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土地撂荒治理工作的順利完成,為進一步提高糧食作物產量,特進行撂荒地玉米測土配方施肥“3414”田間試驗,使用測土配方施肥“3414”數據管理系統中的肥效試驗分析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回歸分析,以探明清水縣復耕土地的最佳優化施肥量。由試驗結果可知,三元二次回歸方程模型的回歸系數R2為0.96、標準差RMSE為452.3 kg/hm2,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的推薦用量分別為718.13 kg/hm2、683.08 kg/hm2、56.38 kg/hm2。研究結果將為今后大面積撂荒地復耕復產的施肥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撂荒地治理;肥效試驗研究;依據
中圖分類號:S147.2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8-91-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08.020
0 引言
自2021年以來,清水縣累計完成1.17萬 hm2撂荒地整治。經核查,整治后的撂荒地全部完成復耕復種。但在撂荒地耕種過程中,農民施肥偏氮肥、輕鉀肥。鉀肥的缺失會導致玉米果穗發育不良、行小粒少、籽粒不飽滿,最終使玉米產量下降[1]。為改變不合理的施肥習慣,減少因盲目施肥而導致的肥料利用率低、農產品品質和耕地質量下降等問題,探明清水縣復耕土地的最佳施肥量,為今后大面積撂荒地復耕生產施肥提供理論依據,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特在清水縣玉米主產區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田間試驗。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是先對土壤的養分含量進行檢測,再根據檢測結果制定相應的施肥方案[2]。采用測土施肥技術要嚴格執行相關標準。例如,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是判定土壤肥力狀況的重要指標,應根據相關標準增施有機肥,以提高土壤有機物含量、增強土壤肥力;同時要根據檢測結果和相關標準,及時補充土壤中缺乏的營養元素,增強土壤循環利用的能力[3]。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化肥的減量增效,對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節本增效、保護生態環境起到積極作用[4]。
筆者對玉米測土配方施肥及常規施肥下的肥料利用率進行試驗分析,探究常規施肥下玉米對氮肥、磷肥和鉀肥的利用率,以及測土配方施肥對肥料利用率的影響,以期為清水縣大面積撂荒地復耕復產的施肥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情況
于清水縣王河鎮全寨村旱川地開展試驗。該地海拔為1 760 m,年平均氣溫為8.8 ℃,年降水量為560 mm,常年無霜期為180 d,≥0 ℃有效積溫為3 120 ℃,≥10 ℃有效積溫為2 760 ℃。供試土壤為黑壚土,播種前測定的土壤養分如下:pH值為8.5、有機質質量分數為14.1 g/kg、全氮質量分數為1.075 g/kg、堿解氮質量分數為50.37 mg/kg、全磷質量分數為0.886 g/kg、全鉀質量分數為21.98 g/kg、有效磷質量分數為6 mg/kg、速效鉀質量分數為232 mg/kg、緩效鉀質量分數為1 154 mg/kg。前茬作物為玉米。
1.2 供試作物
供試作物為玉米(優迪919)。
1.3 供試化肥
供試N為尿素(含N為46.0%),購自甘肅劉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供試磷肥為過磷酸鈣(含P5O2為12%的顆粒),購自四川省德陽市龍泉磷肥廠;供試鉀肥為氯化鉀(含K2O為60%),購自青海省冷湖化工廠。
1.4 統計方法
采用“3414”田間試驗設計與數據分析管理系統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相對產量的計算公式見式(1)。
相對產量(%)=缺素區產量/全肥區產量×100%" (1)
