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逐漸成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快速融入生產經營、政府管理等各個方面,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年報作為信用監管的基礎性工作和經營主體數據信息的重要來源,其數據質量直接關系市場監管現代化建設成效,只有基于真實、準確、完整的高質量數據進行分析,才能作出更加精準的判斷和更加有效的決策。因此,全面提升企業年報數據質量,才能不斷推動信用監管數字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本文在充分分析挖掘2022年度企業年報數據的基礎上,對2022年度企業年報情況進行簡要分析,通過分析對提升年報數據質量提出建議。
關鍵詞:年報數據,質量提升,信用監管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8.010
0引言
年報作為信用監管的基礎性工作和經營主體數據信息的重要來源,其數據質量直接關系市場監管現代化建設成效。年報公示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改革舉措,商事制度改革的持續推進使得我國經營主體數量出現了快速增長的趨勢。2023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了《關于開展企業信用監管數據質量全面提升行動的通知》,要求提升信用監管數據質量,推動信用監管與智慧監管深度融合。年報公示制度作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制度性安排,以法定形式獲取了豐富而又廣泛的經營主體數據,是信用監管的基礎性工作和經營主體數據信息的重要來源,是基礎中的基礎,關鍵中的關鍵,已然成為輔助政府決策和服務企業發展的重要數據基礎。
1企業年報基本情況
眾所周知,年報數據動態記錄了企業從出生到消亡整個生命過程中的主客體及行為信息,全面反映了企業的存續和運行情況。多年來,各級政府和市場監管部門對于年報工作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年報意識不斷增強。以S省為例,2022年度企業年報企業總量為398.22萬戶,占S省企業總數的91.88%。其中,新增注冊企業年報總數為57.96萬戶,未年報企業40.49萬戶。
1.1年報企業數據分析
從產業結構看,2022年度企業年報第三產業年報數量最多,占71.67%;第二產業年報數量次之,占25.43%;第一產業年報數量最少,占2.9%。從所屬行業看,2022年度企業年報比率位列前三位的是批發和零售業(33.97%)、建筑業(12.67%)、制造業(12.19%)。從所在地區看,2022年度企業年報與去年同期相比,年報總數量各市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較大的是濟南、青島、濰坊。從所屬企業類型看,2022年度企業年報數量最多的是私營企業占96.24%;年報數量最少的是外商投資企業占0.82%。從新增企業情況看,2022年度新增注冊企業395.94萬戶,企業年報總數為57.96萬戶,占新增注冊企業總數的14.64%。從重點行業批發和零售業情況看,2022年度批發零售業企業總數為1,464,420戶,年報企業數量為1,311,002戶,占比89.52%。
1.2來年報企業數據分析
2022年企業年報率為94.23%,反映出絕大部分企業能夠做到按期履行年報公示義務,但仍有20余萬戶企業未按時年報。企業未年報情形主要有以下幾種。
1.2.1企業處于失聯狀態
這類企業有4569戶,占比達到74.6%,在未年報企業類型中占比最高。主要表現為:企業留存的聯絡員、法定代表人聯系方式為空號、停機;有的聯絡員已經離開就職公司與企業不再關聯;在登記注冊地址找不到企業,導致企業處于失聯狀態。
1.2.2企業不再經營
這類企業346戶,占比5.65%。主要表現為:能聯系上企業相關工作人員,但已無繼續經營意愿,因債務糾紛、股東矛盾、法定代表人個人原因等多種原因,暫時無法注銷;部分國有投資企業、原集體企業因歷史或產業發展原因不再開展經營活動,處于不經營、不能吊銷、不能注銷,成為真正的“僵尸企業”;有的法律意識淡薄,對年報工作不重視,認為不經營、不年報對企業、對法定代表人無影響。
1.2.3企業擬被吊銷或已進入吊銷程序
這類企業有729戶,占比11.90%。主要表現為:企業電話不通、登記地址找不到、無社保記錄、無納稅記錄(非正常戶),被納入擬吊銷范圍。
1.2.4其他情況
企業打算注銷或已進入注銷程序占比1.98%。企業年報困難或不愿年報占比1.45%,企業受疫情影響或工作失誤未能及時年報占比4.21%,其他情況占比0.20%。
2年報數據反映問題
2.1年報精細化管理急需推廣和加強
