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對兒童急救知識的重視,標準化教學在兒童急救教學中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兒童急救教學標準化,即通過制定一套標準化的教學方法和程序,提高兒童急救知識的普及率和實用性。本文從教學內客、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三個維度探討了標準化教學在兒童急救教學中的應用,旨在提高兒童急救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兒童急救,標準化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8.066
0引言
在兒童急救領域,由于兒童生理特點與成人差異顯著,加之兒童急癥發生時家長和學生的應對能力直接影響救治效果,因此,針對兒童的急救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目前兒童急救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體系在不同教育機構中,且存在較大差異,缺乏統一的標準,進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增加了兒童急救知識普及的難度。因此,探究并建立一套適用于兒童急救教學的標準化體系具有重大意義。
1兒童急救教學中教學內容的標準化
1.1基礎理論知識
1.1.1兒童生理特點與急救關系
標準化在兒童急救教學中,關于兒童生理特點與急救關系的內容,需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明確界定生理差異,二是急救適應性指導。
其一,應基于兒童不同年齡段的生理特征,如呼吸速率、心臟大小、骨骼結構等,標準化教學材料,確保學生準確理解這些差異對急救措施的影響。例如,嬰兒CPR與成人相比,壓縮深度和頻率有特定要求。其二,制定標準化急救流程需考慮生理因素,確保急救措施安全有效,例如,針對兒童氣道管理的特殊技巧,需在教學中予以詳細說明和實踐。
1.1.2常見兒童急癥識別與處理
標準化在此環節的關鍵,在于構建一套系統的急癥識別標準和處理流程。一方面,要根據兒童常見急癥,如熱性驚厥、哮喘發作、中毒等,制定標準化的癥狀識別指南,包括癥狀檢查清單和快速識別癥狀,幫助迅速判斷病情。另一方面,針對每種急癥,提供標準化的初步處理步驟,確保在等待專業醫療到來之前,能夠采取正確且及時的干預措施,降低風險,提高救治成功率。
1.1.3兒童意外傷害預防與應對
標準化教學應涵蓋預防策略與應急反應兩部分。一方面,依據兒童成長環境和活動特點,制定標準化的預防教育內容,如家居安全、交通安全、溺水防范等,強調環境風險評估和安全行為規范。另—方面,對于常見的意外傷害,如跌倒、燒燙傷、窒息等,制定詳細的應對流程,包括初步自我救護、緊急呼叫程序,以及何時、如何轉運至醫療機構,確保教育內容既實用又易于遵循。
1.2基本技能訓練
1.2.1兒童心肺復蘇(CPR)技術
標準化兒童CPR教學應聚焦于年齡特定的技巧指導和技能考核。一方面,依據美國心臟協會(AHA)或其他權威機構的最新指南,制定適合不同年齡兒童的CPR步驟和按壓一通氣比率,確保每位學習者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標準化技能考核流程,如使用模擬人進行實操測試,確保技能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同時納入反饋機制,幫助學習者不斷改進。
1.2.2兒童呼吸道異物梗阻處理
標準化教學應涵蓋背部拍擊與腹部沖擊法的正確應用。一方面,詳細說明不同年齡兒童適用的手法差異,制定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包括體位、力度和重復次數,以避免傷害。另一方面,通過視頻示范、模擬練習等方式,標準化訓練過程,確保學習者在面對緊急情況時能迅速、自信地采取行動。
1.3情景模擬與案例教學
1.3.1設計急救情景模擬
標準化的情景模擬設計應包括情境的真實性和多樣性。一方面,依據兒童生活常見的高風險場景設計模擬,如家中、學校、戶外等,確保模擬貼近實際。另一方面,標準化的腳本設計,確保每次模擬都覆蓋關鍵知識點,同時增加難度梯度,以適應不同學習階段的需求。
1.3.2分析真實急救案例
標準化案例分析應關注案例的代表性與解析的深度。一方面,精選具有典型意義的兒童急救案例,確保案例覆蓋廣泛的急癥類型和處理難點。另—方面,標準化分析框架,引導學習者從事件發生、識別、處理、結果反思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提煉經驗教訓,提升臨床決策能力。
1.3.3案例教學法的應用
標準化案例教學法實施需注重互動性和反饋機制。一方面,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互動形式,鼓勵學習者主動思考和交流,增強學習的參與性和實效性。另—方面,建立標準化的反饋與評估流程,對學習者的分析能力和急救決策進行客觀評價,同時收集反饋意見,不斷優化案例庫和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效果的持續提升。
2兒童急救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標準化
2.1參與式教學
2.1.1小組討論與合作學習
標準化在于制定明確的討論指南和合作準則。一方面,設計結構化的討論話題列表,確保每個小組圍繞兒童急救的核心概念和技能進行深入探討,同時提供標準化的討論流程,如輪流發言、記錄要點等,以促進信息的有效交流。另一方面,合作學習中,制定角色分配標準,如領導者、記錄員等,明確各角色職責,團隊評估表記錄標準化團隊表現的反饋與提升,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在合作中獲得學習成果。
2.1.2角色扮演與模擬演練