1.5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3414”完全實施方案設計,設3個因素(氮、磷、鉀)和4個水平,即“0”水平(不施肥)、“2”水平(當地最佳施肥量,施N量為207 kg/hm2、P2O5 量為72 kg/hm2、K2O量為30 kg/hm2)、“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共14個處理。試驗不設重復,外圍設有保護行,共計14個小區,每個試驗小區長8 m、寬6 m,面積為48 m2,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標準栽培技術,每個小區種6壟,每壟種2行玉米,壟距為110 cm、行距為55 cm、株距為35 cm,種植密度為3 460株/667 m2。各項試驗處理及田間施肥量見表1。
1.6 試驗實施
于2023年4月3日起壟覆膜,4月15日破膜點種。在起壟覆膜時,將40%尿素、全部磷肥和鉀肥均勻撒施在小壟兩側的玉米播種溝內,并將剩余的60%尿素于5月30日玉米大喇叭口期作追肥施用。在玉米生長過程中,有輕度玉米螟發生,于6月22日噴施敵殺死1次,沒有發現其他病害和蟲害。玉米于9月25日成熟,收獲后進行田間農藝性狀調查與考種,采樣風干后測產。
2 各處理農藝性狀及產量結果分析
2.1 各處理生育期調查結果
不同處理下的玉米生育時期見表2。各處理均于2023年4月15日進行點種,4月25日所有試驗小區的玉米種子出苗。不同處理的玉米拔節期最大相差4 d,處理1和處理2的玉米拔節期最遲(6月9日),處理11的玉米拔節期最早(6月5日);不同處理的玉米抽雄期最大相差4 d,處理11的玉米抽雄期最早(7月10日),處理1和處理2的最遲(7月14日);不同處理的玉米成熟期最大相差5 d,處理11的玉米成熟期最遲(9月25日),處理1和處理2的玉米成熟期為9月20日,其他處理的玉米成熟期為9月23日。
2.2 各處理農藝性狀調查結果
不同處理下的玉米農藝性狀調查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在幼苗期,處理11的玉米株高最高(11.9 cm)、地徑最大(1.10 cm),其次為處理8(株高為11.6 cm、地徑為0.99 cm),處理1的玉米株高最低(10.5 cm)、地徑最小(0.90 cm)。在拔節期,處理7的玉米株高最高(188 cm),其次為處理11(186 cm),處理1的玉米株高最低(140 cm),處理6、處理7、處理11的地徑最大(3.8 cm),處理3的地徑最小(3.0 cm);處理7的玉米葉長最長(57.8 cm),處理1的玉米葉長最短(55.4 cm);處理11的葉寬最大(10.6 cm),處理1的葉寬最小(8.5 cm);處理7的葉片數最多(15葉1心),處理1、處理2的葉片數為13葉1心。在成熟期,處理7的玉米株高最高(334 cm)、葉寬最大(11.7 cm)、穗位高最高(125 cm),處理6的地徑最大(4.5 cm)、葉長最長(94.5 cm)。
對各處理不同時期的玉米農藝性狀進行調查,發現各處理幼苗期無明顯差異,但從拔節期開始,施氮處理的玉米株高、地徑、葉長、葉寬及葉片數等農藝性狀均優于不施氮的,且處理6、處理7、處理11均表現出明顯的莖稈粗壯、葉長葉寬增加、葉色濃綠等豐產特性,其他處理差別不大。
2.3 產量結果分析
田間考種及產量結果測定情況見表4。在玉米生長后期,受持續干旱的影響,玉米授粉不充分,造成玉米灌漿不良,導致禿頂普遍增加、籽粒秕瘦,具體表現是處理1、處理2的禿尖長最長(分別為3.3 cm、3.1 cm),其余各處理的禿尖長為1.7~2.7 cm;各處理的穗粒數差別較大,處理11的穗粒數最多(640.0個),處理6次之(624.0個),處理1最少(456.0個);各處理的百粒重相差較大,處理6的百粒重最大(34.00 g),處理1的百粒重最小(26.90 g)。不同處理的玉米產量不同,處理11的玉米產量最高(11 260.5 kg/hm2),處理6的玉米產量次之(11 011.5 kg/hm2),處理1的玉米產量最低(6 366.0 kg/hm2);且各處理較處理1均增產,增產量為1 126.5~4 894.5 kg/hm2,增產率為17.9%~77.1%。此外,處理11、處理6、處理7較處理1分別增產4 894.5 kg/hm2、4 645.5 kg/hm2、3 949.5 kg/hm2,增產率分別為77.1%、73.1%、62.3%,這說明不同施肥量處理對玉米產量有影響,且受施氮量的影響最大。
3 測土配方施肥系統“3414”田間試驗結果分析
3.1 統計分析
使用測土配方施肥“3414”數據管理系統中的肥效試驗分析軟件對試驗結果進行回歸分析,詳細分析結果見表5到表11。
3.2 養分豐缺指標評價
養分豐缺指標見表12。缺氮、缺磷、缺鉀的相對產量見式(2)到式(4)。
