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標準化護理程序對重癥監護室心衰患者血壓的影響。方法:從南京市中醫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心衰患者中選取病例參與研究,時間范圍為2023年1月至12月,樣本容量為58例。隨機分組后,對照組(n=29)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n=29)給予標準化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血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在重癥監護室心衰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標準化護理模式的運用確有成效,能夠改善血壓水平,提升患者滿意度,可以加強研究應用。
關鍵詞:標準化護理,重癥監護室,心衰患者,血壓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4.18.055
0引言
心衰疾病具有較大的危險性,主要指心臟泵功能減弱,心排血量無法滿足身體器官組織運行需求的情況。當患者出現心衰問題后,血液循環能力減弱,難以正常完成氧氣的輸送和供應工作,患者便會感受到易疲勞、氣促等不適感,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時代償機制發揮作用,心臟還會通過加速跳動的方式來增大心排血量,患者便會出現心悸的癥狀,不適感增強。此時必須進行積極的治療干預,通過藥物等方式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減緩心率,避免心臟出現不可逆的纖維化損傷。導致心衰的原因較為多樣,部分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病,本身的血液環境較差,長期影響下,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的情況,血管脆性增加、通道變窄,心臟周邊血液循環速度減緩,泵送能力自然減弱。還有一些患者患有基礎心臟疾病,如心臟瓣膜感染、先心病等,心臟本身的健康狀況不理想,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加持下便會誘發心衰。現階段,對于心衰疾病的研究不斷深入,相應的治療手段更加完善和成熟,大幅提高了心衰患者的存活率。但心衰本身的危害較大,起病急且變化大,后期出現心源性休克的風險相對較高,必須搭配科學化、標準化的護理干預方式,以保證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23年1月至12月,在南京市中醫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心衰患者中隨機選取病例參與研究,樣本容量為58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后,對照組29例,包含男15例,女14例,年齡62-87歲,平均(73.19±2.26)歲。觀察組29例,包含男16例,女13例,年齡62-88歲,平均(74.06±3.27)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可予分析。本研究已通過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給予標準化護理,護理方法如下:(1)制定標準化護理方案。收集以往重癥監護室心衰患者護理資料,找到其中存在的風險問題,結合疾病特征制定標準化護理程序,明確護理的流程和要點。以標準化方案為指引,組織重癥監護科室護理人員參與學習,做好后期的考核工作。將標準化護理流程制定成工作手冊,方便護理人員日常翻閱查看。(2)實行標準化護理干預。1)生命體征監測。按照標準化護理程序建立靜脈通道,監測患者體征,確保血氧、血壓等維持在正常水平,發現異常及時提醒醫師注意,輔助完成后續的搶救工作。通過靜脈通道給予補液支持,液體滴注速度不宜過快,一般控制在20-30滴/min即可。重癥監護室每日查房時,也需要觀察患者各項體征指標,多關注患者精神狀態,體現標準化護理理念。2)環境及體位護理。按照標準化護理方案,對病房環境進行維護,每日對物體表面、病房地面等進行消毒擦拭,懸掛保持安靜標識。查房時如果發現患者呼吸不暢,可以輔助進行體位調節,引導患者采用端坐位緩慢深呼吸,改善體內供氧環境,緩解患者不適癥狀。患者所使用的衣物、被褥等應當盡可能寬松和柔軟,減輕心衰疾病帶來的憋悶之感,提高患者的就診體驗。重癥監護室心衰患者長時間臥床休養,局部皮膚可能會出現壓瘡、紅腫等情況,標準化護理時也要做好預防,為患者提供軟墊等物品,方便其墊放在肩部、臀部等區域,避免皮膚損傷。3)管道護理及氧療護理。心衰疾病危險性較高,治療期間需要置入導尿管,以減少患者活動,同時便于觀察患者尿量。因此,標準化護理干預時,還要做好管道管理,定期檢查管道運行是否正常,是否出現折疊、扭曲或脫落等問題,發現異常及時糾正。當患者SpO2水平低于95%時,還需要按照標準化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氧療護理,氧流量調節到3-4 L/min即可。若改善效果不理想,還需要告知醫師進行緊急處理。4)用藥管理及觀察。心衰使用的藥物種類較多,包含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等翻,護理人員應當提前了解不同藥物的功能、用法、不良反應等,遵醫囑進行藥物的發放。患者服用藥物后,護理人員也需要遵守標準化護理原則,做好動態觀察,有異常及時配合醫師處理。5)心理干預和健康宣教。重癥監護室收治的心衰患者病情一般較重,部分患者會出現悲觀抑郁情緒,此時,護理人員還要加強心理調適干預,傾聽患者焦慮的原因,結合治療成功案例排解患者不良情緒。還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通過宣教提醒患者注意保暖,降低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每日不超過5g為宜,同時保持良好的飲水習慣,切實減少心衰疾病危害,體現標準化護理優勢。
