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存在的理論實踐聯系簡單現象,現實語境、理論資源與價值旨趣,成為探究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深層次反思的關鍵前提條件。為持續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新發展形式下的引領作用,研究首先針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從現實語境、理論資源與價值旨趣三個方面,探索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關鍵,拓寬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術研究視野,形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全新理念。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現實語境;理論資源;價值旨趣" "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12.004
引言
現實語境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面向當代中國的發展歷程,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當代中國經濟、政治及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具體指導作用。理論資源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聚焦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等理論原稿的整體性視野,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產生的學理意義。價值旨趣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通過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目標,樹立高等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立場,積極滲透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態性。以上述三方面為著力點,能夠深層次解讀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思維、立場、觀點及方法等,真正實現高度耦合性“無縫對接”,促進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質量提升。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面臨的挑戰
現階段,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已經全面進入“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在自媒體、新媒體等常見媒介渠道的融合互動下,該過程中的巨量社會信息中[1],同時存在正、負面信息及中性信息,學生面對的社會信息容量明顯偏高,學生的潛意識被不同觀點下的思想張力裹挾,高等教育環境逐漸生成多元發展動態,存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矛盾、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方法傳統、師生溝通交互不足、教學組織形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生求知欲、課程吸引力欠缺、學生厭學情緒嚴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學隊伍建設老、中、青配合梯度不合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工作存在學術視野窄化等問題,需要予以足夠的關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形成較高要求。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關鍵
(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現實語境
一方面,在高等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謀求契合時代精神的理論創新,在完整、精準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實際的基礎上[2],開拓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新境界,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現實實踐的價值,運用這一強而有力武器指導現實實踐[3]。為提升學生在現實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能力,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充分把握案例對現實語境的映射性,通過實踐驗證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為理論實踐發展提供現實實踐條件。在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現實寬度”過程中,案例成為防止馬克思主義哲學邊緣化的關鍵,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三位一體式教學模式的有效進出口,成為教材、原著與案例,在實踐中發展的關鍵,具有“征服”學生的客觀力量。為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生動的現實力量,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以當代中國的現實語境出發,在分析思索、深刻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世界觀、方法論的基礎上,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進行教學案例的研究、發現與選擇,通過運用中國化、時代化的針對性教學資源,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程中的基本原理視域出發,通過案例講解,為學生提供分析當代中國國情、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的基礎,利用教學案例精心策劃和組織學習解讀、分析討論、判斷反思等活動,在學生內心厚植時代“紅色基因”,與時俱進地提升教學實效,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高強度現實實踐性,教學質效緊密契合時代條件與實踐標準。
另一方面,在現實語境形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在教學中依托前沿科學技術所形成的泛在學習環境,重構新型教學秩序[4]。在泛在學習環境中,學習通過學習情境感知設備、與學習情況相關的群體、數智化理論知識主體等,構建個體認知網絡、社會認知網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以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程的認知規律為出發點,重新定位師生角色,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教學目的、基本要求和具體情況,完成學習環境、資源、案例與教學策略的開發,側重性關注優秀案例的選編、研發,以實為實地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前沿性教學案例、經典型案例、思想實驗性案例、論證性案例、史實性案例等教學案例的新時代中國價值、中國精神和世界價值、全球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以明確的問題導向,對學生釋放教學主題引導作用,真實、客觀地反映現實與歷史的本來面貌,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吸引、啟發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維和現實實踐思維,幫助學生穩定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逐步擺脫成長成才過程中存在的人生困惑,自覺形成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知和自覺應用,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在分析判斷能力和研究思考能力等方面,可以運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完成現實的分析,高效服務社會。在完成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教材、原著與案例等核心要素的關聯牽涉后,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與實踐需求,通過教學過程中的交互討論、提問回答與評價總結等環節,完美呈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通過不竭的思考領悟,形成“形式上有始有終,思想上有始無終”的教學創新。