標準化流程需包括角色劇本的編寫與角色扮演的評分準則。—方面,依據真實急救場景編寫角色劇本,明確每個角色的行為指示和語言模板,確保模擬的真實性與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制定角色扮演評價標準,包括急救技能的準確度、情境應對的合理性、團隊協作能力等,標準化的反饋表能夠幫助參與者了解自身表現并進行針對性改進。
2.1.3游戲化學習策略
標準化游戲化設計應包括游戲規則的明確性和學習目標的契合度。一方面,設計的游戲規則要簡單明了,確保參與者能快速上手,同時,游戲元素應與急救知識緊密關聯,如利用解謎游戲教授急救步驟。另—方面,設立學習成就系統,如積分、徽章等,標準化獎勵機制,激勵學習者積極參與。
2.2多媒體輔助教學
2.2.1制作與使用教學視頻
標準化涉及視頻內容的科學性和呈現形式的規范性。—方面,視頻內容需嚴格遵循最新的急救指南,確保信息準確無誤;視頻制作遵循標準化流程,包括畫面清晰度、語音解說、字幕同步等方面。另—方面,使用時,制定播放計劃和配套作業,確保視頻教學與課堂討論、實踐操作等環節的有效銜接,形成系統化的學習體驗。
2.2.2開發互動式電子教材
標準化要求教材內容模塊化、互動功能的統一性。教材應根據學習路徑分塊,每章節包含知識點講解、案例分析、即時測驗等標準化模塊。互動功能如點擊放大、拖拽操作等需統一設計,確保用戶界面友好且操作簡便,同時建立反饋機制,追蹤學習數據,以便持續優化教材內容和互動體驗。
2.3實踐教學
2.3.1實際操作技能訓練
標準化體現在技能訓練的標準流程和評估體系。技能訓練需依據權威指南,細化每項技能的操作步驟,如CPR的手部位置、按壓深度等,并設置標準化的訓練模型,如使用統一規格的模擬人。評估體系應包括技能演示、同伴互評、導師點評等多維度,確保技能掌握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2.3.2實地考察與實習
標準化流程應包括事先規劃、現場指導與反饋總結。實地考察前,制定詳盡的考察指南,明確考察目的、地點、安全須知等。現場教學時,確保有經驗豐富的導師陪同,按照標準化的觀察點和指導要點進行實時教學。結束后,組織標準化的反思會議、討論和報告撰寫,深化學習體驗。
3兒童急救教學中教學評價的標準化
3.1理論知識測試
3.1.1選擇題與判斷題
標準化的核心在于題庫建設和評分標準。一方面,構建一個基于最新急救指南的題庫,確保所有選擇題與判斷題覆蓋兒童急救的所有關鍵知識點,且難度分布均勻。題目設計應避免歧義,選項設置合理,確保選項的準確性。另一方面,制定詳細的評分準則,自動化閱卷系統需按照統一標準計分,確保客觀公正。
3.1.2簡答題與論述題
標準化要求明確的答題框架與評分標準。簡答題應規定回答的關鍵點,論述題則需給出評分點和相應的分數分配,確保評分者能夠依據具體指標而非個人偏好進行評判。
3.1.3案例分析題
標準化實施應包括案例選取標準和分析評價準則。案例需精心挑選,確保代表性與教育意義,同時附帶引導性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評價時,制定詳細的評分指南,從問題識別、處理邏輯、知識運用、解決方案的創新性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分,確保評價的一致性和公平性。
3.2技能考核
3.2.1操作技能演示
標準化體現在技能演示的流程、評分標準及考官培訓。制定統一的操作流程步驟,明確每個動作的標準,如CPR的頻率、深度等。考官需經過標準化培訓,熟悉評分細則,確保每位考生在相同標準下接受評估。同時,采用錄像回放等技術手段輔助評判,增加評估的客觀性。
3.2.2情景模擬應對
標準化流程包括情景設計、角色分配及應對策略的評估。模擬情景應貼近現實,涵蓋常見兒童急救場景,每個場景都有明確的評估指標。角色扮演中,學生的反應速度、決策正確性、溝通協調能力等均需按照標準化評分表進行評估,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一致性。
3.2.3互評與自我評價
標準化的互評與自我評價體系需建立在明確的評價維度和量表之上。設計標準化的評價問卷,包含具體評價指標,如技術熟練度、團隊協作能力等,并配以等級評分或量表評分。自我評價鼓勵學生反思學習過程與成效,同時,同行間的互評可促進相互學習,所有評價結果需匯總分析,作為綜合評估的一部分。
3.3綜合評估
3.3.1建立學生學習檔案
標準化要求學習檔案的內容結構、記錄方式和管理規范。檔案應包括學生基本信息、理論成績、技能考核記錄、參與活動情況等,所有信息記錄格式統一,定期更新。使用電子化管理系統,便于資料存儲、查詢和分析,確保檔案管理的高效與安全。
3.3.2長期跟蹤教學效果
標準化的長期跟蹤應設定固定的時間節點和評估指標。通過定期的問卷調查、技能復檢等方式,收集學生在課程結束后的學習反饋和技能保持情況。建立數據庫,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與分析,評估教學效果的持續性,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4結語
標準化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一定的標準和規范,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達到統一和規范。實施標準化教學能夠提高兒童急救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培養學生的兒童急救能力,保障兒童生命安全。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來,還需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探索更多創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滿足兒童急救教育的需求。
作者簡介
曹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兒科護理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