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提出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深受觸動。因為貫穿語文課程的理念都是以提高學生的能動性為本,也就是說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習方式的變革,從形式上看,是讓學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交流的空間;從實質上看,是憑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獨立探究,并在此基礎上,使語文課堂教學真正走上生活化、生命化、情感化的道路。素質教育下的語文課堂就應該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讓學生在書聲朗朗的氛圍中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在此觀念指引下,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這樣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彰顯學生的個性。
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究竟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參加工作八年以來,在不斷總結語文課堂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學習興趣是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
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情境創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情境,生動形象地展示教學的魅力。可以用富有童趣的故事、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和與舊知識有沖突的問題,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共同探討,從而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精心籌劃,增強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課前將學生分成幾組,在分組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優生和后進生均衡地分到一起,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各組之間就能夠暢所欲言、互相借鑒。
三、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問題
自主探究是指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思想方法,自己解決問題,發現規律,是運用知識的再升華。能否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是關鍵,要在充分吃透教材和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導學生探究知識,從不自覺到自覺,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四、促進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隨著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尤其是語文課堂上必須要發揮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是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時,學生們可以各抒己見,取長補短。有的學生觀點不同,彼此間爭論得臉紅耳赤,教師再適時進行引導,以期最后達到一種集思廣益的效果。
五、促進師生評價,共同成長
師生評價是指老師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自己或他人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教師給學生應是激勵性的評價,增強學生對自主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共同發展。學生對老師和同學的評價應力求客觀公正。在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中,經常可以聽見老師說:“同學們讀得這么好,讓老師也來試一試。”“老師讀得好不好?”“你對剛才朗讀得同學有沒有好的建議?”“你認為哪個句子寫得好?”個別學生或個別小組有獨到見解或出現創新性思維火花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評價中,在相互評價中彼此進行傾聽、思考、反思,在觀點分享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一種“我也能行”的積極情感。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掌握知識,而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
綜上所述,新課程的推進和學習方式的變化,呼喚著語文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因此,語文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時刻變換自己的身份,時而是創設者,時而是促進者,時而是合作者,時而是幫助者,時而是激勵者,力爭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夠喚醒學生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在新課程背景下,積極營造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環境,時刻把握以學生發展為本這根主線,時刻銘記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思想,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地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