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加快構建信用監管標準體系
市場監管總局高度重視信用監管標準體系建設,2024年3月,國家標準委批準《企業信用檔案信息要求》等6項信用監管國家標準立項;8月,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第二批信用監管重點國家標準研制通知,部署《經營主體信用合規建設要求》等6項信用監管國家標準研制任務,信用監管標準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信用監管標準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性技術支撐,具有統一監管規則、強化業務協同的重要作用。當前信用監管標準化工作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信用信息多頭采集、數據交換共享困難、信用評價規則不互認、信用結果表示不統一,影響了信用監管效能的充分發揮。
為解決信用監管領域標準供給不足的問題,今年以來,市場監管總局采取三項措施,推進信用監管標準體系建設,構建支撐全國統一大市場的信用制度規則,發揮標準對提升信用監管水平的引領支撐作用。開展信用監管標準需求調研。從信用監管業務實際出發,采取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等方式,廣泛征求信用監管部門、技術機構、科研院所、企業等的意見建議,了解基層單位對信用監管標準化工作需求,形成標準研制工作清單,明確標準研制路線圖。加強經營主體信用監管標準體系研究。落實《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開展經營主體信用監管標準體系課題研究,形成信用監管標準體系的總體架構,明確包括三大類標準:一是事前信用監管標準,包括信用監管信息的范圍界定、信用承諾應用、信用報告應用等標準。二是事中信用監管標準,包括信用信息記錄、信用檔案、信用服務等標準。三是事后信用監管標準,包括信用懲戒對象認定、聯合懲戒、信用修復等標準。加快信用監管國家標準研制。組織召開經營主體信用監管標準體系重要標準研制推進會,創新標準研制工作方式,動員有關省市市場監管部門積極參與。先后開展兩批次信用監管國家標準研制,其中新制定《經營主體信用承諾實施指南》等9項標準,修訂《企業信用信息采集、處理和提供指南》等3項標準。目前,已形成《經營主體失信信息分類指南》等6項信用監管國家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余6項標準研制正在積極推進中。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進一步加大信用監管標準化工作力度,聚焦經營主體、基層單位需求,加強信用信息、信用評價、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務等標準研制,逐步建立經營主體信用監管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標準引領示范作用,以信用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來源 | 人民網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中國物聯網領域新添國際標準
據國網浙江省電力有限公司9月3日消息,近日由該公司、之江實驗室等單位聯合實施的ITU國際標準“智能電網中基于云邊端協同的智能巡檢系統需求與功能框架”獲批結項,意味中國物聯網領域新制定國際標準再添一項。
據了解,該標準為云邊設備協作系統提供一套全面的架構要求,并結合云計算和邊緣計算各自優勢,實現云端、邊緣側和智能巡檢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可合理協同分配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和帶寬資源。
云計算擅長全局性、非實時、長周期的大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夠在電力系統智能巡檢的長周期維護和復雜場景故障診斷等業務決策發揮優勢;邊緣計算更適用局部性、實時、短周期數據的處理與分析,能更好地支持實時性要求高、簡單場景下的智能化決策與執行。
當下,電力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疊加分布式新能源的廣泛接入,讓海量終端設備產生的數據呈現指數級增長趨勢,給傳統云計算技術提出了挑戰。
“云邊協作技術能夠通過節省帶寬、減少時延、保護數據隱私等手段,為電力設備通信提供新思路。”浙江省電力裝備狀態感知與能源數據智能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馮珺表示。
據了解,通過云邊協同技術,電力系統可以實現在變電站、配電臺區等場站本地處理業務數據,除有效避免數據傳輸帶來的電力設備運行波動外,數據處理效率也得到顯著提升。
以智能視覺巡檢為例,在浙江省常山縣,采用該項標準研發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正被廣泛應用在110千伏變電站的日常巡視中。
與傳統的遠程監控攝像相比,該設備通過紅外攝像頭和可見光攝像頭,可以準確記錄電壓表、電流表數據畫面,并基于云邊設備協作技術直接在設備本地完成圖像分析和數據處理,最終將分析結果反饋給用戶端和服務端,無需將大量視頻數據傳輸到遠端服務器進行處理,不僅減少了大量網絡帶寬,還可以從實現設備監控、數據處理到事件預警的全過程“零時延”。
據估算,該技術平均每天可為一個220千伏變電站節省視頻數據傳輸流量1.6T左右,相當于節約了100部高清電影的傳輸流量。
(來源 | 中新網)
三項智能網聯汽車強制性國家標準正式發布
2 0 2 4 年8月2 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制定的GB 4 4 495 —2 0 2 4《汽車整車信息安全技術要求》、GB 44496—2024《汽車軟件升級通用技術要求》和GB44497—2024《智能網聯汽車 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三項強制性國家標準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將于2026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也是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為貫徹落實《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網聯汽車)》等要求,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部自2019年起即立足我國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管理需求、產業發展實際和技術進步需要,陸續啟動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相關強制性國家標準制定工作,并在研制過程中與聯合國UN R155《關于就信息安全與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方面批準車輛的統一規定》和UN R156《關于就軟件升級與軟件升級管理體系方面批準車輛的統一規定》等國際法規充分協調。其中:GB 44495—2024《汽車整車信息安全技術要求》規定了汽車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要求,以及外部連接安全、通信安全、軟件升級安全、數據安全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適用于M類、N類及至少裝有1個電子控制單元的O類車輛,對于提升我國汽車產品的信息安全防護技術水平、強化產業鏈風險防范和應對網絡攻擊的能力、筑牢汽車信息安全防護基線具有重要意義。
