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詞匯本體研究中,有關近義詞和同義詞的區分有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符淮青、黃伯榮、廖序東認為近義詞應該與同義詞合稱為同義詞;第二種觀點以劉叔新、周薦為代表,認為近義詞和同義詞是不同的語言現象,應該分開;第三種觀點以齊滬揚為代表,將近義詞和同義詞統稱為近義詞。
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時,由于教學對象是外國人,出于教學實際的考量,近義詞辨析范圍要比詞匯本體研究的范圍寬泛。劉縉、李紹林等學者傾向于將詞匯本體研究中涉及的不同觀點,即同義詞、近義詞、同義詞和近義詞的劃分統稱為近義詞。不同詞性的詞可以組成近義詞組,如連詞“但”和副詞“卻”,動詞“擅長”和形容詞“拿手”;虛詞也納入近義詞辨析的范圍,如助詞“了”和“過”、連詞“省得”“免得”;詞和詞組也可以作為近義詞辨析的對象,如副詞/動詞“難怪”與詞組“怪不得”,“使勁兒”和“用力”。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教學實踐證明擴大近義詞研究范圍是符合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特點的。
外國學生近義詞偏誤類型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扎實的漢語基礎知識,具有較高的語言文字等人文素養。在未來面向海外漢語學習者的教學過程中,對外漢語教師需要能夠清晰、準確地講授漢語詞匯等語言要素與語言技能,而漢語近義詞必然是漢語學習者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因此,首先要掌握外國學生在運用漢語近義詞時出現的偏誤類型。
在北京語言大學HSK2.0動態作文語料庫中,對詞錯誤的類型進行了詳細匯總,共分為錯詞、缺詞、多詞、離合詞錯誤、外文詞、詞處理存疑六項。其中,錯詞頻率約占14.5%,占比最高。雖然這里是詞語使用錯誤,但是也足以說明近義詞錯誤比例是非常高的。外國學生在近義詞使用過程中的偏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同素近義詞偏誤
同素近義詞指的是有相同語素的一組近義詞,如:“將來—未來”,兩詞有一個共同語素“來”,“未來”指將要到來的,可以很遠也可以很近的時期,而“將來”一般是指比較遠的時期。例:未來一周內我省將有降雨。但是如果將該句寫成“將來”就出現了同素近義詞偏誤。近義詞語中出現的相同語素對學生理解這些詞造成了干擾,學生常常會誤以為這些近義詞意義與用法上區別不大而造成使用上的偏誤。
二、近義詞語法層面偏誤
有些近義詞屬于不同詞性,因此在使用過程中也會出現偏誤。如:“妨礙—影響”,前一個詞為動詞,后一詞有名詞和動詞兩個詞性。如果在“你把電腦聲音關小一點,不要影響同屋休息。”這個句子中,“妨礙”和“影響”作為動詞時都可以用。但是在“我喜歡太極拳是受到我爸爸的影響。”這個句子里“影響”為名詞,是不能使用“妨礙”的。
三、感情色彩理解偏誤
詞語的感情色彩主要是表明說話人對有關事物的贊許、貶斥的感情。比如“贊揚—吹捧”這一組詞,很明顯一個是褒義詞一個是貶義詞,但如果外國學生沒領會其中的感情色彩,很容易將“這件事值得贊揚。”這個句子說成“這件事值得吹捧。”從而造成近義詞感情色彩使用的偏誤。
四、語體色彩使用偏誤
留學生在語體色彩方面容易產生認知錯誤,比較常見的偏誤例子如“逝世—去世—死”“愛人—老婆”等,例:“我家小狗去世了,我很傷心。”“瑪麗的奶奶逝世了。”“張老師,您老婆也是老師嗎?”這些使用偏誤主要是由于不清楚語體色彩而導致的,如果不及時跟外國學生講授,不同的社交場合學生在運用漢語進行表達時很容易出現近義詞語體色彩偏誤,影響語言交際活動。
近義詞辨析現狀
對外漢語教師在漢語近義詞教學方面普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主要依據對外漢語教材中對近義詞組的意義、語法、語用的概括描寫,以及教師通過自己對近義詞使用規則的經驗來講解和辨析近義詞組,同時給出例句。這樣的教學法缺少了語料庫大數據統計的支持,往往存在謬誤。
一、依據教材辨析體例
