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討論了信用信息標準化在提升市場監管效率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特別是河南省在此方面的創新實踐。分析了河南省如何通過建立標準體系、研制發布地方標準和實施監菅工具來強化信用監管。同時,指出了技術挑戰、跨部門協調和公眾參與等關鍵問題,并提出了未來工怍的方向,包括政策完善、技術更新、溝通機制建立、公眾教育和人才培育。
關鍵詞:信用信息,標準化,信用監管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8.018
0引言
當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政府職能加快轉變,信用體系和標準化成為經濟發展、政府監管的重要制度和關鍵手段。良好的信用環境能夠促進交易的順暢進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場效率。在新的歷史機遇期,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堅實基礎,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國民經濟循環高效暢通、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制定一系列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標準和規范,可以為信用監管提供明確的指引和依據。本文旨在探討信用信息標準化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以及河南省在這一領域的創新與實踐。
1信用信息標準化綜述
信用信息標準化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監管效能和實現市場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周莉等提出了標準化在規范數據、厘清規則、統一措施和協同管理中的作用,同時提出加強信用信息標準化頂層設計、踐行標準化理念、強化標準的實施和應用等建議。劉碧松等從市場監管領域信用體系發展形勢出發,分析了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公示、應用、管理和服務等標準化需求,構建包含市場監管基礎類、管理類、信息類和服務類標準在內的標準體系總體架構。王強通過研究企業社會信用評價與管理技術,構建監管領域信用標準體系;該體系涵蓋信用信息歸集、信用評級、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信息應用與信用修復等方面,并研制了相關評價方法和標準。張金波和王瑛提出了包括九個子體系的信用監管標準體系結構圖,旨在推動市場監管和信用監管的高質量發展。李向華等聚焦于經營主體信用監管信息融合的關鍵技術標準,強調了信息融合和共享在實現信用監管中的基礎作用,并提出了技術標準研制的必要性和實施建議。以上研究通過構建標準體系框架,制定關鍵環節標準和評價指標,為信用監管提供標準化的技術支撐和保障。
盡管現有文獻為信用信息標準化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案例,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多數研究集中在理論分析或單一領域的應用上,缺乏跨領域、系統性的研究。其次,對于如何結合地方特有的社會經濟背景,構建適應地方特色的標準化體系,相關研究還不多見。鑒于此,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河南省政策支撐、標準體系建設、標準應用實踐以及面臨的挑戰,提出一套符合地方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化模式。
2現有政策和標準體系
2.1標準化政策支撐情況
信用標準體系是政府信用監管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和基本支撐。《河南省社會信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規定“要匯集社會信用信息,實現社會信用信息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區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稐l例》實施以來,持續推進全省一體化信用平臺網站建設,建成以省信用信息平臺為中樞,聯通省市縣300多個平臺系統的“1+3+X”智慧信用服務體系,數據歸集總量超140億,位居全國前列,顯著提高了信用信息的歸集總量和查詢效率?!逗幽鲜∪嗣裾P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要加強規劃指導和部署推動,健全相關制度和標準”?!逗幽鲜窠洕蜕鐣l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要求“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地方信用標準規范”。為此,河南省—方面通過制定完善的信用信息記錄、歸集、共享等標準體系,解決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信用信息歸集內容不一致、交換共享困難、結果表示不統一等問題,對提升信用監管基礎支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另—方面,通過制定和實施規范的統一信用信息標準體系,整合利用社會信用資源,強化信用監管質量,提升社會信用系統建設法治化、規范化水平。
2.2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
