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鄉村研學旅行多以“體驗自然”與“傳承傳統文化”為研學設計基礎,而對在體驗之外學生收獲知識的長效性缺少關注。本文將從實踐出發,借助鄉鎮及社區現有的研學路徑規劃進行對比分析,從體驗視域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角度探究中小學生對于鄉村研學旅行的心理需求及研學旅行所能帶來的實際收獲,以此為基點探索新時代鄉村研學旅行的路徑規劃基礎,形成“文化—體驗—內化”的整體系統。
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鄉村發展逐漸探索出不同的方式,鄉村研學旅行即為其中的有效途徑之一,其在新時代人們對自然的呼喚與傳統文化的感召下應運而生,并以自身發展活力賦予鄉村新的生機,進而依托鄉村資源反推研學市場拓展。近年來,隨著研學市場不斷擴大,研學旅行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用戶對研學旅行的體驗感要求越來越高的問題,研學旅行如何滿足研學對象的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鄉村研學旅行的現狀分析
研學旅行作為一種將教育活動與實踐體驗合二為一的創新教學形式,越來越受到中小學校的重視。相比傳統教育教學,研學旅行突出學生個體體驗,更有利于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促使學生創造力的覺醒,以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覺建構,研學旅行注重參與主體的雙重性與旅游產品的互動性,是對應試教育的精準突圍。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發展渠道多元化,鄉村研學旅行便是在此過程中探索得出的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賽道”。
然而,研學旅行并不是一場簡單的出行,除了帶領孩子們欣賞風景、感受人文風情之外,還涉及課程設置、時間安排、路線安排、安全保障、收獲保障等因素。只有將這些因素統籌考慮,形成較為完善的組織管理方式,研學旅行才具有實施的價值。鄉村研學旅行在提升學生勞動素養、文化素養以及加強鄉土鄉情、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深入,研學旅行成為新的市場剛需,鄉村研學在提供鄉土生活方式與鄉情培養之外,勞動教育等技能訓練為學生的素養提升提供了多元的可能,但也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研學旅行設計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鄉村研學旅行缺乏專業的研學設計團隊,師資水平和課程品質是評價研學旅行教育質量的核心要素。一些研學資源豐富的鄉村大多局限于為村內兒童服務,講解人員則普遍以本村干部、負責人為主。此外,部分研學鄉村雖設立研學團隊,但缺乏專業的研學導師和導游隊伍,自身的專業素質有待加強,對研學旅行了解程度也較低,無法為參加研學的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講解服務,不同于普通的旅游,研學要為孩子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輔導,穩定專業的導師隊伍則需比普通導游提供更加細致化的服務。如果學生無法深刻了解研學的內容,就無法感受屬于這個鄉村地區的內在文化價值,因而無法真正使研學活動內化于心,也就難以實現研學活動的教育意義。
其次,在具體的研學活動過程中,研學內容仍需豐富和完善。當今鄉村研學活動開展已經涉及了多個領域,學生可以參與農事體驗、了解傳統手工藝、進行戶外探險等活動,鄉村研學在產品業態的組合模式上一般包含有研學+農事、研學+紅色、研學+非遺等主題和產品,但仍存在部分問題。一些鄉村研學活動內容單一、缺乏深度和廣度,無法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此外,部分研學活動缺乏與當地文化的緊密結合,停留于單一農事勞作的體驗,導致學生對當地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造成研學收獲感的缺失,長效性的知識收獲更無法保障。
除了關注研學內容的設計與推行外,研學鄉村基礎建設的保障同樣重要,必要的活動設施和安全保障措施的缺失導致研學缺少外部支撐,影響活動開展。鄉村研學還需在教育與商業之中做出平衡,鄉村研學并非完全公益性質,而該產業正處于探索期,創造良好的鄉村研學商業模式需要鄉村各方面的支持與努力。此外,政策支持仍需加強。政府雖已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鼓勵政策,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樣會影響學生體驗感,導致最終研學效果不佳。鄉村研學的核心不僅是從外部提供技術環境和配套設施,而是創造一個屬于孩子本身真正的體驗場景,打造沉浸式的教育,創造孩子學習和人格發展的最佳場所,幫助孩子構建群體、構建自然。
中小學生研學心理需求與收獲的長效性要求
研學強調學生的直觀感受和親身體驗,兼具教育屬性和旅游體驗,也是幫助學生完整人格構建的重要形式。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統一的教育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發展的需求,唯有以學生為本,明確中小學生自身對研學的需求及其對學生成長產生的重要影響,才能在此基礎上制定合理的政策支撐、研學標準、研學導向、實踐策略,真正將研學旅行與學生成長結合。
調查發現,鄉村研學旅行具有天然的自然審美性、勞動教育性與實踐素養培育性。為充分發揮鄉村研學旅行的優勢功能,本文試借助馬斯洛需求層次分析中小學生對研學的需求和研學價值的收獲,關注學生在鄉村研學旅行的體驗過程,探究鄉村研學旅行的實際意義。
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試將可能存在的中小學生研學收獲長效性實現的影響因素進行整理歸類并提出假設。一是愛與歸屬的需求,包括研學過程中的自然歸屬、鄉土根源、同伴交往、歸屬感、人文關懷;二是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嚴、獨立能力、成就達成、對他人的尊重;三是認知需求,包括自然探索、文化積累、實踐操作;四是審美需求,包括自然感受、民俗習得、非遺傳承;五是自我實現需求,包括職業生涯規劃、人格發展、全方位素養培養。社區研學相比于鄉村研學來說,圖書館、博物館這一類文化資源更為豐富,因此,社區研學將關注點落在知識內化上。相較于單一地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讓學生在研學體驗中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發現自我知識架構的能力,通過學生自我獲得感的提升使其對所學知識內化,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推動自我突破,激發潛能,滿足他們的自我價值實現需求。