(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理論資源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理論資源主要涉及到《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西方哲學史》、馮友蘭所著的《中國現代哲學史》等多個方面。作為高等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核心理論資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資本論》、毛澤東同志的“兩論”(《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的理論價值尤為關鍵。
集成上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理論資源,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需要在回歸《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歷史源流的基礎上,深挖教學內容的真憑實據。為提升理論資源的思想性和理論性,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系轉化,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正本[5]。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在充分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西方哲學史》《中國現代哲學史》等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理論資源融入適度性的基礎上,選擇少而精的篇目內容實施輔助性教學配合,在實現教學目標過程中,杜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理論資源的片面化、僵硬化解讀,在進度有度、取舍有則的過程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理論資源運用的辯證平衡、系統化構建。在選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相關篇目上,需要遵循簡潔、精湛的原則,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基礎上延伸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相關解讀與認知,教師也可以選擇與馬克思主義原理關聯性較為強烈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進行教學重難點講解,通過把握好正確尺度,契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目標。
另一方面,為力求在宏觀與微觀層面的引述、引證,能夠為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提供佐證,完整闡釋隱含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核心理論思維、世界觀與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在宏觀層面上,立足整體化視角,架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話語體系,在詮釋哲學理論解釋力的過程中,賦予思想意識更加系統、真實和立體的現實形態[6]。立足當代中國特色教育語境,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系統性闡釋中國道路的現實路向,為夯實當代中國主流思想意識形態話語權,提供政治基調,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資源成為服務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教育內容。在微觀層面上,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持續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話語權威價值、功能,嘗試性運用核心價值觀、社會議題敘事范式創新手法,社會公認規律、方式、結構及模式,鞏固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理論資源在教育過程中的話語權、權威性。面對學生,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話語范式創新,側重于立足價值觀內容革新敘事范式,重塑造議題的教學本質、概念體系、敘事形式及闡釋原則等。
(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價值旨趣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價值旨趣,一方面,體現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學生創新性邏輯的形塑上,以此幫助學生形成獨立進行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另一方面,體現在學生對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關注上,通過對學生“三觀”的合理引導,為學生提供理論資源與社會實踐相融合的學術研究機遇,促使學生更加關注社會問題,在服務社會過程中能夠巧妙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價值旨趣滲透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西方哲學史》及《中國現代哲學史》等原著思想高度的觸及,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堅持泛讀與精讀相統一、研讀與思考相統一、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三重原則[7],在有限的時間內,引導學生廣泛涉獵經典原著,完成著作目錄、文本、框架和內容的瀏覽、翻閱,從而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概括性的認知。
三、結語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立黨、立國的重要指導思想,是中國教育的思想旗幟、理論基石,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教育改革需要長此以往堅持的理論指南。在研究過程中不難發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現實語境、理論資源及價值旨趣,呈現出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影響。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高等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需要通過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更加快速地適應當代中國的時代思想意識教育需求。同時,充分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對推動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的關鍵價值,不斷釋放其理論價值和實踐效用,有方向、有針對性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高等院校的建設與完善。
參考文獻:
[1]胡江南.新時代青年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和塑造對策——以陜西8所高校調查分析為例[J].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5(2):84-96.
[2]趙志朋.共同富裕的時代語境、話語體系及理論進階[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4,53(1):23-30.
[3]胡偉,慕延濱.《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的共同體論題:馬克思資本范疇詮釋的邏輯支點[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1(1):15-22.
[4]楊洪源.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彼此契合的重要表現——從人的本質與發展看“第二個結合”的前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1-8.
[5]田海艦,連童.馬克思人民主體思想的基本內涵、歷史邏輯與價值指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1(1):23-29.
[6]葉方興.論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方法論視域[J].青年學報,2022(6):55-61.
[7]馮志宏,劉竣博.“三全育人”理念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程教學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2,42(11):53-56.
作者簡介:劉冰玉(1991.10-),女,漢族,河南許昌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