目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已發布《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編碼規則》國家強制性標準以及《公共信用信息標準總體架構》《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礎數據元》《信用代碼賦碼操作規范》《信用代碼數據管理規范》《信用代碼數據交換接口》《信用代碼數據庫建設和管理要求》等多個國家推薦性標準,在國家的信用標準體系框架下,河南省所做的努力有以下方面。一是豐富完善地方標準體系。在標準化建設的推進過程中,作為地方標準的行政主管部門,河南省市場監管局聯合發改、商務等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和完善河南省信用信息標準體系。依據現行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國家信用監管分類指標體系框架內,將省長質量獎、專利獎、放心消費示范單位等“榮譽獎項”指標納入信用評價體系,形成河南特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建立一套既先進又實用的標準體系,使其既能引領行業發展,又能滿足當前和未來的監管需求,以支持信用監管工作的高質量發展。二是研制發布系列地方標準。結合地方監管實際和信用社會建設,近年來連續發布《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技術規范》《公共信用信息服務代碼集》《公共信用信息查詢服務規范》等地方標準,旨在明確信用信息在共享操作層面的關鍵技術要求,填補信用信息在共享、使用、服務等具體操作層面上數據缺失的空白,補充信用信息在查詢、審驗、校核、監管、服務等環節中的關鍵要求。三是積極研制標準文本。除上述正式發布的標準外,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在“公共信用信息自然人共享數據規范”“公共信用信息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共享數據規范”“公共信用信息信用承諾規范”“河南省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應用共享規范”“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準則”等領域加強標準文本的研制。四是加強行業應用標準研究。近年來,積極研制“網絡交易平臺信用信息管理規范”“醫療保障信用管理規范”“廣告企業信用評價規范”“政務服務中介機構信用管理規范”“醫藥價格和招采信用評價規范”“電梯維護保養單位信用體系評價規范”“醫藥價格和招采信用評價規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信息等級評價規范”“民營企業信用評價準則”“公共資源交易綜合信用指數評價體系”“河南省家政服務業信用體系規范”等系列行業應用標準,豐富標準體系內涵和外延。五是強化標準的宣貫和實施。通過講座培訓、交流研討、媒體宣傳等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標準宣貫活動;鼓勵和支持各行業領域根據已公布的地方標準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推動標準的廣泛應用和行業銜接。
2.3河南省與浙江省、深圳市的比較分析
從全國范圍來看,浙江省在推動“信用長三角”方面卓有成效;深圳市在全面推進“法人+自然人”大誠信體系方面形成了全國典型經驗,以上兩者是信用信息標準化體系的標桿。
通過分析發現:浙江省建立社會全覆蓋的公共信用評價體系,印發《浙江省五類主體公共信用評價指引》,對企業、自然人、社會組織、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5類主體全面開展公共信用評價,建立信用檔案。通過構建“1+N”企業信用管理體系框架,由浙江省市場監管局統一制定通用型企業信用管理規范指引,支持各地聚焦本地區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導人或制定行業性信用建設指引標準,推動信用建設融入企業日常生產經營、全面質量管理。對比之下,浙江省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覆蓋率高達99.5%,與之相比,河南省在信息公示方面雖取得顯著進展,但仍有提升空間。深圳市在個體工商戶公共信用評價方面進行了創新,制定了《個體工商戶公共信用評價規范》,通過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了對個體工商戶信用等級的精準劃分。相比之下,河南省雖然在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在個體工商戶信用評價方面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標準。
綜合分析,河南省在以下方面具有創新點:一是技術應用方面。河南省在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的技術應用方面取得了突破,實現了政府部門間信息化系統數據的互聯互通。二是跨部門協作。河南省建立了跨部門協作機制,有效整合了不同部門的信用信息資源。然而,河南省在以下方面存在問題:一是市場參與度不夠。與浙江省相比,河南省的市場參與度較低,需要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的活力。二是開展個體工商戶信用評價不夠。截至2023年底,河南實有經營主體1094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達773.7萬戶,帶動1800余萬人就業,因此河南省可以借鑒深圳市做法,在個體工商戶信用信息標準方面做足文章,充分發揮個體工商戶在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3應用實踐情況
標準的生命力在于應用,信用信息標準體系的構建推動了河南省相關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有:一是信用信息標準促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進一步深化。基于標準體系的研制和發布,河南省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部門聯合雙隨機抽查全覆蓋、常態化,制定聯合抽查事項清單,涵蓋生態環境監測、交通運輸監管等31個抽查領域、69個抽查事項。2023年全省市場監管領域各級相關部門利用省級抽查平臺組織雙隨機抽查3.2萬次,同比增長31.15%,共抽取檢查對象37.9萬個,同比增長4.27%。在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后,通過標準化數據篩選機制,河南省市場監管部門對高風險企業的抽查命中率提升至82%,較未采用標準化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有效識別并查處了45起違規行為,違規查處率較前一年提升25%,有力證明了標準化在提升監管精準性和效率方面的成效。同時,企業的合規申報率也提升了30%,顯示出標準化監管流程對提升市場整體合規性的重要貢獻。