現有鄉村研學的路徑規劃多關注自然體驗和鄉村文化傳播,在與社區研學的進一步對比分析中,我們關注到“Weshare吾鄉研習社”選擇駐扎鄉村的模式,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研學旅行基地,深度挖掘安徽潛山萬澗村豐富的研學價值,以“真實鄉村生活”與“鄉土紀錄營”的方式全方位提供鄉村體驗。在體驗感的設計上,該研習社為學生設置紀錄片拍攝者的身份,獲得尊重需求。同時,學生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并學習拍攝技巧,這在體驗過程中收獲的不僅有基礎技能,更是與非遺文化的對話,既是對認知需求的滿足,也有對未來人生規劃的自我實現需求設想。在一期的鄉村研學體驗中,該研習社通過鄉土市集等活動,讓學生深入感受到豐富的鄉土文化和不同的職業體驗,也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本地的鄉土產品帶出大山。綜合上述分析,鄉村研學對于學生各層次需求的滿足具有可行性,以社區研學為例的城市研學旅行對鄉村研學來說也具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這意味著以學生為中心的研學旅行設計建立在鄉村原始基礎之上,也為鄉村的未來發展注入嶄新的動力。
因此,鄉村研學并不意味著吃苦、受累、受窮,鄉村研學旅行也不僅僅作為“回歸自然”“享受原生態”的單一名片。融入真正的鄉村,體驗自然的魅力與正確價值觀的建立才是長效的產出,孩子的成長需要鄉村視野,從“感受”與“看見”轉變至“感悟”“內化”才是研學的真正內涵。學生“體驗”作為鄉村研學的重要一環,對學生知識獲得與心理需求的滿足至關重要,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最終內化環節。而學生本體關于“學”的落實需要研學設計者深挖學生需求,激發學習自驅力,從土地和自然中汲取自然成長的力量,才能為鄉村研學注入新動力。
新時代鄉村研學旅行的整體路徑建構
依托鄉村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借助鄉村振興的東風,鄉村研學旅行得以快速發展,延續傳統文化和發展現代文明,增強鄉村的活力和集體主體意識,推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和轉型發展。如今,鄉村發展和研學學生的體驗感互相促進,共同助力時代發展。學生的體驗感與鄉村文化、學生研學收獲環環相扣,因此,對鄉村研學體驗路徑的探究成為新時代研學的新風向。
根據實踐分析,我們得出“文化—體驗—內化”整體系統的構建是當下鄉村研學旅行路徑規劃值得參照的模式。依據鄉村多元的鄉土文化、詩路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生態文化等眾多值得深入挖掘的鄉村“沒有壁壘”的文化資源來看,鄉村研學旅行的設計需要對其文化進行篩選和精細整理,學生無法在研學的短期時間內吸收所有知識,這就要求在鄉村文化的傳遞中需要搭建合理的輸出與輸入環節,依照學生自身能接受的程度,設計文化傳承閉環,符合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與思維能力,實現學生在短期的體驗中收獲最大程度的“新”知識。
針對農村中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探究自我根源與鄉村傳承則是鄉村研學設計的基礎方向。鄉村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提供了天然的自然審美能力培養,在自然中探究生命本源。在對村落歷史文化的學習傳承中感受生命的厚重與力量,由此產生自豪感,追求自我價值與鄉村的結合,進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滿足。從宏觀上看,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鄉村研學旅行需找準結合點,聯系學生的自我需求,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主動學習的動機,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融合,激發鄉村的活力,讓鄉村振興落地落實。提高研學旅行活動的互動性、教育性和實踐性,避免“只旅不學”“只學不旅”的現象,促進研學旅行和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同時提高學生在研學體驗中的社會責任感及歷史責任感,深化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認識。研學不僅是一種教育形式,更體現了全面發展綜合發展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學生提升自我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知識水平、增強自身綜合能力,實現研學“優”的發展。研學旅行需要回歸教育的初心,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孩子們的創新創造能力,才能迸發鄉村與人文碰撞的火花,并將這樣充滿著希望的火花延續下去,一段研學旅程的結束也正是學生掌握新知的開始,研學旅行的設計在考慮學生吸納體驗中獲得知識技能時理應計劃其長效發展,使學生可以將研學的體會應用到后續的生活和學習之中。
因此,鄉村研學旅行的整體路徑構建需考慮多方因素,但都離不開作為研學主體的學生自身需求,唯有建立起長效的知識收獲機制,學生對研學體驗感的滿足才能達到最終內化的成果。
在建構鄉村研學旅行的路徑中,“文化—體驗—內化”的整體系統搭建至關重要,各個環節緊緊相扣,鄉村具有的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為研學提供體驗基礎,在體驗環節的設計過程中,研學學生是該環節的主體,學生體驗感的好壞影響了最后內化環節的成功與否,學生的長效性知識獲得與心理需求的滿足是研學設計的立足點,對鄉村研學發展策略的把握影響巨大。
作者簡介:
陳佳妮,女,浙江平陽人,本科在讀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侯端陽,男,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彭楚寒,女 ,浙江蕭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沈若嫻,女,浙江諸暨人,本科在讀 ,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傅曉鶯,女,浙江寧波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本文系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鄉樂研研——紅綠橙融合一體式鄉村公益研學游”(編號:202310349054S)研究成果。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