統計數據發現,企業年報涉及量大面廣,涵蓋第一、二、三產業,第三產業年報數量最多。但由于數據歸集的時間要求緊,往年各地想盡辦法以大水漫灌、“強制”年報的粗放式管理方式推進年報工作,存在重復催報、多頭催報等現象,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優化年報工作方式,在精細化管理、多報合一、智慧化平臺等多個方面拓展年報新管理路徑尤為重要,也是符合聚焦年報精細化管理工作模式的重點推進方向。
2.2非正常生產經營主體數量大
從新增企業統計情況看,商事制度改革成為企業注冊登記數量的分水嶺。在商事制度改革前,即2013年前的33年里,S省共登記企業90.5萬戶。商事制度改革后,市場準入門檻大幅降低,“秒批秒辦”等壓縮企業開辦時間的措施使得企業數量爆發式增長。2022年度新增注冊企業395.94萬戶,但年報企業數量僅為57.96萬戶,只占新增注冊企業總數的14.64%。前幾年有的地方把發展經營主體列入科學發展觀考核,為凸顯政績,通過突擊注冊、虛假注冊,短時間內“催生”了一批企業,導致企業數量虛高,增大了年報率的“分母”,這些歷史遺留問題短期內難以消化。因此,伴隨登記便利化改革、政績考核等問題衍生的失聯企業、非正常生產經營企業,都沒有正常經營行為,這類企業的設立在短期內帶來了新設經營主體數據的增加,但實際上不是正常經營企業,從而影響了年報率和年報數據質量。
2.3虛假登記企業影響年報質量
近年來,開展住所申報承諾制度后,企業申請登記不再要求提交住所、經營場所產權權屬證明材料。一些企業、代理機構借機通過虛假承諾方式騙取登記,個別不法分子利用“一址多照”和“集群注冊”政策便利,由同一個或多個自然人短時間內注冊大批企業,有的同一股東在相同的地址重復注冊企業,這類企業往往地址隱蔽,且易從事非法活動,難以落實年報工作,造成年報數據質量問題。
3對策建議
3.1深化年報精細化管理改革
建設年報精細化管理,在年報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上下功夫,避免無差別催報和反復催報,放大年報制度優勢,更大力度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依托年報精細化管理平臺,將年報推進過程、年報精準性、年報數據質量等更加公正體現年報工作成效,進一步提升年報綜合管理水平,實現分類更精準、分時更科學、服務更智能、監管更有效,保障年報數據質量逐年提高。
3.2登記注冊需嚴格把關
年報信息作為源頭性數據,包含了經營主體的存續狀態、財務信息、投資信息、用工信息等內容,是寶貴的經濟類數據。注重數據源頭把控,嚴格落實數據源頭錄入規范,完善“智能審批”系統和網上審批程序,防范同一投資人短時間內惡意集中設立登記多家企業現象發生。鼓勵行政審批部門,在企業登記時,對預留聯系方式開展實名認證,并加強對數據的審核管理。探索年報網格化管理,主動對接政法部門、鄉鎮政府,由網格員逐戶走訪來年報企業,提醒企業及時年報,并采集企業經營場所、法定代表人聯系方式等關鍵信息,從根源上確保年報數據全面性、準確性。
3.3深化年報“多報合一”
“多報合一”是年報工作的集成式改革措施,既能夠有效減少企業多頭報送年報的負擔,又能夠獲得更加準確的行業監管數據,提高數據質量。繼續深化年報“多報合一”,進一步擴大年報數據共享范圍。加強公示系統升級改造,為企業年報提供更好技術支撐平臺服務。探索將年報系統嵌入電子營業執照小程序,提供便利化年報服務,讓年報數據應用更廣泛,更便捷。
3.4加大年報數據治理力度
借助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對企業零值填報等異常數據進行自動警示,提醒企業及時修正年報數據。將年報數據異常企業,特別是零值填報企業,納入監管實施重點抽查,對隨意填報、與實際情況不符的依法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不斷提高企業年報數據質量。對于連續兩年未年報、地址失聯且連續兩年未報稅的企業,依法予以吊銷;對于不再繼續經營的,已注銷稅務登記但尚未辦理營業執照注銷的,引導企業自主注銷,降低年報企業基數,通過嚴把入口、規范流程等方式,全面提升年報數據質量。
4結論
數據是市場監管的寶貴資源,具有重要的價值,高質量的數據是保障市場經營主體合法權益的基礎,沒有質量,數據就沒有價值。因此,年報數據質量提升工作任重道遠,既需要建立健全數據質量管理制度,又需要加強統籌協調,創新數據質量全面提升工作措施,形成長效工作機制,以更高標準、更深層次、更大力度,科學高效推進年報數據質量提升,進一步夯實信用監管數據基礎。
作者簡介
王海瑛,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信用管理研究、質量管理研究、標準化。
王建豐,本科,研究方向為工程建設與管理、企業與經濟管理。
顧紹琨,專科,研究方向為質量管理。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