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盟在綠色新政框架下提出了一攬子提案,包括聚焦可持續產品的系列法規。廣泛借鑒相關國際經驗,有利于促進我國綠色產品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推進我國綠色產品標準化工作開展。本文簡要介紹了歐盟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的主要內容、分析了其影響,并結合我國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工作進展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綠色產品,標準化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7.013
0 引 言
2019年歐盟委員會推出了《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即歐盟綠色新政,在其大框架下,2022年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攬子提案,聚焦可持續產品,使其成為歐盟的規范,其中包括《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綠色產品體系建設,為廣泛借鑒國際經驗、推進我國綠色產品標準化工作開展、促進我國綠色產品體系與國際接軌,在此,開展了歐盟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對我國綠色產品標準化的啟示研究。
1 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簡介
1.1 歐盟綠色新政概述
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可持續發展,2019年12月,歐盟委員會推出了《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Green Deal),即歐盟綠色新政,一個月后,歐洲議會投票支持了這一協議,并要求達到更高的目標。歐洲綠色新政的總體目標是:到2050年,使歐洲成為“全球首個氣候中和地區”。歐洲綠色新政是一個跨越多年的項目,旨在修訂現有法規并提出新政策,包含“面向2050年的五十項行動”,通過八大主題實現氣候目標:提高歐盟2030和2050年的氣候雄心;提供清潔、經濟、安全的能源;推動工業向清潔循環經濟轉型;高能效和高資源效率的建筑建造和翻新;加快向可持續、智能化交通出行方式的轉變;從“農場到餐桌”:公平、健康和環保的食品體系;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實現零污染目標,打造無毒環境[1]。
1.2 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主要內容
在綠色新政的大框架下,2022年3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一攬子提案,聚焦可持續產品,使其成為歐盟的規范,旨在促進循環商業模式并為歐洲綠色轉型賦能消費者,促使歐盟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實物商品從設計階段到日常使用階段、翻新再利用直至產品壽命結束的全生命周期內實現對環境更友好、更循環和更節能,其中包括《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以下簡稱“法規”)提案。該法規將取代之前的生態設計指令2009/125,作為一個橫向框架,將生態設計法規的范圍擴大到與能源相關的產品之外,即延伸到任何在使用過程中對能源消耗有影響的產品。
新生態設計法規將適用于所有實物,包括部件和中間產品,但食品、飼料、醫藥和獸醫產品、活的植物和人類來源的產品除外。該法規主要涉及產品設計環節,此環節決定了產品生命周期80%的環境影響,生態設計要求包括實物產品的性能要求和信息要求,主要聚集產品的以下性能提升:產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產品的可重復使用性;產品的可升級性、可修復性、維護性和翻新性;產品中存在的關注物質;產品的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產品中的再循環成分;產品的再制造和回收;產品的碳足跡和環境足跡;產品預期產生的廢料[2]。
法規中還著重提到了“數字產品護照”(digitalproduct passport)要求,即在歐盟投放市場或投入使用的產品必須滿足生態設計法規,并獲得數字產品護照。數字產品護照中將包含每個產品組成的最重要的信息,以便整個供應鏈的用戶可以進行產品的回收利用,或在產品廢棄時能夠正確地處理。法規還提出歐盟委員會應建立和維護一個登記處,存儲產品護照中包含的信息,將登記處與歐盟海關單一窗口證書交換系統(EU CSW-CERTEX)互連互通,從而實現可持續生態設計法規對進口產品的管控[3]。
2 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的影響
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是歐盟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重點在于確保消費者掌握產品的必要信息,引導消費者的可持續性選擇。該提案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一個流程,歐盟委員會將通過該框架與所有相關方密切合作,逐步制定每一種產品或每一組產品的要求。以這個法規框架為基礎,未來可能在設定產品要求的同時,給定一些產品的優先次序,給予更具有可持續性、綠色屬性更明確的產品更高的優先級。法規中數字產品護照的推出,有助于產品價值鏈上的相關方,尤其是用戶,獲得產品成分的重要信息,為產品的使用、維修及回收等流程提供參考依據,能夠有效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數字產品護照的廣泛應用仍面臨較大的挑戰,其中相關信息的收集、鑒別和保密,復雜產品的信息收集等問題均是歐盟推廣數字產品護照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歐盟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對進入歐洲市場商品的綠色屬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數字產品護照的推出,意味著企業將被迫收集法規中要求的全部信息并附于產品護照中,否則產品將無法進入歐洲市場,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的出口成本與競爭風險。面對更高的產品可持續性要求,企業需高度關注歐盟委員會后續針對能源使用產品制定的生態設計要求,同時,采用綠色設計方法,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使“可持續”理念貫穿于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才能在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中獲得更大動力。
3 我國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工作進展及存在的問題
3.1 我國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工作進展
