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作為政府支持大學生鄉村創業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施政方略,在增強基層治理主體力量,提高基層政權公信力,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方面產生積極的政治效應,在催化鄉村產業發展,強化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循環流動方面產生良好的經濟效應,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培塑鄉風文明風尚,助力農民實現美好生活愿景方面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受各種復雜因素影響,導致政策效應并不總是朝著預期方向發展。圍繞鄉村環境、政策體系和政策周期探究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弱化的成因,鄉村環境短板對政策產生抑制效應,政策體系攜帶短板效應,政策周期不同階段存在遞減效應。全面加強鄉村環境建設,增強政策動力,強化政策驅動效應;出臺適配性地方政策,構建系統化專項政策,完善政策體系,發揮政策整體效應;提供有效政策供給,強化政策執行效力,提升政策周期不同階段功能,實現政策遞增效應;是紓解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弱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創業政策;政策效應;政策環境;政策體系;政策周期;政策階段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4)07-0053-10
收稿日期:2024-01-15
作者簡介:鄭玉蓮,女,安徽長豐人,安徽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張 帆,男,安徽阜陽人,法學博士,安徽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財經類大學生創業韌性的影響因素及提升路徑研究”(2023AH051834);安徽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提升專項重點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三重’效應、弱化成因與對策策略研究”(2023MY01)
一、問題提出
政策效應多指政策主體制定和執行一項政策,對政策目標群體和作用對象所產生的各種影響總和[1]。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作為政府高位推動大學生鄉村創業的執行機制和治理手段,對促進大學生鄉村創業,推動鄉村振興亦具有廣泛影響,引發了學界高度關注和熱烈討論。在政策促進鄉村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方面,國內外學者[2-4]的研究結論高度一致,Lebambo[2]認為創業政策在支持南非國家鄉村創業方面是非常必要的,Goetz[3]認為鄉村創業政策能夠促進美國鄉村創業,改善地區整體經濟狀況,曾東霞[4]認為政府為青年提供政策引導和政策激勵是實現青年回歸鄉村、反哺鄉村的重要路徑。在關注促進政策體系互動的關聯因素上,有學者[5]提出信任、學習、判斷力和創造力是促進鄉村創業政策體系互動的關鍵因素。大量學者[6-9]聚焦于政策問題研究,認為創業政策執行中存在宣傳渠道不暢通、深度解讀不到位、執行主體缺乏協調、落地門檻過多過高、政策評估滯后等諸多問題[7],政策供給存在功利化、碎片化問題[6,8]。不少學者[8,10]對政策問題提出優化建議和實踐路徑,趙國欽與韓天實[8]提出以前瞻性和整合性為邏輯導向建構政策體系,周平[10]提出建立基于大學生返鄉創業全過程的鏈式政策體系。
綜上,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政策體系互動的關聯因素,政策存在問題與實現機制幾個方面,少量學者基于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開展了研究[11,12]。鮮有學者基于鄉村振興視角下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效應弱化的關聯因素以及政策效應實現的對策建議開展深入研究,而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對提升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能,支持保障大學生鄉村創業,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因此,從鄉村振興視角出發,討論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重點分析政策效應弱化的成因,據此提出紓解對策,為強化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提供借鑒和啟示。
二、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的分析框架
實踐表明,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對促進就業和鄉村振興發展需要已顯現出積極效果。在理論分析層面,方世建教授早在2009年就開展了創業政策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認為在創業政策一個廣泛的理論框架基礎上,會形成創業政策促進創業活動并進而貢獻于經濟發展的完整理論鏈條,進一步提出知識溢出效應會促進創業活動的相應聚集和區域經濟的發展[13]。傅承哲等基于行為公共政策視角分析了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的行為效應、實現機制與提升機制[11]。楊建海等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返鄉創業扶持政策的就業拉動效應[14]。黃馨平等運用政策網絡理論分析我國大學生創業政策,厘清了政策網絡主體之間的互動與聯系,嘗試構建一個政治環境系統開放、政策主體協同有效的大學生創業政策體系[15]。