課堂上的近義詞教學主要根據教材中對近義詞的辨析來給學生講解的,通常講詞匯的意義和用法以及近義詞組之間的差別。比如,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對外漢語教材《HSK標準教程5(下)》中,近義詞組“懷念—想念”,二者都是動詞,表示對人或環境不能忘記。“懷念”多用于已經去世的人或者不能再見到的環境。例:劉教授非常懷念年輕時在國外留學的那段時光。“想念”則用于活著的人或能再見到的環境。例:女兒告訴我,她很想念出差的爸爸。教材中這種常規講法是我們所熟悉的,也是絕大多數對外漢語教師所使用的。但是,由于教材編寫存在主觀性,因此也會有謬誤出現。如《HSK標準教程4(上)》中,“值得—值”中“值”表示貨物和價錢相當,后面能加錢數。如“這輛摩托車值六千塊。”但是利用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查詢后發現,雖然有“值+錢數”的用法,但錢的數額一般為十幾萬、百萬到億。沒有語料庫的幫助,教師授課時只能按部就班地根據教材的描寫和概況來辨析,無形中加大了教學難度與學習者學習的難度。
二、依據教師近義詞教學經驗
教學經驗是一種內省的方式,屬于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之一,指研究者通過觀察、分析與推理手段等對語言現象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教師在課堂上對近義詞進行分辨,在不能借助于語料庫的情況下,由于受到時空等因素的限制,近義詞辨析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依據自己對近義詞的理解。由于受到教師教學經驗、語感以及對近義詞的認知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教師對近義詞的分析,給出的例句,甚至所布置的練習,不一定完全符合語言實際,得出的結論往往主觀性比較強,這勢必會影響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近義詞教學的效果。
近義詞辨析方式探究
對近義詞辨析的項目和原則,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不論如何辨析,都應該圍繞詞義、語法和語用這三方面進行辨析。趙新、劉若云提出的近義詞分析框架在近義詞教學中具有可操作性。該辨析框架把近義詞辨析方式系統化,從語義、句法、語用三個平面對近義詞進行對比辨析,為漢語二語近義詞教學提供了詳細參考,目前為止仍然是漢語近義詞教學的常用手段。但這種傳統的辨析形式得出的結論主觀性較強,并不能保證一定符合詞語的實際使用情況,影響近義詞講解的效果。而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興起以及大型語料庫的開發使用,教師可以利用語料庫的詞頻、語域分布、搭配形式等功能,更客觀地得出一些用現有辨析方法無法得到的更貼近實際使用規則的結論。
一、詞義對比辨析
詞義對比的辨析方法目前仍然是近義詞辨析的主要方式。趙新認為近義詞的分析涉及語義、句法、語用等多個方面。要進行分析對比,首先要有一個總體分析框架。目前為止,通過三個平面綜合辨析近義詞仍適用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
詞義對比主要是辨析一組近義詞的相同與相異處。可以從不同義項、語義強度與語義適用等方面進行辨析。如“理想—妄想”,“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有根據、較為合理的想象,而“妄想”則屬于不切實際的打算。“喜歡—愛好”這一對近義詞都可以做動詞,表示對某人或事物感興趣。教師講解時可能會給出這樣的例句:“我喜歡/愛好打網球。”通過語料庫檢索發現,“喜歡”做動詞使用的頻率遠遠高于“愛好”,“愛好”作為名詞的義項更為常用。
二、結合語料庫進行句法對比辨析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成人漢語二語習得者對句法對比辨析等語法規則比較重視,因此教師授課時應該多進行此方面辨析。可以從語法特征、組合分布、句型句式等角度對比。隨著不同類型和用途的語料庫的問世,為語言教學提供了海量的真實數據,如詞匯的搭配環境、使用頻率、語域分布等。雖然語料庫不能直接解釋詞義,但是可以通過統計分析來驗證教材、詞典以及教師內省方式所得出的近義詞辨析結論的準確性。例如,“按照—根據”在《HSK標準教程4(上)》中,“按照”是介詞,表示“根據”的意思,后面加名詞。常用搭配為:“按照+要求/情況/部署/規定”等名詞。通過BCC語料庫檢索發現“根據+名詞”這一搭配中,有些名詞不能與“按照”搭配。教師在講授時可以強調該詞在句中的位置,前后一般跟隨什么詞等。“居然—竟然”這組副詞,《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認為“竟然”不能用于主語前,“居然”偶爾可以用在主語前,但通過語料庫驗證,我們發現兩詞可置于主語前與主語后。利用語料庫強大的檢索功能與大數據分析功能,可以驗證教材或近義詞詞典中有關近義詞的講解內容。
