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學生們的學習方式和接受信息的途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以死記硬背和傳授知識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而中國古代文學史這一學科往往需要學生通過深入理解歷史背景、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領悟文學的獨特之處。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滿足學生學科需求和提高學習效果方面顯得有限。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的認知習慣和學習需求,教育領域需要不斷尋求創新的教學方法。這也引發了對于教學法的深刻反思和探索,以期望通過新的教育手段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傳遞和學科內涵的深刻理解。在這一背景下,本論文將專注于探討故事教學法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中的應用,通過分析故事教學法的定義、特點以及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更新古代文學史的教學方法提供理論支持,并在實踐中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
故事教學法的定義與特點
一、故事教學法的定義
故事教學法是一種基于敘事的教學策略,通過講述具有情節、人物和事件的故事,將抽象的知識呈現得更具體和生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通過故事情節的編排和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復雜的概念。故事教學法追求通過情感共鳴、形象化的敘述,為學生提供更富有參與感的學習體驗,從而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二、故事教學法的特點
故事教學法作為一種獨特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具有一系列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即是其吸引力的源泉。首先,故事教學法注重生動形象,通過構建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將抽象的古代文學史概念具體化。這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歷史事件、人物和文學作品,使他們能夠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知識。這種生動形象的特點使故事教學法能夠打破傳統課堂的枯燥感,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故事教學法強調情感共鳴。通過講述富有情感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習過程更加貼近生活和情感。在古代文學史課程中,這一特點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從而增強對文學價值的領悟。情感共鳴也有助于建立學生與文學史中人物的情感聯系,激發對文學歷史的濃厚興趣。最后,故事教學法具有跨學科性。故事往往涉及不同領域的知識,而故事教學法正是借助這一特點,能夠將古代文學史與歷史、哲學、文化等多個學科相融合。這有助于提供更全面、多元的知識視角,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學與其他領域的關聯,拓展他們的學科視野。
故事教學法在古代文學史課程中的運用
一、故事教學法與古代文學史的契合
在教育實踐中,故事教學法與中國古代文學史展現出天然的契合,兩者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古代文學史以其豐富的敘事性質和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為故事教學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場景。首先,古代文學史自身具有濃厚的敘事性。通過歷史時期的變遷、文學流派的演變以及文學巨匠的創作歷程,古代文學史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敘事。故事教學法可以將這些抽象的歷史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故事情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通過故事講述,學生可以像閱讀小說一樣沉浸在古代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從而更好地領略古代文學的魅力。其次,人物與事件的情感表達在故事教學法中得以突顯。古代文學史中涌現出眾多文學巨匠和歷史人物,他們的一生、一舉一動都承載著深刻的情感和文學內涵。通過故事教學法,可以生動地展現這些人物的性格、思想以及他們與時代背景的互動,從而使學生更加貼近古代文學史的情感層面。最后,故事教學法能夠更好地呈現古代文學史的復雜性。古代文學涵蓋了多樣的文學流派、作品類型和思想觀念,其中包含著豐富而復雜的知識體系。通過巧妙設計故事情節,教師可以在敘述中融入不同的文學流派和歷史背景,使學生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古代文學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二、故事教學法的有效運用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巧妙設計故事情節,可以生動展示古代文學史中的人物與事件,激發學生對文學巨匠的興趣。以蘇軾的生平為例,情節設計成為連接學生與文學歷史的紐帶,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首先,開篇情節設計應引發學生的好奇。通過描述蘇軾年輕時的不羈風采,他在文學上的早期表現以及與友人的深厚交情,可以激發學生對這一歷史人物的濃厚興趣。例如,可以通過講述他在東坡會上的風采和與黃庭堅等友人的交往,使學生更加貼近蘇軾的個性和生活軌跡。其次,高潮情節設計要突顯關鍵時刻。蘇軾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如他的文學成就、與政治權謀的交鋒,是故事情節中的高潮時刻。通過適當的懸念和緊張氣氛的營造,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蘇軾在不同階段的文學創作與政治經歷。例如,可以描繪他在官場沉浮中的挫折和文學創作中的靈感迸發,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蘇軾作為文學巨匠的多維面貌。同時,情節設計也應強調人物關系的展示。在故事中生動呈現蘇軾與家人、友人、政敵等的關系,如他與弟弟蘇轍的深厚兄弟情誼、與歐陽修的文學交流,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學史中人際關系的復雜性。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能夠更全面地認知蘇軾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的多面性。