GB 44496—2024《汽車軟件升級通用技術要求》規定了汽車軟件升級的管理體系要求,以及用戶告知、版本號讀取、安全保護、先決條件、電量保障、失敗處理等車輛軟件升級功能方面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適用于具備軟件升級功能的M類、N類和O類車輛,為規范車企軟件升級行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和落實軟件升級監管政策奠定堅實的標準基礎。
GB 44497—2024《智能網聯汽車 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規定了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的數據記錄、數據存儲和讀取、信息安全、耐撞性能、環境評價性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適用于M和N類車輛配備的自動駕駛數據記錄系統,將為事故責任認定及原因分析提供技術支撐,有利于促進自動駕駛技術進步。
本次發布的三項標準是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首批強制性國家標準,是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創新成果與經驗總結,對提升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水平、保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 | 工信部網站)
國家標準GB/T 24067-2024《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正式發布
由生態環境部提出、全國碳排放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48)歸口、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以下簡稱標準院)組織制定的GB/T 24067—2024《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以下簡稱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于2024年8月23日由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正式批準發布。
為落實《關于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和《關于進一步強化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5年)》的戰略部署,標準院積極研究制定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該標準旨在填補國內產品碳足跡核算通用標準空白,為具體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的編制提供重要依據,并有助于企業發掘節能減排的潛力,積極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
產品碳足跡核算通則標準修改采用ISO 14067國際標準,采用與生命周期評價標準(GB/ T 24040和GB/ T24044)一致的方式,規定了產品碳足跡的研究范圍、原則和量化方法等,明確量化方法應包括目的和范圍的確定、生命周期清單分析、生命周期影響評價和生命周期結果解釋4個階段。相較于國際標準,本標準增加了編制具體產品碳足跡標準的參考框架,提出了產品碳足跡計算方法,內容更加豐富,也更具有操作性。此外,本標準還規定了鑒定性評審和產品碳足跡聲明等內容,為標準的實施應用提供充分的指引和保障。
下一步,標準院將在市場監管總局和生態環境部的指導下系統推進該標準的實施與應用,加快研制產品碳標識(標簽)、碳核查等配套標準,逐步完善碳足跡管理標準體系。按照系統推進、急用先行、開放協同的原則,加快推進基礎能源、上游原材料和有迫切需求的重點外貿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的立項和制定進程,為更好助力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標準化工作支撐。
(來源 |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
《科技成果評估規范》國家標準發布
9月9日,在2024浦江創新論壇科技成果轉化共享匯專題論壇上,《科技成果評估規范》國家標準發布。
科技成果評估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環節,科學合理、標準規范的科技成果評估在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動力和潛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對成果的準確識別和價值判斷是當前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成果評估正是打通這一成果轉化困境的“金鑰匙”。
據悉,《科技成果評估規范》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21年12月批準立項,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負責研制。目前,該項國標已完成制修訂并通過國標委技術審查。
《科技成果評估規范》主要針對自然科學與技術領域科技成果的評估活動,構建出了“五元價值”為主體、“轉化推廣潛力”為補充的科技成果評估指標框架,一級評估指標分別是: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和文化價值以及轉化推廣潛力。標準注重實際評估應用,提出分類評估原則,要求根據被評成果類型選定相應的評估維度,并根據評估目的差異調整評估內容側重點。除了科技成果評估的指標體系、原則外,標準還列出了詳實的評估方法、標準化的評估流程等。
該項國標將與《技術經理人能力評價規范》團標相輔相成,促進和保障科技成果評估的規范、有序和專業化發展,推動我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蓬勃發展。
(來源 | 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