三、語用對比辨析
語用對比主要指風格特點、感情色彩和地方色彩。“出生—誕生”這一組動詞,“誕生”指名人的出生,也指新生事物或是國家、政黨的成立。“頭部—腦袋”前一個名詞多用于書面語,后一個名詞多用于口語,使用場合不同。這些都是指近義詞組的風格特點。地方色彩主要指南北方詞匯的差異,如北方常用“閨女”,而南方常用“女兒”,還有“兒子—仔”,“兒子”一詞南北方通用,“仔”在南方更常用,具有較強的地域色彩。
利用語料庫選取合適例句
一、例句應該與辨析項一致
近義詞組在辨析后所舉出的例句是非常重要的,例句是為分析服務的,應該與辨析項目對應,而且必須要具有典型性,才能讓漢語二語者更好地學習。每一個講解的項目所舉例句的數量應在兩個以上,便于學生充分理解,掌握使用規則。如講解“但是—卻”,可以先講兩詞雖然都表示轉折,“但是”既能用在主語前也能用在一句中后半句的開頭。“卻”則只能用在主語后。如“同學們差不多都到了,但是班長不知道去哪了。”“昨天他還同意跟我們一起去打球,但是今天他又不想去了。”“這篇課文很長,內容卻比較簡單。”“山田寫作能力不太好,聽力和口語卻很好。”等。在講解這組近義詞時,還應提醒學生注意兩詞連用時“卻”要在“但是”后邊。如“大衛雖然不太努力,但是成績卻不錯。”
二、例句要貼近生活實際
近義詞辨析對漢語二語者是比較難的,因此例句的選取應該慎重,不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我們以近義詞典《1700對近義詞語用法對比》的例句來舉例,該詞典中有些例句比較生澀,如近義詞組“歌頌—贊頌”,“歌頌”給出的例句是“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是文藝作品和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該例句中的“鞭撻”“義不容辭”對于外國學生來說也是新詞而且理解上有一定難度,這樣除了要講解所對比的生詞外,老師還需要花較長時間來解釋例句中的其他生詞,無形中更增加了學習近義詞的難度,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近義詞。教師可以根據語料庫檢索適合漢語二語者的例句。通過HSK動態作文語料庫我們找到了以下留學生自己寫的句子:“記得我小時候,我哥哥有一次買了一盒歌頌毛主席的錄音帶,我聽了之后,愛不釋手,非要一天聽到晚才肯罷休。”這樣的例句與近義詞詞典相比就比較簡單,適合漢語二語者作為學習近義詞的例句使用。
面向漢語二語者的近義詞辨析,對于一線教師與學習者來說,始終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保證客觀真實地反映近義詞的典型差異。因此,在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可以將基于三個平面理論的分析框架作為近義詞辨析的常用方法,同時也積極鼓勵教師依據語料庫提供的海量的、豐富的例句和統計分析功能,從句中位置、詞語搭配等方面對近義詞做進一步的描寫分析,讓授課教師及漢語二語者更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近義詞的語義、句法及語用等特點,為漢語二語者學好近義詞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
吳紅波,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廣西外國語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中文教育、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民辦高等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廣西民辦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能力提升機制研究”(編號:2021ZJY68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