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旨在增強青年學子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想及其道德價值觀的認同,并自愿為實現黨的政治目標而共同努力奮斗的實踐活動。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具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既服務于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也是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個體發展需求的現實關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上新征程,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話語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通過梳理分析1978—2021年期間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政策文本,厘清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內涵及話語體系構建要素,總結高校學生理想信念話語體系建設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實踐經驗,為新時期話語創新提供啟示和借鑒。
關鍵詞:理想信念教育;話語;思想政治;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225(2024)07-0085-09
收稿日期:2023-12-06
作者簡介:許光曼,女,廣東廉江人,法學碩士,汕頭大學醫學院輔導員,助教。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東省高校黨建研究會黨建研究課題“疫情影響下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創新研究”(2022BK139)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舉措。“話語”是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載體,具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理想信念教育話語不僅服務于黨的建設和意識形態,也是對青年大學生個體發展需求的現實關照。通過深入回顧和總結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體系建設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實踐經驗,可為新時代新征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創新提供借鑒價值,更好發揮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凝聚共識、增進認同的功效。
一、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體系的基本構成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歷史內涵
“理想信念”從字面上來看,是“理想”和“信念”兩個名詞的并列組合。分開來看,“理想”和“信念”有著不同的涵義。對于個體而言,“理想”是人生所追求的可實現的目標,“信念”是對所定目標的一貫堅持并對其抱有必勝的信心。對于一個政黨而言,“理想”就是這個政黨所代表的階級所追求實現的政治目標;“信念”就是全體黨員為之持續努力奮斗的決心。“理想”重在于目標的可實現性,“信念”重在于實際付出的行動。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有其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標,并重視開展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內多次開展關于“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等方面的論述。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發布了黨內首個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對黨的最高理想和現階段的共同理想分別進行闡述,強調加強“理想教育”,堅定“實現共同理想的信念”[1]55-56。
1996年,《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在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理想信念”作為一個詞語組合首次見著于黨內正式文件[1]172。此后,“理想信念教育”逐漸成為國內政治語境的慣用表達。2010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秋季開班課上指出,“理想信念是世界觀和政治信仰在奮斗目標上的具體體現”“我們黨從成立那一天起,就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指導下把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確立為自己的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為之不懈奮斗的堅定信念”[2]。“理想信念”的內涵有了更為清晰具體的呈現。“理想”就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信念”是人們懷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持續不懈地努力并抱有必勝的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員理想信念教育。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3]。“精神之鈣論”成為黨內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金句”,各地基層黨組織迅速掀起開展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高潮。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非常重視青年工作,多次面向青年大學生談論理想信念。每年的“五四”青年節,習近平總書記都要到高校考察,到基層一線調研,與青年代表座談,寄語青年學生。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關于青年理想信念的重要講話。他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4]各高校據此積極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宣傳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
與此同時,學界對于“理想信念”的學習研究熱度也隨之上升。“理想信念”從黨內政治教育用語逐漸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基本概念。在CNKI中國知網上檢索,1978年至2021年期間,以“理想信念”為主題的文章數量呈逐年增長之勢。2011年為200多篇,較之以往翻了一倍多。2016年以來又比2011年幾乎增長了一倍,相關文章數量年均400篇以上。關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內涵,不同學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大致可以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廣義的“理想信念教育”約等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包含政治觀教育,也包括價值觀教育、道德觀教育、職業理想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內容。狹義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指政治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道德觀教育。本文認為,在當前政治語境下,“理想信念教育”更多指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觀和價值觀教育。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旨在促進大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想及其價值觀念的認識、了解、認同,并自愿維護黨的執政地位穩定,為實現黨的政治目標而共同努力奮斗的實踐活動。
(二)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要素
話語研究,是學術研究熱點之一。當我們談論“話語”時,總離不開“誰來說、說什么、如何說”的問題。“誰來說”,體現了主導力量的強弱,也就是話語權的問題。“說什么”,反映了說話者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任何話語都會打上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烙印。“如何說”,屬于話語技術和傳播媒介的范疇,受到時代特征和科學技術的制約。話語所蘊含的思想意識、情感認知、價值評價、表達傳播等內在要素,構成了話語體系的基本內容。學者周棟認為,話語體系的整體框架和核心要素主要涵蓋政治立場、基本理論、哲學思維、話語表述、傳播效果、話語權等六方面因素[5]。學者韓慶祥則分析了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八個層次:堅實的話語基礎、凝練的話語核心、圍繞理念核心全面闡述話語內容、話語方式、話語自信、話語傳播、話語權、話語創新等[6]。綜上所述,話語權的建設和維護,是話語體系的核心問題。話語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話語權”由誰掌握的問題。
話語權的問題歷來是不同的階級、政黨、國家之間看不見的戰場,集中表現為意識形態之爭。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黨的意識形態話語建設質量充分反映了中國話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理想信念教育從其內涵和外延來看,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和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因此,構建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體系,應基于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以黨的執政思想、價值理念、歷史經驗、政策方針等為主要內容,通過形式多樣的直接表述或間接表達,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和載體,與時俱進提升傳播效能,促使青年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行動發生實際改變,最終成長為愛國愛黨、有德有才、能夠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大計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二、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