1.3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血壓水平。
(2)護理后向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得分≥85,記為“非常滿意”,60≤得分lt;85,記為“滿意”,得分lt;60,記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x100%。
1.4統計學指標
將數據納入SPSS 21.0系統軟件中進行計算,(x±s)為計量方式,予以t檢驗,n(%)為計數方式,予以x2檢驗。Plt;0.05,對比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患者血壓指標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血壓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護理后,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對照組(Plt;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更高(Plt;0.05),詳細數據見表2。
3討論
血壓是重癥監護室心衰患者護理環節較為重要的觀察指標之一,因為心衰疾病發生后,患者的心臟泵送能力減弱,心排血量整體減少,無法滿足各器官組織的氧消耗需求。此時,內分泌系統便會啟動代償機制,通過腎素、血管緊張素的激活,促進患者心跳的加速,帶來血壓升高情況。在短時間內,這種代償機制是利大于弊的,能夠維持患者基本生命體征,避免出現心源性休克、死亡等情況。但若糾正不及時,很容易加重心臟和血管壓力,致使血管破裂、心臟受損。
為防止該種風險的出現,本文引入標準化護理理念進行研究探討,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lt;0.05)。且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也更高(Plt;0.05)。分析后發現,主要是因為標準化護理中,提前針對重癥監護室心衰患者進行風險評估,根據疾病特點制定了相應的標準化護理方案。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會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做好生命體征監測,并給予補液干預。這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血管擴張,降低心臟壓力,進而減少心衰對于心肌、血管的損害。
在后續的標準化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也會積極地進行體位、環境以及氧療護理,在患者出現呼吸不暢問題時,引導患者采用正確坐姿緩慢深度呼吸,促使肺部橫膈下移,提高患者肺活量,必要時配合使用氧療機,可以使患者血氧始終保持在較為健康的水平,避免心衰誘發的機體代償作用,降低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異常升高風險。為控制心衰患者的血壓,治療環節有時會運用利尿劑,通過藥物作用使患者體內的鈉離子快速排除,防止水鈉潴留加重心臟負擔。但利尿劑使用后患者頻繁下床如廁走動不利于病情恢復,因此,護理時還需要置人導尿管,以限制患者活動,減輕心臟負擔。標準化護理中同樣關注到了該種情況,要求護理人員定期檢查導尿管是否運行正常,是否出現折疊、脫落問題,并定期記錄患者排出的尿量,提高護理質量,方便醫師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利尿劑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患者的活動量,有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
此外,飲食同樣是影響患者血壓指標的常見因素,若患者日常攝人鈉鹽過多,可能會促使鈉離子含量升高,細胞滲透壓改變,誘發鈉潴留問題。標準化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還會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心衰的作用機制、危害等,提醒患者保持低鈉飲食,多攝入高鉀食物,有助于降低血壓水平,削弱血壓對血管、心肌的破壞能力。
綜上所述,標準化護理模式兼顧患者體位護理、生命體征監測、心理護理等多個方面,將其應用于重癥監護室心衰患者的護理實踐中,能夠降低血壓水平,提高護理滿意度。
作者簡介
高靜,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危重癥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