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需具備成熟的專業能力,細心觀察并給予適宜指導。這表現為觀察敏銳、善于分析、決策及時、隨機應變,恰如其分地介入活動。通過細致觀察與分析,教師能獲取豐富信息,評估幼兒行為與游戲水平,調整活動計劃,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
一、教師要細致觀察,適時指導
蒙臺梭利曾說:“應用我的方法,教師教得少,觀察得多,作用在于引導幼兒心理和身體發展。”教師應給予幼兒必要點撥和正確指引,學會放手又掌控適度,不過度干預。
如開展挖“黃河”活動時,一幼兒往河道里放沙子,教師未干預,觀察其后續動作。他說:“水可以沖走沙子。”他發現了水流的流動力和沖擊力,當同伴繼續挖黃河時,他找來木板搭在上面說:“黃河大橋。”隨后,他又用挖掘機把沙子挖出來:“挖泥船。”教師詢問他,挖出的泥土運出來放在哪里。他思考后說放到“黃河”岸邊儲存起來,隨后將其弄平,又找來小樹枝插上。通過教師逐步引導,孩子興趣盎然,裝扮出生機勃勃的“黃河”岸邊。
二、教師要有目標地進行觀察,及時調整材料
陶行知提倡“教育為本,觀察先行”。觀察是分析材料投放有效性和有效指導的前提,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通過觀察,了解材料與幼兒的互動情況及對游戲的影響。
不同材料導致不同游戲行為,教師要提供“適宜性”和“動態化”材料。觀察自主游戲活動時,要思考材料、時間、是否契合發展區及能否駕馭等。可先采用掃描式觀察,捕捉亮點后定點式觀察,記錄材料使用情況、發展過程和遞進階段,分析判斷材料投放是否適合幼兒的發展,以便及時調整或更換。
如挖“黃河”活動,教師可提供其他材料或活動促進探究。例如,準備一些水和容器,讓孩子觀察水的流動和變化,或者提供一些小工具,讓孩子進行更具體的挖掘和探索。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能夠幫助孩子發展觀察力、思考力和創造力,同時也能促進他們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
如草坪區,教師投放圓形鈴鼓和帶鈴鐺的小棍,讓幼兒感受聲音的變化,激發其感知不同材料的聲音變換。因室外嘈雜聲音弱,投放的鈴鼓和小棍未達預期,所以,當投放一項材料時,老師不能主觀地設定幼兒的玩法,而應讓其自主、創造性地進行游戲。
在爬網上投放粘貼玩具,第一次老師沒有推薦,基本沒有人參與。第二次活動時,老師拿起小鳥玩具說:“它要飛到上面去,誰想幫助它?”于是幼兒熱情高漲,紛紛拿著粘貼玩具進行爬網游戲。由于投放少,且大多在高處,臂力小的孩子爬不上去就放棄了。老師發現后及時做出調整,在低處投放后,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
由此可見,幼兒與材料的有效互動能反饋和推進其發展水平,教師要聚焦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洞察兩者之間的切實聯系。
三、教師應多維度進行觀察,有效判斷價值經驗
觀察可從游戲關鍵要素、作品、核心素養培育、個體發展需要等多視角進行,關鍵要素包括自主性、材料運用、主題、行為等,核心素養培育包括情感體驗、認知表現、玩伴關系和動作發展。
游戲中幼兒與材料、同伴、師幼間有豐富關聯和情境,是觀察的價值所在。
因需求或遇到困難生發問題時,如挖河道缺鏟子,教師要視情況處理。比如在玩土區,幼兒挖河道時沒有鏟子,會用小缸子挖泥,教師應及時添加材料,確保游戲順利進行。若因爭搶玩具發生沖突時,教師可以先靠近,耐心等待他們自行解決。若爭執不下,矛盾升級,可能出現安全問題,教師則要迅速介入,化解矛盾,保證游戲順利進行。
因前期經驗支持不足引發問題時,如搭建鳳棲園,盡管幼兒興趣濃厚,但因對鳳棲園沒有整體了解,不知從何下手。可以讓家長帶幼兒實地觀察鳳棲園整體造型。教師在班內出示鳳棲園的圖片和平面圖,讓其熟悉全貌,引導幼兒設計搭建計劃圖。當幼兒帶著自行設計的圖紙再次搭建時,搭建得有模有樣,逼真形象。所以開展自主游戲活動時,教師要剖析問題,與幼兒共同探尋解決辦法,必要時尋求家長的幫助,才能順勢而為,讓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取得進步。
四、教師要及時分享,提升經驗
幼兒發展需經歷淺層和深度學習,分享活動能促使幼兒看到同伴的創意和優點,也能發現自身的不足,激勵思辨切磋,幫助梳理過程,積累經驗,支持下一步探究。因此,分享交流是推進幼兒深度學習、螺旋式發展的重要環節。所以,教師要抓住機會,鼓勵幼兒相互交流感受,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表征,積極激發幼兒探討生長性的問題,促進其深度學習。
如購物街活動,有的幼兒善于營銷、手段多,有的幼兒沉默不語,貨物基本沒賣出去。活動后引導其分享經驗和不足,讓孩子明白知識源于生活。
如榨果汁活動,幼兒發現鴨梨變色問題后討論,紛紛找出解決辦法,如放入鹽水中浸泡,在保鮮盒里保存等,開闊思維,激發幼兒探索欲望。
五、教師需強化行動,積淀實踐智慧
教師成為純熟觀察者需多次實踐,全身心投入觀察工作,多感官參與,以開放心態面對幼兒,記錄行為過程,嘗試不同記錄策略,找到適合方法和工具,反思觀察記錄,客觀記錄事實。
教師可通過“觀察分析六步法”持續演練,形成提升觀察與評價能力的循環實踐路徑,包括確定觀察要點、現場觀察、書寫白描記錄、現象統計、分析幼兒發展、反思教育行為。觀察與評估是長期過程,教師要在日常實踐中有主動探索意識,做好觀察記錄,積累實踐智慧,也可引導幼兒用照片、圖畫、標識符號等記錄或邀請家長記錄,通過家園協作了解幼兒發展狀況。
總之,教師觀察幼兒與材料互動時,要聚焦幼兒的興趣、操作行為、反思能力以及情感體驗等多方面,通過觀察分析獲取信息,提供個性化支持指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