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對安全問題的重視,安全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亟需創新的教學模式以適應快速變化的行業需求。本文探討了基于校企融合的安全學原理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分析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并通過案例研究展示了該模式的實施效果。研究結果表明,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校企融合;安全學原理;教學模式;實踐" "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12.029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不斷進步,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各行各業關注的焦點。安全學作為一門涉及廣泛的學科,涵蓋了從網絡安全到環境安全等多個領域,培養高素質的安全人才已成為教育界和企業界的共同目標[1]。然而,傳統的安全學教學模式往往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缺乏與實際工作的緊密結合,導致學生在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方面存在不足[2]。因此,探索基于校企融合的安全學原理教學模式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實踐資源和行業經驗,設計與行業需求相匹配的課程,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識。本文將探討這一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分析其對安全學教育的推動作用,為未來的教育改革提供參考[3]。
一、理論背景
(一)安全學原理的基本理論
安全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理論體系涵蓋了多個方面,主要包括安全科學的基礎理論、安全觀、安全認識論和安全方法論等,以下是對這些基本理論的探討:
1.安全科學的基礎理論
安全科學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①安全的定義與特征,安全通常被定義為避免或減少損失、危害和風險的狀態。其特征包括預防性、動態性和系統性;②風險理論,風險的評估與管理是安全科學的核心,涉及風險的識別、分析、評價和控制等過程;③系統理論,安全問題常常是復雜系統中的一部分,強調從整體上理解和分析安全隱患及其影響因素。
2.安全觀
安全觀是對安全本質和價值的認識,主要包括:①預防為主的安全觀,強調在安全管理中應以預防為主,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②全員參與的安全觀,認為安全管理不僅是管理者的責任,所有員工都應參與安全活動,形成全員安全文化;③動態安全觀,關注安全狀況的變化,強調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進行安全管理和應對。
3.安全認識論
安全認識論探討人們對安全的理解和認知過程,包括:①知識的獲取與應用,研究如何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取安全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工作中;②心理因素,探討個體在面對安全問題時的心理反應和決策過程,影響安全行為的因素如風險感知、態度和行為習慣等;③信息傳播,分析在安全管理中信息的流動和傳播對安全決策的影響。
4.安全方法論
安全方法論是研究安全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主要包括:①定量與定性分析,結合定量(如統計分析)和定性(如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對安全問題進行全面評估;②事故調查與分析方法,采用系統化的事故調查方法,如根本原因分析和故障樹分析,識別事故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③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和實施安全管理體系(如ISO45001),通過規范化的管理流程提升組織的安全水平。
綜上所述,安全學原理的基本理論為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法指導,有助于提高安全意識和實踐能力,促進安全文化的建設。
(二)校企融合的理論基礎
1. 校企融合的定義
校企融合是指高等教育機構與企業之間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教育與產業的深度結合。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
2. 校企融合的重要性
在安全學領域,校企融合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實踐性強,安全學的許多理論知識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②實時性,企業能夠及時反饋行業需求,教育機構可以根據這些反饋調整課程內容,確保教學與行業發展同步;③資源共享,校企合作可以實現教育資源與企業資源的有效整合,提升質量。可以在安全學原理的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4,5]。
二、安全學原理的教學模式探索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傳統的安全學教學模式主要依賴于課堂講授和理論知識的傳授,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局限性:①理論與實踐脫節,傳統模式往往強調書本知識,缺乏實踐環節,導致學生在面對實際安全問題時,無法有效運用所學理論,實踐能力不足;②課程內容更新滯后,安全領域技術和政策變化迅速,傳統教學模式難以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行業需求脫節,影響其就業競爭力;③缺乏互動與參與,傳統教學多為單向傳授,學生參與度低,缺乏與教師和同學的互動,導致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效果不佳;④師資力量不足,許多安全學課程由學術背景較強的教師授課,但缺乏來自實際工作經驗的企業專家,導致課程內容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⑤評價體系單一,傳統模式通常采用考試等單一評價方式,無法全面評估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綜上所述,傳統的安全學教學模式在培養高素質安全人才方面存在明顯不足,急需通過創新的(產教融合)教學模式進行改進[6,7]。
(二)基于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構建
為了克服傳統模式的局限性,基于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課程設計,根據企業需求,設計與行業緊密相關的課程內容。例如,增加網絡安全、環境安全等新興領域的課程;②實踐環節,在教學中融入企業實習、案例分析等實踐環節,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應用安全學原理;③師資隊伍,引入企業專家作為兼職教師,豐富教學團隊的專業背景,提高教學質量[8-10]。
