滿意,但仍有23%的村民認為治理效果不理想,具體如圖2所示。這反映出Z縣治理工作仍有提升空間。首先,Z縣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完善,缺乏專門針對環境治理的法律指導,這會導致很多生態環境治理困境出現[2]。其次,管理體制的不順暢也是制約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Z縣政府部門有時過于強調專業化的分工,忽視了治理的整體性。最后,有效監督機制的缺失也是導致治理成效不夠理想的重要原因。一些治理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而未能得到切實執行,不僅浪費了治理資源,也影響了治理效果。
2.3 治理資金有限
充足的資金是開展農村生態治理的必要條件。目前,資金不足依然是制約治理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目前,Z縣治理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的財政撥款。然而,這種高度依賴導致治理進程易受財政資金波動的影響。據調查,Z縣政府的財政投入占治理資金來源的75%,而社會資本參與的比例僅為12%,這表明Z縣治理資金有限且來源渠道單一。由于Z縣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導致許多治理措施無法得到有效實施,從而影響整體治理效果。此外,當地企業活力不足和資金有限,難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環境治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金短缺。因此,對于Z縣而言,如何籌措充足的治理資金已成為當前治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為推動治理工作的有效推進,Z縣需要積極尋求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減輕對政府財政的過度依賴,從而確保環境治理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2.4 村民環保意識淡薄
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村民既是環境治理的首要受益人,也是重要責任人。村民的環保意識直接關系到治理工作的成效。一些村民的不良生活習慣,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生活質量,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在垃圾分類方面,部分中老年群體因缺乏必要的環保知識,對垃圾分類標準不了解,難以對垃圾進行準確分類。在走訪中還發現一些農民在生產活動中,由于缺乏科學的環保知識和環保意識,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這不僅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了負面影響,還對土壤和水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同時,部分養殖戶為了降低成本,將未經科學處理的牲畜糞便直接排放,引起了當地的大氣和水污染問題。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在Z縣比較突出,不利于當地治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因此,加強村民的環保意識,是當前Z縣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
3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路徑探析
3.1 建設多元治理主體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應構建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的多元治理共同體。首先,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統籌安排各主體有序參與治理工作,并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積極鼓勵農民和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其次,農民作為治理的主體和直接受益者,應被賦予更多的話語權和參與權。地方政府要鼓勵農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治理,豐富參與方式和途徑,確保他們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3]。最后,政府應積極吸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組織具備專業的環保知識和豐富的治理經驗,是開展治理工作的重要力量。政府要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使其能夠充分發揮治理優勢。總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需要多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努力,以提高治理工作的韌性和可持續性。
3.2 構建長效治理機制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其成功的關鍵在于長效治理機制的構建。構建長效治理機制,有助于增強環境治理工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激發村民和社會團體的積極性。首先,要制定全面、系統、長效的治理方案,統籌考慮水、土壤、空氣等要素,確保環境治理策略的系統性和前瞻性。其次,強化各部門組織體系建設,通過設立專門管理機構、明確職責分工、完善制度流程等措施,促進政府各部門的協同合作,以便有效地長期開展治理工作。最后,定期監督和評估是長效治理機制有效運行的關鍵。實時追蹤治理過程,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確保長效治理機制的實施效果。總之,構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機制不僅要追求短期的治理效果,更應著眼于實現長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為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堅實保障。
3.3 拓寬資金投入渠道
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需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要確保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農村生態建設中[4]。首先,財政資金是環境治理的重要來源。為確保治理工作的持續開展,政府應繼續加大治理的財政投入力度,為環境治理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其次,應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激勵相結合的方式,激發企業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給予企業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可以吸引其參與環境治理。再次,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鼓勵村民及社會企業,通過捐贈、投資等多種形式,為環境治理提供資金支持,共同助力農村地區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最后,為確保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應加強治理資金使用的監督和評估。
3.4 增強村民環保意識
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的根本[5]。村民作為治理主體,其態度和行動直接影響著治理的成效。因此,必須加強對村民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首先,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6]。強調治理成果人人共享,呼吁每個人都積極履行治理義務,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環境。其次,設立獎勵制度,對在治理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村民給予表彰和獎勵,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其他村民參與治理工作的積極性。最后,宣傳部門可以通過開展環保知識講座、宣傳活動等方式,以宣傳欄、新媒體等媒介,向村民宣傳環保政策、法律法規,提高村民對環保知識的了解程度,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
4 結束語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對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目前,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治理目標,需要從建設多元治理主體、構建長效治理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增強村民環保意識等方面入手,共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廣大農村居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申錦.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路徑研究:以鎮雄縣銀廠村為例[J].智慧農業導刊,2024,4(6):90-93.
[2]曾凡清.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困境及對策探究[J].農業經濟,2024(4):37-40.
[3]賈文龍.韌性治理視域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現實困境及路徑創新研究[J].農村經濟,2023(6):53-63.
[4]喻小倩.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生態治理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甘肅農業,2024(5):73-77.
[5]李景初.河南省生態環境治理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4(8):174-175.
[6]于水,魯光敏,任瑩.從政府管控到農民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邏輯轉換和路徑優化[J].農業經濟問題,2022(8):32-40.
作者簡介:單芳芳(2000—),女,碩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羅武(1995—),男,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