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 時代,信息技術持續賦能數學課堂。如何讓信息技術助力數學課堂教學,真正向創新型教育教學發展?這值得每一位數學老師深思。
一、使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必要性
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學中,老師應從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數學運算、直觀想象及數據分析六大方面去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其中,數學建模與信息技術息息相關。
在生活中,銀行利率計算、統計報告、出行最優方案的選擇等,都能借助電子設備計算。教會學生基本的生活技能,是每一個老師的職責,這要求數學老師擴展課堂教學,有效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的能力。
同時,教師將信息技術融到數學教學中,通過圖片、動畫等方式將數學知識更加生動具體地展現給學生,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通過直觀演示,能幫助學生更深入透徹地理解難點知識,從而提升數學學習的效率與質量。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融合的方法
新授課時,可利用微課創設教學情境,快速導入,引導學生思考。接著利用交互式一體機的軟件,利用蒙層、批注等功能將預設課件隨學情再次生成,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練習環節利用同屏技術展示學生作業,特別是典型錯法的展示,可讓大多數學生少犯同樣的錯誤。
復習課時,可使用專業思維導圖軟件,利用聯想和連線的方法,把相關知識結構化,幫學生高效梳理知識點。
習題課時,“作業幫”等軟件可幫學生答疑解惑。配合問卷星等軟件,能及時分析學情,推送習題,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像函數圖像等習題,在黑板上描點較為煩瑣,平移無法直觀呈現,而通過軟件能夠迅速構建模型,讓學生直觀觀察圖像的變化過程和結果,建立起“平移作圖”的概念?;橄笥诤唵?,大大提升教學效果。
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湖南省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上,提供了一系列免費的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課堂實錄,可供老師學習與參考。學而思、高途課堂、給誰學等在線教輔平臺,提供了大量的收費資源,吸引了學生觀看,也可供教師參考。
三、使用信息技術時應避免的誤區
(一)避免技術影響教學效果。數學老師制作的課件,要么不注意技術的運用,只是用課件代替黑板,每頁幻燈片密密麻麻,學生看得吃力乏味;要么過多地使用動畫,學生用看電影的心態上完課,效果可想而知。
(二)避免課件影響課堂的隨機生成。教師能隨機抓住學生的閃光點,改變教學預設重新生成有效的課堂教學。一部分數學老師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時,備課時預設情境較多,過分追求大容量,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PPT,當學生沒有跟上預設情境時,或者遇上個別思維強的同學時,為追求完成PPT內容,忽視了學生的個性需求,導致課堂效果并不如意。
(三)避免侵犯版權。教師要有版權意識,在使用過程中,不要侵犯別人的版權。網上的知識,特別是那些優秀的試題、課件、微課、課堂實錄,是有版權的,教師在引用的過程中,必須認真篩選,避免侵權。同時,教師也要注意篩選,網上的內容也良莠不齊。
(四)注意教學電腦的安全性。老師喜歡在網上看新聞與閱讀,許多免費的網站,網頁中含有推廣網站的內嵌木馬,稍不注意,就會有不適合未成年人的圖片與文字彈出。因此,老師教學用的電腦,一定要在教學前查殺病毒,屏蔽廣告,時刻樹立安全意識,不要在教學電腦上搜索與教學無關的事。
綜上,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是一條值得認真探索的教改之路,需要教師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