在故事教學法的應用中,人物形象的呈現至關重要,尤其在古代文學史的課程中,以屈原的生平為例,通過深刻而生動地呈現人物形象,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學史中的文學巨匠。首先,通過細膩的描寫,塑造屈原的復雜性人格,屈原作為一位文學家、政治家和愛國者,他的個性充滿著多重層次的矛盾和沖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呈現他對國家的深厚感情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引導學生認識到古代文學巨匠不僅僅是字里行間的文學創作者,更是歷史時期的生動人物。
通過生動描述他的文學創作過程,如《離騷》的創作背景、意義以及藝術手法,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學的獨特之處。在故事情節中穿插屈原的詩歌表達,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文學巨匠產生共鳴,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和理解水平。同時,強調人物形象的歷史背景。屈原生活在戰亂的時代,他的一生也受到歷史巨變的影響。通過呈現當時的政治風云、社會動蕩,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學巨匠的創作動機和文學作品背后的歷史內涵。這樣的呈現方式使屈原不再是一個孤立的文學人物,而是與時代緊密相連的歷史人物。
故事教學法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一、激發學習興趣與強化知識記憶
在故事教學法的應用中,興趣激發與知識記憶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設計,可以激發學生對古代文學史的興趣,同時促使他們更深刻地記憶相關知識點。通過情節的生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故事教學法中的故事情節是一個情感滲透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情節中的人物、事件、沖突等元素產生共鳴,使學習過程更富有情感色彩。例如,在講述屈原的生平時,通過描述他在逆境中的堅韌,或者蘇軾的風流豪放,學生會更容易被這些豐富多彩的故事情節吸引,激發對古代文學史的濃厚興趣。
同時,要利用興趣激發促進知識的記憶。人們更容易記住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而故事教學法正是通過激發興趣,將抽象的文學史知識轉化為具體、生動的情節,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例如,在講述古代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時,通過故事中的情節讓學生產生對作品的感情投入,這樣的感情投入有助于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使學生更容易記住其中的文學意蘊。興趣激發與知識記憶相輔相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可以使學習變得更加愉悅和積極。通過對古代文學史的生動講述,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參與故事情節的思考,主動地構建對古代文學的認知。這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有助于提高知識的吸收和記憶效果。
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以司馬遷生平和《史記》課程為例運用故事教學法,可以有力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更深刻地理解歷史文學的復雜性和深度。首先,通過故事情節的多層次解讀激發批判性思維。司馬遷生平飽經風雨,他的經歷與《史記》的創作歷程相互交織。通過講述司馬遷在歷史波瀾中的遭遇,學生可以思考他的人生經歷如何影響了他對歷史的理解和記述方式。例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司馬遷在陳勝吳廣起義中的經歷,以及這段經歷如何在《史記》中得以體現,從而培養學生對于歷史人物與其作品之間關系的批判性思考。
引導學生質疑與討論《史記》中的立場和觀點。《史記》是司馬遷的巨著,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立場和觀點的主觀色彩。通過故事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史記》中的某一章節或特定歷史事件,討論司馬遷的立場對史料的影響。例如,可以讓學生研究《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關于“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觀點的表述,引導他們思考這些觀點對司馬遷歷史觀的塑造以及其對后人研究《論六家要旨》的影響。同時,故事情節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深入研究相關文學作品和歷史資料。例如,通過講述司馬遷對于史學理論的思考和實踐,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史記》中相關章節,深入了解司馬遷對于史學方法的貢獻,從而培養他們對于文學史和歷史學相互關聯的批判性思維。
通過故事教學法在古代文學史課程中的應用,本文發現其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知識記憶,同時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古代文學史并非枯燥的歷史記憶,而是一個生動的故事,連接著文學巨匠的生平與作品,歷史的變遷與社會的風云。這不僅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學習,也培養了他們對歷史文學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展望未來,教育者可在更廣泛的領域應用故事教學法,拓展學科邊界,激發更多學生對人文學科的濃厚興趣,培養更多具備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人才。
作者簡介:
李歡妮,1990年生,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