(三)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實施基于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①首先進行需求調研,定期開展企業需求調研,了解行業動態和人才需求,為課程設計提供依據;②其次進行課程開發,根據調研結果,開發符合行業需求的課程,并進行試點教學;③最后進行評估反饋,通過學生的反饋、企業的評價等多方面進行教學效果評估,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11,12]。
三、實踐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
某高校與一家知名安全技術公司合作,探索基于校企融合的安全學原理教學模式,該項目旨在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二)實施過程
1.需求調研: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企業對安全人才的具體需求。
2.課程設計:根據調研結果,開發了“網絡安全基礎”“安全管理實務”等課程。
3.實踐環節:組織學生前往企業進行實習,參與實際項目,積累經驗。
(三)效果評估
通過對參與項目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以下幾個評價指標包括:①滿意度高,學生對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的滿意度普遍較高;②能力提升,大多數學生表示,通過實踐,他們的安全意識和操作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③就業率提高,參與該項目的畢業生就業率明顯高于未參與的同學。
四、校企融合教學模式的挑戰與對策
(一)面臨的挑戰
盡管基于校企融合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包括:①企業參與度不足,部分企業對參與教育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教學效果;②課程更新滯后,行業發展迅速,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可能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需求脫節;③資源配置不均,校企合作中,資源配置往往不均衡,可能影響教學質量[13,14]。
(二)應對策略
針對上述挑戰,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保障校企融合教學模式的實施:①增強企業參與意識,通過宣傳和合作協議,增強企業參與教育的意識,鼓勵更多企業加入合作;②建立動態更新機制,定期對課程內容進行評估和更新,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相符;③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合理調配資源,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14,15]。
五、結論
基于校企融合的安全原理教學模式,為安全學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探索方向。通過校企合作,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滿足行業對安全人才的需求。盡管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一些挑戰,但通過合理的對策,可以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育質量。未來,隨著校企融合的深入推進,安全學教育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王秉.國家安全學核心概念體系[J].情報雜志,2023,42(08):42-48.
[2]王淑娟,劉文舉,任清長,等.翻轉課堂在《飼料衛生與安全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12):140-141.
[3]趙倩.加強校企合作促進高校雙創人才培養[J].中國就業,2024,(09):92-93.
[4]周泳.基于“三鏈融合”的校企雙向交流機制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4,(14):138-141.
[5]楊鑫,胡祥龍,戴煜,等.基于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及產教融合實踐育人機制探索[J].高教學刊,2024,10(27):57-60+65.
[6]肖俊楠.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傳統教學模式的特征及改進策略[J].教書育人,2014,(01):110-112.
[7]徐忞.多媒體教學的局限性及解決策略[J].成功(教育),2010,(07):165-166.
[8]吳松華.基于校企融合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9,32(14):161-162.
[9]陳利利,張亞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模式——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J].人民長江,2024,55(08):246.
[10]劉鋒,王璞,魏穩.以科學問題為導向的教研融合教學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4,(24):105-109.
[11]李炤坤.基于現代學徒制的“1+1+1”課崗融合模式構建與實踐研究[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22:77.
[12]齊振超,田威,王珉.面向國家重大工程人才需求的五維融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刊,2024,10(20):5-8.
[13]張思佳,于紅,李奇蔚,等.融合OBE理念和思政教育的大數據專業認識實習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4,(06):36-41.
[14]王佳欣,朱寶忠,彭劍,等.高校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10):184-186.
[15]王煥.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內在矛盾和解決辦法[J].機械職業教育,2023,(10):8-11.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名稱:產毒有害藍藻對磷和內分泌干擾物暴露的調控效應與響應機制(項目編號:5501370024)。
作者簡介:楊蒙(1991.11-),女,漢族,湖北黃岡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新污染物的環境毒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