體系構建的歷史進程和基本方向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黨的重要工作之一。縱觀百年黨史,不同歷史時期黨的建設都極為重視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從思想政治教育中“孵化”而出,逐漸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服務于黨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的建設發展需求,從以工具理性為主向以價值理性為重轉變,彰顯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為實現社會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階段:在生產建設中以階級斗爭為綱(1949—1977)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全力恢復社會生產建設,促進國家經濟發展是黨和國家較長時期的中心任務。生產勞動也成為高校教學的一部分。勞動教育和階級(敵我矛盾)斗爭是當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兩大主線。全國重點高校以貫徹執行“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根本方針為基本任務,通過成立思想宣傳隊,開展政治課講授、群眾性政治活動,張貼“大字報”,刷標語,喊口號等形式,積極“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和各項方針、政策”,大力宣揚“勞動光榮”“共產主義道德”“無產階級專政”思想,促進“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1-2。1966年以后十年,知識和人才被輕視,高校的教學秩序被打亂。
(二)共同理想階段: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78—1989)
1978年4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宣布重新恢復高考。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過后,全國普遍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統一思想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任務上來。高校逐步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在十年動亂中長大的部分學生,思想激進,對改革開放和“四個現代化”缺乏信心。鄧小平同志在多個場合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夠,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夠[7]。1980年4月,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頒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旗幟鮮明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在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中,要著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育,教育學生正確理解解放思想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紀律的關系,反對無政府主義和極端民主化[1]5-6。同時積極開展“學雷鋒,樹新風,創三好”“尊師愛校”“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通過辯論會、報告會、研討會等形式加強話語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互動,從以說教為主的政治宣傳話語轉向關注大學生情緒認知規律的感性話語,努力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氛圍,克服過去幾年教育嚴重脫離實際的弊端,有效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當時“理想信念教育”概念尚未形成,與之相近的“革命理想教育”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屬于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話語范疇。為了適應新的歷史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系統開始著手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話語陣地。1984年,教育部首先在十二所院校開辦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同時加強和改進高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逐步建立專職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開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紀元”。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各種社會思潮涌動,青少年惡性犯罪率快速攀升。1985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結束后,中共中央連續發布多個政策文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學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教育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使青少年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念”[1]40-41。1986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在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以“戰略地位”的措辭表述彰顯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這份決議通過闡述現階段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黨的最高理想,號召用共同理想動員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運用建設和改革的現實成就和群眾的切身經驗,進行生動的理想教育”[1]55-56。在當時的高校,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嚴重侵蝕,連續引發了不同程度的學潮。1987年5月,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要求高校“旗幟鮮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深入、健康、持久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繼續堅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形勢政策教育,堅持“理想、道德和紀律教育”,引導學生“確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樹立起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而獻身的信念”[1]70-71,從理論教學、社會實踐、日常教學管理等方面加強和改進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應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帶來的消極影響,是這一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務。隨著教育體制改革,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辦學自主權,更新了人才培養目標——積極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在全國教育委員會的統一指導下,高校持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公共課)進行教學改革,加強思想教育課程建設,增設“法律基礎課”“形勢與政策課”為必修課,維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空間,與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憲政民主”等資產階級自由觀念針鋒相對,爭奪話語權。同時,廣泛組織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增強學生對社會實際的了解,增進他們對基層民眾的情感,以情感觸發認同,努力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囿于課堂和校園的局面,拓展思想教育話語渠道。然而,社會各領域的巨大變革與傳統的思想教育話語形成了強烈反差。
(三)理想信念萌芽階段:在經濟發展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1990—1998)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國際變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嚴峻考驗。反對“和平演變”,防范敵對勢力的思想文化滲透,是這一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當時的高校思想建設問題急迫而重大,黨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的舉措,全面加強高校黨團建設,實施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保證高等學校的領導權掌握在忠于馬克思主義的人手中”[1]100。1992年年初,鄧小平同志南巡發表重要講話,有力回應了當時國內“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全國再一次迎來大的思想解放。黨的十四大后,新一屆領導集體決定進一步改革教育體制,全面加強思想道德建設。1993年2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新的教育口號。“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增強學生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和一切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能力,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念”[1]127。與此同時,思想政治工作戰線的改革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同年8月,中央三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并意識到“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回應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特別要重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1]131。同時注重改變以往批判性用語習慣,轉為以加強正面宣傳為主的輿論引導,營造良好的話語環境。