借鑒已有理論資源,在梳理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賦能鄉村振興現實意義的基礎上,按照“政策效應—弱化成因—優化路徑”的邏輯思路構建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分析框架(見圖1)。從政策效應來看,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在增強基層治理主體力量,提高基層政權公信力,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方面產生積極的政治效應;在催化鄉村產業發展,強化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循環流動方面產生良好的經濟效應;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培塑鄉風文明風尚,助力農民實現美好生活愿景方面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從政策效應弱化的成因及表現來看,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的影響因素復雜,其中,鄉村環境短板對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產生了抑制效應;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體系攜帶短板效應,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周期不同階段存在遞減效應。從政策效應優化路徑與預期效果來看,加強鄉村環境建設,增強政策驅動效應,完善政策體系,發揮政策整體效應,提升不同政策階段功能,實現政策遞增效應,能夠有效紓解政策效應弱化,實現政策最大效能。
三、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實施至今,在支持大學生鄉村創業推動鄉村振興方面已產生積極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應,基本形成大學生鄉村創業推動鄉村發展的良好格局。
(一)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的政治效應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在鄉村振興的政治語境中產生,并塑造和重構鄉村政治,產生政治效應。
1. 增強基層治理主體力量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是政府“高位推動”執行機制的重要體現,積極、正面的政府立場、態度對動員大學生鄉村創業、形成大學生價值追求、內化為大學生理想信念具有強大的政治驅動力,驅動大學生返鄉創業。基于知識結構和成功創業者雙重優勢,大學生在鄉村網絡關系中產生較高聲望和政治認同,贏得鄉村百姓和基層黨組織的信任,成為村“兩委”班子和黨組織成員,為增強基層治理主體力量注入新動能。
2. 提高基層政權公信力
作為政府謀劃鄉村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本質上是政府通過支持和保障大學生鄉村創業促進鄉村振興而謀劃的施政策略。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將倒逼基層干部為鄉村創業大學生辦實事,解難事,成就大學生創業夢想。在政策推動下,基層政府幫助鄉村創業大學生解決現實難題的同時也拉近了與百姓之間的距離,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基層政府的存在和作為,對基層政府產生政治信任,提高基層政府在鄉村治理中的公信力。
3. 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有效推動地方政府工作人員以參與大學生鄉村創業的方式進村入戶,形成搭建政府與村治上下銜接的橋梁紐帶,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聽取返鄉創業大學生的現實訴求,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返鄉創業公共產品服務供給機制,優化鄉村公共產品服務供給模式,增強鄉村治理實效。另外,政策也會倒逼各級政府主體深入地介入鄉村治理工作,把脈鄉村治理方向,強化鄉村社會的民主意識和法治觀念,彰顯法治權威,推動鄉村治理法治化。
(二)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的經濟效應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推動大學生鄉村創業,創新創業可以通過農村的生產要素配置效應影響全要素生產率進而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核心驅動力[16],給鄉村經濟發展帶來廣泛效應。
1. 催化鄉村產業發展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為大學生鄉村創業提供方向指引和基本保障。在政策驅動下,大學生依托現有資源,打造現代農業產業模式;結合區域特點,發展特色產業;利用數字技術,創新產業形態,不斷推動鄉村產業結構、營銷模式和經濟形態提檔升級,催化鄉村產業快速發展。例如,山西盂縣推出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實施辦法等政策,2021年,該縣為43戶大學生發放846.6萬元創業貸款,助力大學生鄉村創業,在政策催化下,創業成功大學生的典型事跡在該縣產生帶動效應、乘法效應,據了解,在盂縣返鄉大學生帶動下,全縣共創辦中小微企業15個,開辦旅游、建材、飲食等服務攤點50多個,安排1000多名大學生就業,年上繳稅金超億元[17]。
2. 強化鄉村科技成果轉化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的頒布和實施能夠鼓勵動員廣大青年大學生以鄉村創業的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社會財富,實現科技賦能鄉村發展,如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里完善了“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轉化”的機制和服務,安徽省允許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學生可以休學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陜西省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與平臺有機銜接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對引導大學生以鄉村創業的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生了積極效果。
3. 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循環流動
解決城鄉資源要素單向流動痼疾,單純依靠市場自發調節機制遠遠不夠,還需依靠政府行政手段,“行政”一般體現在政策執行環節,政府通過執行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調整干預社會經濟運行狀態和經濟關系,推動農村生產要素有效聚集,實現資源配置良好組合,提升資源要素利用效率[16],有效克服市場調節自發性弊端,改變鄉村資源要素單向流動狀態,例如,山東菏澤市先后出臺并實施多項鄉村創業政策,吸引菏澤市在外的人才、信息、資金各類資源要素,最終形成了人才回鄉、資金回流、項目回歸的良好局面[18]。
(三)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的社會效應