二是信用信息標準促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推開。全省294.89萬戶企業按信用風險自動分成A、B、C、D四類。分類結果應用于監管實踐,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2023年全省登記企業抽查比例為4.07%,較2022年5.06%減少近1個百分點,在保持監管力度同時減少對企業干擾。三是信用信息標準促進信用約束機制進一步完善。持續加強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2023年全省列入經營異常名錄24.62萬戶,同比增長3.8%;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10.73萬戶,同比增長43.67%。嚴重違法失信行為專項治理行動開展以來,全省通過行政處罰案件列入嚴重違法失信行為264件,列嚴數量位居全國第四。積極落實聯合懲戒相關措施,累計限制失信被執行人54,604人次。四是信用信息標準促進信息公示作用進一步發揮。通過優化升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2023年歸集各類涉企信息1512萬條,同比增長44%;企業年報公示率95.13%,比去年同期高出1.51個百分點,同比增長1.61%。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兩次企業年報情況通報中,河南省均位居全國前三。2023年,在信用信息標準化體系的引導下,企業積極參與信用信息共享,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和信用河南信鼠平臺快速獲取合作伙伴的信用報告,有效避免了潛在的信用風險。五是信用信息標準促進監管工具進一步豐富。信用監管在塑造信用環境、提升信用水平方面的作用持續發揮,支持失信主體重塑信用,激發市場活力,2023年全省移出嚴重違法失信和經營異常企業19.1萬戶,同比增長21.85%。
4面臨的問題挑戰與建議打算
通過總結實際和分析現狀,我們認為,在推進信用信息標準化工作的征途上,仍面臨著多方面的問題和挑戰。一是技術更新迅速。在這個信息化、數字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為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時也對我們的信用信息標準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地區間進展不一。盡管信用信息歸集量顯著增長,但不同地區之間在信用信息標準化的應用上存在差異,一些地區尚未充分利用標準化帶來的監管優勢。三是跨部門協調繁雜。信用監管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政府多個部門以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參與。當前,部門間信息孤島現象仍然存在,導致信用信息共享效率不高。根據前期調研,發現信用信息在不同部門間流轉平均耗時5天,遠高于理想狀態下的4小時。如何協調各方利益,形成統一的標準和流程,是必須面對并解決的難題,四是公眾意識薄弱。雖然信用信息標準化已取得一些成果,但要讓信用信息標準化工作真正深入人心,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為此,下步擬作如下建議打算:一是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加強信用監管法律法規建設,為信用信息標準化工作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二是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不斷更新和完善信用信息的標準,制定一套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確保標準的先進性和適用性。三是將進一步強化與各相關部門的協調溝通,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機制,加強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協作配合,打破信息孤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信用信息標準化工作的深入開展。四是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普及信用信息標準化的知識,讓公眾了解其重要性和意義,增強公眾的信任和支持。五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支具備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的信用信息標準化工作隊伍,為信用信息標準化工作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5結語
盡管本研究提供了河南省信用信息標準化的全面分析,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文主要關注了政策和標準的制定,而對于這些政策和標準在不同行業和地區實施的具體情況分析不足。其次,本文在數據收集和分析方面,主要依賴于官方統計和現有文獻,缺乏實地調研和深度訪談,這可能影響到研究的深度和全面性。本文的研究成果為其他地區信用信息標準化工作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也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期待通過持續的研究和實踐,不斷完善信用信息標準化體系,為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馬曉威,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信息化、標準化研究工作。
陸進宇,通信作者,碩士研究生,正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信息化、標準化研究工作。
周二磊,本科,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信息億、標準化研究工作。
李小姍,本科,主要從事信息化、標準化研究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