1994年,中共中央連續發布《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重要文件,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內容得到進一步拓展。反思過去,才能更好面向未來。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深刻分析近十年來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必須要“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要“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培育優良品德”,黨性黨風教育要“著重解決理想信念和思想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1]172。這是“理想信念”作為一個并列名詞短語首次出現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中。此前多是分開表述,如“理想、信念”“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1]113。在黨中央一系列重要措施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扭轉以往薄弱的局面,“理想信念教育”呼之欲出。
(四)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階段: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99—2012)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對我國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邁進“千禧年”之際,黨和國家啟動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推動新一輪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實施以提升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素質教育。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產生的矛盾也深刻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斗爭中。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斗爭的前沿陣地,不可避免受到“法輪功”問題的沖擊。高校通過進一步加強工作隊伍建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廣泛開展“校園拒絕邪教”等活動,積極消除“法輪功”在“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對青年學生和教職工的腐蝕、毒害”[1]204。
在總結應付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手段以及國內“法輪功”問題的工作經驗中,黨中央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1999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和方法,并首次提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核心內容”。理想信念教育重點在于“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197。進入新世紀以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加速了不同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傳播。針對當時大學生不同程度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問題,2004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聯合頒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簡稱16號文件),進一步提出“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1]265-266。16號文件奠定了“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構建了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質教育為重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從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轉變,體現其回應社會之問、關切個體發展需求的價值理念。
黨的十七大以后,黨和國家進一步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發展,逐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凝練社會主義“精神內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頒布后,標志著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高等教育進入全面提升質量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更加科學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規范化。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以及“辦什么樣的大學”“如何辦好大學”的中心問題,高校積極開拓理想信念教育話語的“源頭活水”。通過進一步優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課程教學、學科建設,進一步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術話語體系,不斷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話語的內涵,增強話語的學理性。通過加強專業隊伍建設、黨團建設、校園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測評體系,定期開展自測自查,約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的外延,形成規范表達。通過豐富創新社會實踐、網絡思政、校園文化、心理健康、創新創業等育人方式,暢通理想信念教育話語的傳播路徑,拓展話語空間。
(五)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階段: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2013—2021)
黨的十八大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在總結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人們對于教育的重要作用認識不斷加深,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更加全面深入。人才培養目標從“德、智、體、美”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轉變。在建設“雙一流”的時代要求下,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加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更為凸顯。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入質的提升階段。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簡稱31號文件),再次強調“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實抓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教育,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9]。31號文件和16號文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相較16號文件,31號文件通篇遣詞造句更為凝練,不僅進一步強調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與時俱進更新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和目標,并且首次把“理想信念”與“價值觀”進行分段表述。這是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已逐步構建起理想信念教育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條清晰的話語主線。31號文件集中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思想理論創新成果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中發展,在繼承中創新所取得的成功經驗。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變化,全黨全社會思想上更加團結統一,理想信念更加堅定。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以制度建設為重點內容,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加快制度優化提升的腳步,融合貫通各要素資源形成體系化。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提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10]。2021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再次提出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無神論教育”[11]。理想信念教育進入常態化、制度化建設階段。
這一時期,高校通過制度化建設,全面加強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育人的主渠道主陣地,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牢牢掌握話語權。“我的中國夢”“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四史”教育、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講話等,成為高校理想信念話語建設的全新內容。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美育、勞動教育,豐富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資源庫。創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實施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不斷拓展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邊界,話語的傳播途徑和載體更加多樣化。思想政治工作相關政策文件,更加注重以正面宣傳為主的輿論引導,不再花費大篇幅敘述當前社會問題或負面事件,與黨的重要思想理論、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表達;措辭概念更富有學理性,新的提法綜合以往經驗和未來方向,可用于進一步理論研究;同時注重吸收不同學科的先進理論,打通不同研究領域,解決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三、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