作為推動鄉村發展的“他山之石”,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在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重塑鄉村文明風尚,助力農民實現美好生活愿景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1.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必須是一條適合于中國城鄉文明關系基本國情的城市發展現代化道路和鄉村發展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只能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社會主義新鄉村,縮小鄉村與城市之間的貧富差距來實現[19]。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能夠提升大學生鄉村創業意愿,拓寬融資渠道,優化鄉村環境,減少創業風險,有效清除影響大學生鄉村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保障大學生成功創業。同時,政策的溢出效應會推動鄉村發展現代化,縮小鄉村與城市之間的貧富差距,助力早日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理想狀態。
2. 培塑鄉村文明風尚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溢出效應帶動部分勞動力回流鄉村或就業或創業,回流鄉村的就業創業主體通過辛勤勞動創造財富,也將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理念、思想文化和法治觀念等文明成果帶回鄉村,促進城鄉文明在一定時空境域里匯聚、碰撞、融合、升華,培塑鄉村文明風尚,繪就鄉村和美畫卷。山東菏澤開展“歸雁興河”行動以后,積極出臺落實返鄉創業政策,在政策推動下,菏澤市不少鄉鎮(村)形成了返鄉創業大格局,為鄉村發展添“動力”、提“品質”、樹“形象”,先后共14個村成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3. 助力農民實現美好生活愿景
鄉村發展的真正目的是實現農民的美好生活,而實現農民美好生活需要在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獲得社會集體尊重與提高選擇的多樣性和自由度等多方面進行具體體現[20]。在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加持下,許多資金、技術、平臺引入鄉村,催化大學生鄉村創業,為鄉村閑置勞動力提供就近就便靈活就業機會,推動閑置勞動力獲得社會交往多元化和自我認同歸一化,實現其充分自由發展。不僅如此,就近就便靈活就業保障了家庭功能完整性和居住空間舒適性,增加了家庭收入,為農民過上舒適、豐裕、體面的美好生活提供基礎保障。
四、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的
弱化成因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在生產實踐中所釋放出的總效應是“正向”的,由于政策制定及實施受到各種復雜因素影響,導致政策效應并不總是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
(一)鄉村環境短板對政策產生抑制效應
鄉村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大系統,由多種要素在時空上排列組合而成。鄉村環境又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包括基礎設施、教育就業、醫療住房、公共衛生、資源市場;軟環境包括社會文化、風俗人情、公民素質、法律制度。鄉村環境是影響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實現的外部條件,不同鄉村環境政策效應不同,鄉村環境短板抑制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的實現。
1. 鄉村硬環境薄弱
硬環境是驅動政策效應的外在動力。進入21世紀,國家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不斷調整資源要素分配狀態,使資源分配和生產要素向更加有利于鄉村發展傾斜。然而,長期形成的生產要素一邊倒方式,鄉村硬環境短板依然突出,缺乏驅動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實現的外在動力。一方面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薄弱,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還未實現全覆蓋,醫療康養保障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教育資源均等化目標仍然在路上。鄉村“三產”融合能力嚴重不足,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一體化發展程度較低,農村地區二三產業發展相對緩慢,難以與一產業深度融合[21]。另一方面鄉村經濟循環梗阻嚴重,尤其是城鄉經濟循環梗塞阻礙著城鄉要素對流和產業耦合,導致鄉村商品化市場化發育滯緩。鄉村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缺乏完善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體系,缺乏充足的科技創新人才,缺乏加強科技創新建設的資金投入。
2. 鄉村軟環境疲軟
軟環境是驅動政策效應的內生動力,鄉村軟環境內生動力不足,不同程度地抑制著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的實現。一方面鄉村“愚昧”“落后”“貧窮”等歧視性標簽仍然存在并持續釋放負效應,受標簽負效應影響,許多從鄉村走出去的大學生“離農”傾向嚴重,缺乏返鄉意愿,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城市大學生而言,習慣于城市生活的他們也缺少扎根“落后”“貧窮”鄉村的打算。另一方面鄉村主體整體文化素質偏低,農業生產經營人員中,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高中或中專文化水平的占7.1%,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91.7%[22]。鄉村主體年齡結構失衡,“三留守”現象[23]突出,“386199部隊”是當下鄉村主體的代名詞。另外,基層干部存在干事創業心氣不足,一項對基層干部工作動機與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62.37%的受訪干部選擇“工作穩定,待遇有保障”,僅35.82%的基層干部選擇了“為了當地群眾過得更好”[24]。