近期歐盟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等國際綠色低碳政策、國家雙碳目標以及綠色發展相關政策的提出,對我國綠色產品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發展綠色消費,推廣綠色低碳產品,完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制度,提升綠色產品在政府采購中的比例。《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強化綠色消費標準引領,完善綠色產品標準,建立綠色產品分類和評價標準,規范綠色產品標識。《關于深化電子電器行業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整合綠色產品評定認證制度,加快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統籌環境標志認證、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節水產品認證、可再生能源產品認證和綠色設計產品評價制度,納入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實行統一管理,實施綠色產品全項認證或者分項認證。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綠色產品體系建設。2015年《生態設計產品評價通則》《生態設計產品標識》以及家用洗滌劑、可降解塑料、無機輕質板材、殺蟲劑等四類產品的生態設計產品評價國家標準制定完成并發布。生態(綠色)設計產品標準及制度推行的同時,我國“涉綠產品”概念和評價制度較多,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不同部門、不同領域分別從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各個角度設立多種“涉綠產品”評價制度,給消費者帶來了標識混淆,“涉綠產品”難以辨認。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提出了一類產品、一個標準、一個清單、一次認證、一個標識的綠色產品體系整合目標。截至目前,以《綠色產品評價通則》為基礎[4],25項具體產品類別的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制定完成并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初步建立,此外還有28項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正在制定中。已發布及在研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涵蓋了家具、紡織產品、紙和紙制品、涂料、人造板和木質地板、洗滌用品、快遞封裝用品等53個社會關注度高、消費升級急需、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影響大的產品類別。
3.2 我國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統一綠色產品體系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制度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涉綠產品”標準尚未完全統一。除了標準委發布的綠色產品評價系列國家標準外,目前并行的還有綠色建材標準、綠色設計產品標準等,標準范圍與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存在重復,標準中規定的要求存在差異,產品分類維度和分類顆粒度也不同,標準之間存在交叉,容易給消費者造成混淆。
二是綠色產品標準指標需進一步完善。綠色產品評價標準采用生命周期理念,采用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產品與組織評價相結合的方法,統籌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品質等屬性,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指標取值遵循“綠色高端引領”原則,要求符合綠色產品評價要求的產品比例原則上不超過同類可比產品的5%。總體而言,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指標取值要求過于領先,導致符合綠色產品評價標準的產品過少,造成市場上綠色產品占比不高,綠色產品供給不足。
三是綠色產品標準的國際化程度需加強。歐盟委員會在歐盟綠色新政框架下提出了一攬子提案,包括聚焦可持續產品的系列法規。可持續產品系列法規對歐盟市場上產品的綠色低碳屬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實施的綠色產品體系尚待與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進行進一步的對接,加強綠色產品標準的互認[5]。國際標準化組織還未制定與我國綠色產品體系相協調的綠色低碳產品領域國際標準,綠色產品標準國際化尚待加強。
4 我國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的建議
4.1 加快國內統一綠色產品標準體系的進程
按照《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加快統一綠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擴大覆蓋面,將綠色產品標準覆蓋范圍擴大至工業產品和服務業。加快推進標準制修訂進度,滿足市場對綠色產品供給的需要,以領先的綠色產品標準逐漸淘汰被整合的“涉綠”標準,強化統一綠色產品標準標識在各行業的應用推廣。
4.2 強化綠色產品標準中低碳屬性要求
結合國際綠色低碳形勢、國家雙碳工作的需要,在綠色產品標準資源、能源、環境、品質四大屬性評價指標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低碳屬性評價指標,強化對產品低碳屬性的考慮,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的全過程中,進一步發揮綠色產品標準對綠色低碳生產和消費的引領作用,助力雙碳工作的開展,增強產品國際貿易競爭力。
4.3 完善綠色產品的標桿體系
進一步優化綠色產品評價標準,優化產品質量指標,突出產品綠色性能,適當提高符合標準的產品比例。針對高端引領的產品,設置指標標桿值,綜合評價為綠色標桿產品,保證綠色產品供給量的同時,在綠色產品領域樹立標桿,給出企業努力的方向,引領綠色低碳技術發展。
4.4 加強國內外綠色產品法規及標準的培訓和宣貫
及時跟進世界各國出臺的綠色產品相關法規、標準、標識及認證的發展趨勢,主動識別不利于產業安全、數據安全的國外標準標識認證活動,積極研究應對舉措。同時,建立國內外綠色低碳標準標識認證數據庫,為企業提供權威準確的信息服務與技術培訓,引導出口企業正確認識國內外相關法規及標準,支持企業運用國際標準和國際經貿規則維護自身合理利益。
4.5 推動我國綠色產品及標準的國際互認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關注并參與國際標準研制,主動與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產品標準的互認機制研究,向“一帶一路”國家積極推送我國綠色產品標準,推動我國綠色產品標準國際化,為國際貿易提供便利,提升中國綠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維護我國在綠色領域的發展權益。
參考文獻
[1]趙嘉,李麗平,張彬,等.《歐盟綠色新政》與貿易相關的環境政策經驗及啟示[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1,46(6):57-62.
[2]萬春暉.歐盟《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橫向措施研究及應對[J].電器,2023(4):34-39.
[3]趙賽雨,侯楠楠,王安,等.歐盟“綠色新政”紡織品相關內容分析及我國紡織工業的應對策略[EB/OL].(2024-03-29)[2024-04-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1.1245.TS.20240329.1041.002.html.
[4]綠色產品評價通則:GB/T 33761—2017[S].2017.
[5]付允,林翎,高東峰,等.歐盟產品環境足跡評價方法與機制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3(9):59-62.
作者簡介
朱藝,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綠色發展、循環經濟標準化及政策。
(責任編輯:張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