缺氮的相對產量=處理2產量/處理6產量×100%=68.04%(低肥力)" " " " " " " " " " " " " " " " " " " " " (2)
缺磷的相對產量=處理4產量/處理6產量×100%=88.73%(中肥力)" " " " " " " " " " " " " " " " " " " " " (3)
缺鉀的相對產量=處理8產量/處理6產量×100%=90.61%(中肥力)" " " " " " " " " " " " " " " " " " " " " (4)
3.3 方差結果分析
由表10可知,處理間F值=11.01gt;F0.05=6,達到顯著水平,這說明各處理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
3.4 施肥模式效應確立
通過回歸分析得到三元二次回歸方程模型,見式(5)。
Y=6 412.2+7.789 9×X1-0.032×X12+39.877×X2-0.194×X22+85.71×X3-1.123×X32+0.089 9×X1×X2+0.237 6×X1×X3-1.051 6×X2×X3" " " " " " " " " " " " " " " "(5)
式中:Y為產量;X1為施氮量;X2為施磷量;X3為施鉀量。
當產量Y為11 265.62 kg/hm2時,氮的最佳施用量為X1=330.44 kg/hm2,磷最佳施用量為X2=81.97 kg/hm2,鉀的最佳施用量為X3=33.83 kg/hm2;當產量Y為11 339.91 kg/hm2時,氮最大施用量為X1=391.93 kg/hm2,磷的最大施用量為X2=82.41 kg/hm2,鉀的最大施用量為X3=41.02 kg/hm2。綜上所述,在以黑壚土為耕作層土壤種植玉米時,氮(N)、磷(P2O5)、鉀(K2O)的最佳施用量分別為330.44 kg/hm2、81.97 kg/hm2、33.83 kg/hm2,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的推薦用量分別為718.13 kg/hm2、683.08 kg/hm2、56.38 kg/hm2。
4 結束語
筆者采用農業農村部推薦的“3414”肥料效應試驗方法,對清水縣撂荒地玉米測土配方施肥進行肥效測試,試驗設計既可用二元二次或二元一次肥料效應函數來擬合,也可用三元二次肥料效應函數來擬合[5]。結果顯示,施肥既能提高玉米的株高、地徑、穗長、穗粒數、百粒重和產量,又能降低玉米的禿尖長度,這與已有的[4,6]研究結果一致。
通過測土配方施肥系統計算可知,三元二次回歸方程模型的回歸系數R2為0.96、標準差RMSE為452.3 kg/hm2。結合玉米產量和農藝性狀,在以黑壚土為耕作層土壤種植玉米時,氮(N)、磷(P2O5)、鉀(K2O)的最佳施用量分別為330.44 kg/hm2、81.97 kg/hm2、33.83 kg/hm2,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的推薦用量分別為718.13 kg/hm2、683.08 kg/hm2、56.38 kg/hm2。
參考文獻:
[1]曹環,侍偉紅,張玲,等.測土配方施肥對夏玉米產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響[J].中國農技推廣,2020(8):52-54.
[2]吳雯.玉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探討[J].種子科技,2023(8):108-110.
[3]邵平.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玉米肥料利用率的影響[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8):33.
[4]鄭杰,郭世乾,崔增團,等.不同施肥模式對玉米肥料表觀利用率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21(11):103-107.
[5]宋希梅,朱永全,盧迎春,等.基于“3414”的三七氮磷鉀施肥量研究[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9(1):16-25.
[6]丁增偉.玉米測土配方施肥方式下化肥利用率試驗研究[J].南方農機,2023(9):46-49.
作者簡介:申三保(1977—),男,本科,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植物保護、土壤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