(二)政策體系攜帶短板效應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體系短板主要來自地方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以下簡稱地方政策)和專項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以下簡稱專項政策),形成了政策體系中的短板效應。
1. 地方政策缺少適配性
被動性和時滯性是造成地方政策缺少適配性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地方政策存在被動性。地方政策是地方政府在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精神基礎上結合地方情況制定的政策文件,首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的基本精神,同時體現地方特色和創新特點,也就是說任何照搬照抄國家政策的地方政策都將減損政策效力。現實中不少地方政策缺少地域性和創新性元素,必然弱化政策執行效力。另一方面地方政策存在時滯性。從單元政策建設周期和政策層級關系視角考量地方政策時滯現象,其存在確實有一定客觀合理性,就單元政策建設周期而言,從問題提出、框架構思、方案磋商、內容制定乃至最終政策執行均需耗費時力,產生政策時滯。就政策層級關系而言,地方政策包括省級——市級——區/縣級——鄉級——村級五個層級,層級具有上下級關系,政策每經歷一個層級就代表著一個治理場域,下級治理場域在貫徹落實上級政策精神時需要一個習得過程,產生一定時耗,形成政策時滯。然而,無論怎樣,必須承認政策時滯有可能導致政策執行滯后于地區發展需求,帶來政策效應減損,甚至造成政策無效和資源浪費。
2. 專項政策缺乏系統性
專項政策是構成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體系的基本要素,同時又自成體系。為了清楚專項政策短板,整理了2017年以來20份關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文本,共涉及9個部門(見表1)。
由表1得出如下結論。一方面專項政策存在碎片化。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大多隱藏于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或推動返鄉入鄉人員創業政策之中,且比重很小(以“*”表示,共5項),缺少以“大學生鄉村創業”為主題詞命名的政策文本,碎片化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難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足夠重視,難以實現政策預期效果。另一方面專項政策部門存在“單兵”化。絕大多數政策由單個部門發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最具代表性),即使對于個別聯合發布政策的部門,部門之間缺乏明確職責分工,難以形成部門合力,形成政策協同效應。另外,專項政策存在雷同化。以表1關于做好201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政策為例,兩項政策雷同,不僅減損政策倍增效應,也會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三)政策周期不同階段存在遞減效應
一個完整的政策周期大致需要經歷制定、執行、評估、監督和終結五個階段,不同階段政策效應不同,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遞減主要存在于制定和執行階段。
1. 政策制定效應弱化
一方面制定主體降低了政策制定的有效性。政策制定需要考慮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從現有政策來看,政策主體在供給政策時經常出現政策復制、政策敷衍、政策缺損情況,對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考慮不夠充分,降低了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受益主體缺席政策制定場域。本哈比認為,在多元的聯合中,所有將受政策影響的人都有權表達自己的觀點[25]。作為政策的直接受益人,返鄉創業大學生有權參與政策制定場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由于缺乏有效參與渠道,長期以來鄉村創業大學生缺席政策制定場域。
2. 政策執行效應折損
一方面政策執行主體缺少對政策重要性的思想認識,缺少政策執行能力,造成政策宣傳不及時不到位,政策有限執行、政策執行滯后等情況,不同程度地抑制政策執行效應。一份關于部分高校創業大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41.91%的大學生表示曾經申請過大學生創業相關優惠扶持政策,但申請成功的比例僅有16.83%[26]。另一方面政策受益主體有限創業能力導致政策執行效應無法充分釋放。大學生長期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對鄉村創業項目的全面洞察,缺乏對鄉村市場環境的敏銳判斷,缺乏越挫越勇的意志品質,無法通過政策執行將政策目標充分轉化為政策現實。據Mycos每年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2-2020年我國本科大學生畢業后創業率在2%左右,2021、2022年有明顯下降(1.2%、0.9%)。但是,三年后半數以上創業大學生因各種原因退出了創業市場,這部分群體自然包括部分鄉村創業大學生。隨著部分大學生退出鄉村創業場域,政策執行效應隨之走向終結。
五、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的
優化路徑
圍繞鄉村環境、政策體系、政策周期深入分析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弱化的成因,據此提出優化路徑,增強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果。
(一)全面加強鄉村環境建設,增強政策驅動效應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效應有效驅動呼喚浮現良好的鄉村環境,各級政府應重視鄉村環境建設,強化政策驅動效應。
1. 加強鄉村硬環境建設,增強政策外生動力
一方面繼續踐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宗旨,建強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不斷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加快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繼續開展鄉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鄉村“三產”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加強政府干預,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機制,暢通城鄉要素循環流動,彌補市場調節自發性弊端,推動城鄉要素對流和產業融合發展,如構建城鄉產業發展平臺,在城鄉交匯點建立物流公司、產業園區、生態園區。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27],驅動鄉村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增強鄉村科技創新活力。