體系建設的現實啟示
回顧過去,才能更好地服務現實,展望將來。自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以來,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從無到有,從核心地位到常態化制度化建設,話語內核更加明晰。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體系建設在不同歷史階段中曲折向前,在新時代逐步豐富和完善,開啟了新的發展歷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人工智能、網絡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持續不斷地與傳統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產生碰撞、融合。全球經濟下行周期疊加中美經濟脫鉤趨勢,國際形勢變幻莫測,敵對勢力阻撓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企圖昭然若揭。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爆發,不僅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紛繁聒噪的網絡聲音不斷沖擊理想信念教育話語權的實踐邊界及效果。各種極具誘導性煽動性的言論,意圖消解主流和權威之心從未消亡。后疫情時代,社會環境出現較大的變化,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呈現出新的特點。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體系建設仍任重道遠,需要在總結以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深化推進。
(一)要堅持守住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傳播主渠道不變
課堂教學一直是,并將永遠是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凝聚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關鍵課程。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時俱進,從教材大綱、課程標準、教師隊伍、學科體系等多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創新,切實推動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思想、政策方針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當前科學技術與人類生活深度綁定,大學生對網絡依賴越來越深,互聯網開放的語境、多元的價值理念、圖文聲像多態結合的傳播方式等交互作用,涌現出一個個網絡新概念,隨時突破課堂教學封閉的話語環境,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挑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話語權威。作為理想信念教育話語的主要傳播者和闡釋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全面透徹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用學術話語闡釋政治道理,講清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思想、價值理念、歷史經驗、政策方針所蘊含的科學的理論依據、價值遵循、時代邏輯,增強理論話語的解釋力、說服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影響力。
(二)要堅持促進理論性話語與生活話語相融合不變
馬克思曾經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理論是務虛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是務實的,因此,理想信念教育話語不能只是精英知識分子和黨員領導干部的“自說自話”,而是要符合大眾的生活經驗和表達習慣。學理性話語有一定的專業壁壘,會讓普通民眾覺得晦澀難懂,無法收獲良好的溝通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理論要接地氣,要讓馬克思講中國話,讓大專家講家常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風格獨特的“習言習語”,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習近平總書記善于引經據典,善用當地習語、俚語,用講故事、聊天談心的方式與不同的人群開展交流,拉近雙方距離,增強情感。這種語言風格和話語交往模式,充滿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傳播性極強。空洞的理論說教無法讓人信服,話語只有在實踐的土壤中才能激發出鮮活的生命力。我黨的理想信念教育向來重視實踐養成。“中國夢”不僅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在參與社會實踐中的生動體驗,是青年在實現自己青春夢想中的深刻感受。只有去觸摸真實的土壤,才有真正的情感鏈接,最終有切實的言行改變。因此,要在實踐過程中把抽象的政治術語、專業的學術話語、官僚的政策用語轉化為實踐的、生活的語言,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創新才能收獲更多的豐富可能性,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相統一。
(三)要堅持服務黨的理想目標與關注學生現實需要不變
青年學生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話語體系的主要參與者、建構者。不同年代的大學生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行為規律,受到時代共性和個人成長環境的影響。現如今的大學生普遍為“00后”,他們出生于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美好時代。有“網絡原住民”別稱的他們,既享受到信息時代的優勢,普遍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寬廣的視野,也因信息過剩、價值多元引發更多的焦慮和迷茫。網絡的便利讓他們時刻可以關注并參與到社會熱點的討論,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又使得他們缺乏深度,忽視大局,容易被流量至上營造的“信息繭房”所束縛。同時,大學階段正是廣大青年學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拔節孕穗”時期,是人生道路的起步階段,自然少不了各種“成長的煩惱”。高校教育者應主動關心青年的成長和發展,關注青年的現實生活需要,善于站在青年的角度,采用青年喜愛的話語和表達模式,回答青年關注的話題。理想信念教育不應只是認知教育,更是良知教育,亦是生活教育。除了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情感人。理想信念教育話語本質上是一種以言取效行為,必須要建立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信服的共識之上。以有情感溫度的話語,拉近雙方的距離,形成互相信任的人際關系,才有可能激發情感共鳴,最終達成價值認同的共識。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高校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強化政治引領,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進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與祖國同向同行。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順利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上新征程,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結合新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發展趨勢,深入開展高校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話語創新研究,將繼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重點熱點,也是新時期加強黨的意識形態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題中之義。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14)[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2]共產黨員網.習近平: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2010年9月在中央黨校2010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EB/OL].(2012-11-19)[2023-05-28].https://news.12371.cn/2015/12/15/ARTI1450151925614625.shtml?from=groupmessage.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EB/OL].(2015-12-15)[2023-05-28]. https://www.gov.cn/ldhd/2012-11/19/content_2269332.htm.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9-05-10)[2023-05-28].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89309.htm
[5]周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初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
[6]韓慶祥.中國話語體系的八個層次[J].社會科學戰線,2015(3):1.
[7]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中心-資料大事記-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89[EB/OL].[2023-05-28].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141.html.
[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EB/OL].(2016-12-08)[2023-05-28].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1.
[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27)[2023-05-28].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的意見[EB/OL].(2020-04-28)[2023-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1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EB/OL].(2021-07-12)[2023-05-28].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12/content_5624392.htm.
(責任編輯:孫碧玲、張敬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