2. 加強鄉村軟環境建設,增強政策內生動力
一方面培塑鄉村美好價值,通過思想引領、宣傳引領、教育轉化等方式方法,傳承弘揚鄉村美好價值,將鄉村打造成環境宜人、生態宜居、文明和諧、誠信友善的鄉梓故里,糾正社會公眾對鄉村認識的主觀偏見。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建立鄉村書院、圖書館,打造農耕文化墻、鄉賢文化館,張貼村規民約、家規家訓,評選文明家庭、標兵典型等措施舉措,改善鄉風鄉貌,提升鄉村精神文明程度。另一方面提振基層干部干事創業心氣,堅持嚴管厚愛相結合,嚴格落實“雙述雙評”“四議兩公開”等管理制度,形成基層干部隊伍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流程化,打造“忠專實”“勤正廉”的干部隊伍;同時,提高基層干部個人待遇,拓寬個人發展空間,暢通晉升渠道,調動基層干部干事創業心氣。
(二)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發揮政策整體效應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框架結構已經基本成型,政策目標、政策內容等頂層要素比較清晰。但是,地方政策和專項政策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影響政策整體效應的發揮,需要補齊地方政策和專項政策短板,形成完善的政策體系,發揮政策整體效應。
1. 出臺適配性地方政策,發揮政策區域效應
適配性地方政策能夠克服地方政策的被動性弱化時滯性。一方面克服地方政策被動性,消除被動效應。地方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地區實際情況、經濟發展特點和人才發展需要,體現地域性和創新性,增強政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適配性。另一方面弱化地方政策時滯性,減少時滯效應。政策制定主體主動與時間賽跑,盡可能減少政策問題提出、框架構思、方案磋商以及內容制定等環節的“時力”,把每一環節的政策時滯控制在最小區間,縮短單元政策建設周期。不同政策層級之間,政策主體努力提高學習領悟上級政策精神的水平和能力,減少不同政策層級之間傳遞“時力”,最大限度地弱化政策時滯。
2. 構建系統化專項政策,發揮政策激勵效應
政策主體根據政策供給的目標群體,政策實施的社會環境以及鄉村發展的規劃布局構造政策,使政策具備獨立性和戰略性,發揮政策激勵效應。一方面制定獨立性專項政策,增強政策關注度。山東省曾出臺《關于促進大學生到農村創業的意見》,既體現出政府對大學生鄉村創業的重視,又能夠較好地吸引大學生對政策的關注,形成政策激勵效應,該做法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學習和借鑒。另一方面制定戰略性專項政策,提高政策戰略地位。各級部門單位在政策磋商、政策決策、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上加強合作,充分考慮縱向政策上的連續性和橫向政策之間的聯動性,確保政策縱向連續,橫向聯動,構造協同聯動的戰略性專項政策,克服碎片化和“單兵”化政策,杜絕雷同政策。
(三)提升不同政策階段功能,實現政策遞增效應
針對政策制定效應弱化和政策執行效應遞減問題,建議提供有效政策供給,強化政策執行效力,實現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遞增效應。
1. 提供有效政策供給,實現政策預期效應
一方面加強政策制定主體政治理論學習、黨史學習,對政策制定主體開展業務能力培訓,實行年度考核考評,提高政策制定主體的能力水平和綜合素質,增加政策供給的有效性,滿足鄉村創業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實現政策期待效應。另一方面暢通政策受益主體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可以邀請鄉村創業大學生作為政策制定的代表,參與政策方案磋商;也可以以問卷調查、群眾座談會等方式收集大學生對鄉村創業政策的意見建議。總之,應給予大學生暢快表達政策觀點和政策訴求的渠道,提高政策制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 強化政策執行效力,增強政策實現效應
一方面政策執行主體自覺提高政治站位,用戰略性眼光審視政策作為推動大學生鄉村創業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增強政策執行能力,如,執行主體主動了解政策出臺的背景、依據、具體條款,把握政策精神,解讀政策文件,提供政策咨詢[7]。另一方面強化政策執行過程性監督,建立政策執行監督機制,將紀檢、審計、工商等關聯部門作為政策執行的監督單位,監督政策主體對政策的執行力,保障政策執行效力。另外,構建大學生鄉村創業鏈式培養機制,按照政府倡導、高校培育、社會機構具體負責的方式,多層次多主體多渠道對大學生鄉村創業準備期、成長期、成熟期乃至衰退期進行全方位培養、全周期跟蹤、全過程服務,實現政策口惠實至,政策執行效力真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結" 語
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是黨和政府基于大學生返鄉創業高質量就業推動鄉村振興的現實國情出發制定和實施的,是政府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施政方略,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產生了廣泛的政治效應、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也發現政策制定和實施存在一些發展性問題,如鄉村環境動力不足抑制政策驅動效應,政策體系不完善影響政策整體效應,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功能受損梗阻政策遞增效應,導致政策效應并不總是朝著預期目標發展。為此,圍繞鄉村環境、政策體系、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深入剖析政策效應弱化的成因,按照從外部到內部、從宏觀到微觀的邏輯進路,加強鄉村環境建設,增強政策動力;出臺適配性地方政策,構建系統化專項政策,完善政策體系;提供有效政策供給,強化政策執行效力,提升政策周期不同政策階段功能,更好地發揮大學生鄉村創業政策作為推動鄉村振興重要施政方略的總體效能。
[1]封鐵英.土地流轉背景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28.
[2]LEBAMBO M.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policies in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entrepreneurship in South Africa[J]. Afric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Tourism and Leisure, 2019, 8(3): 1-21.
[3]GOETZ S J, PARTRIDGE M D, DELLER S C, et al. Evaluating US rural entrepreneurship policy[J]. Journal of Regional Analysis and Policy, 2010, 40(1).
[4]曾東霞.青年反哺與回歸:破解鄉村振興短板之道[J].中國青年研究,2020(8):83-88.
[5]PATO M L, TEIXEIRA A A C. Twenty years of rural entrepreneurship: A bibliometric survey[J]. Sociologia ruralis, 2016, 56(1): 3-28.
[6]桑偉林,蔡智.改革開放40年來青年就業創業政策演進及其優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8(10):12-18+40.
[7]寧德鵬,葛寶山,金志峰.我國創業政策執行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7(4):93-96.
[8]趙國欽,韓天實.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扶持體系:文本分析、感知評價和優化建議[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6(15):79-86.
[9]杜天寶,于純浩,溫卓.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扶持體系優化研究[J].經濟縱橫,2019(9):88-94.
[10]周平.鄉村振興進程中構建大學生返鄉創業鏈式政策體系研究[J].學術探索,2020(9):57-64.
[11]傅承哲,梁倩盈,盧泳莉.鄉村振興中的大學生創業政策:供給內容、實現機制與行為效應——基于行為公共政策的視角[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21(5):62-78.
[12]BRADLEY S W, KIM P H, KLEIN P G, et al. Policy for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Institutions, interventions, and societal challenges[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21, 15(2): 167-184.
[13]方世建,桂玲.創業、創業政策和經濟增長——影響途徑和政策啟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30(8):121-125.
[14]楊建海,曹艷,王軼.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返鄉創業扶持政策的就業拉動效應[J].改革,2021(9):104-120.
[15]黃馨平,陳嘉倩,胡紅霞.基于政策網絡理論的大學生創業政策分析與發展向度[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2):84-90.
[16]羅澤意,劉曉光.創新創業支持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邏輯理路[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21,33(2):71-78.
[17]陽泉盂縣:助千余名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N].山西日報.2022-01-24(11).
[18]張紅艷.菏澤:大力實施“歸雁興菏”,助力高質量發展[N].菏澤日報.2018-07-08(01).
[19]胡惠林.城鄉文明融合互鑒:構建中國鄉村文化治理新發展格局[J].治理研究,2021(5):86-93.
[20]王露璐.誰之鄉村?何種發展:以農民為本的鄉村發展倫理探究[J].哲學動態,2018(2):80-86.
[21]王秀東.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邏輯與路徑思考[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6):97-101.
[22]張憲省,王彪,韓力等.鄉村振興的人才挖掘與培育策略[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1):6-12.
[23]胡德慶.中國式現代化的農村實踐:道路優勢、現實張力與路徑優化[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4):1-15.
[24]賀勝蘭.調查報告:群眾眼中的基層干部與基層干部眼中的自己[J].國家治理,2018(4):4-19.
[25]史衛民.《政策民主.第三部,理論體系的構建》[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86.
[26]曲翔,陳志勤,鄭霞.大學生創業發展調查解析——以河南省為例[J].中國統計,2017(6):27-28.
[27]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國發〔2024〕1號[A].2024.
(責任編輯: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