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農業類職業院校,肩負著培養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高質量人才使命。針對涉農院校人才培養的困境,本文將“五育并舉”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分析了涉農院校人才培養的現實意義和困境,并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創新性地提出了“五強化+五實現”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增智賦能、強健體魄、涵養氣韻筑牢了堅實基礎,不僅在在人才培養上走出一條特色之路,同時為涉農院校新型人才探索新途徑提供了較強的理論指導和示范引領作用。
[關鍵詞]“五育并舉”;鄉村振興;涉農院校;人才培養" " "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12.028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要求廣大涉農高校繼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2]這一番話代表著國家在新時代對涉農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命題;也明確了農林高校作為培養造就“農林科技人才”的主陣地,要主動承擔起為廣大農村培養和輸送鄉村振興人才的使命責任,培育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志于服務“三農”的青年人才。[3]
人才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五大目標內容之一,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與保障,加強農林大學生的生態理念和服務于鄉村振興的責任教育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途徑。因此培養更多的農業高質量人才,打造高水平的農業技術人才團隊,是新時期中國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速鄉村振興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融合的關鍵途徑,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事業發展的最好體現。
一、“五育并舉”內涵與目標
“五育并舉”教育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強調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4][5]德育培根鑄魂、智育增智賦能、體育增強體魄、美育陶冶情操、勞育崇尚勞動。涉農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培養知農愛農、能吃苦耐勞、能扎根鄉村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將“五育”教育貫穿于農業類院校的人才培養中,能推動高校青年學子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二、“五育并舉”對涉農院校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完成“為誰培養人”的社會功能
我國是農業類大國,更要朝著農業強國的目標奮進。高校特別是涉農類院校更應該以“三農”為己任,以培養新時代“新農人”為目標,堅定不移地回答“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高校在培養鄉村振興類人才過程中,還需要展現出社會主義涉農院校的辦學性質和辦學特色,建強人才培養陣地,提供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
(二)有助于實現“培養什么人”的教育目標
高校青年是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科技人才、鄉土人才的主力軍,高校承擔著培養人才的艱巨任務。涉農高職院校將“五育并舉”中的德、智、體、美、勞五大育人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學全過程,能加強學生的理論知識修養,促進動手能力的提升、人際關系的培養和視野層次的開拓。引導學生在紅色文化教育中堅定理想信念,在社會服務中提高“三農”意識,在科技創新中提升專業技能,既能符合國家“三農”關于人才需求的政策,又能達到涉農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有專業、有技術人才的培養目標。
(三)有助于明確“怎樣培養人”的教育手段
“怎樣培養人”即教育的方法,更是“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實施手段。高校在實施“五育”的具體實踐中,常常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貫穿于學生的宿舍管理、學風建設、教育教學、文化活動、生產實踐中;在宿舍管理中融入德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素養;在文化活動中融入體育、美育等,提升學生團結協作、人際交往、溝通表達等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等。
三、涉農院校培養高質量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一)專業認知存在偏差。通過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70%的學生認為學農就是回到鄉村種地,55%的學生表示對農業類專業就業比較迷茫,表示不會從事農業相關工作。這些都表明學生對農業專業還存在認知偏差。
(二)教學體系有待完善。思政課和專業課協同育人的教育合力仍未形成。在教育教學中,存在著專業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脫節的現象,教師重視理論知識的輸出、學生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學生“三農”意識的培養。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也并未將“知農愛農型人才”培養納入教學體系。
(三)產教融合不夠深入。涉農高職院校學生基本按照2.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課也僅僅是專業技能學習,沒有參與到農業農村的建設中,這與到涉農企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有偏差,因此導致了“企業招不到人、學生就不了業”的困局。
四、“五育并舉”視域下涉農院校高質量人才培養實施路徑
“五育并舉”作為一種素質教育的價值導向仍停留在宏觀引領層面,高校依然沿襲智育為主、德育為輔的課程體系設計,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課程所占的比重較小。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農業類職業院校,始終把如何培養更多高素質農業類技術技能人才放在首位,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教學資源,打造了“五強化+五實現”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課程思政、實踐強化、資源利用,打造理論實踐并重、課內課外協同、學校社會聯通、線上線下融合的高質量育人生態環境,為學生增智賦能、強健體魄、涵養氣韻筑牢堅實基礎,在人才培養上走出一條特色之路。
(一)強化思想鑄魂,突出德育實效,實現“知農愛農”教育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托起成才強國新夢想。定期帶領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農愛農教育和主題黨日活動,打造良好的知農愛農教育氛圍。多元化打造“田間課堂”,利用校內實訓實踐基地,開展茶園里的思政課、微黨課活動,讓思政教育走進田間地頭,廣大師生通過“田間課堂”感悟先輩力量,傳承勞動精神。組織師生走進戴莊村開展“聆聽楷模事跡,傳承榜樣力量”主題活動,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為青年師生帶來別樣的“思政課”,進一步堅定青年學子“學農”信念、提升“愛農”情懷、增強“為農”意識、激發“興農”責任,為鄉村振興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儲備更多高質量技能型、優秀型的人才。組織學生參加校園“一院一品”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建設和保護綠水青山、美化環境的重要意義,從而更深刻地領會身上肩負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帶領學生與“全國勞動模范”“江蘇工匠”沈春雷面對面交流,用他的勵志故事和專業技能,影響和教育年輕學子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人生方向。為上好新生大學生涯第一課,邀請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講授以“在鄉村振興中彰顯青春力量”為主題的思政課,旨在引導新生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擔當精神。為引導畢業生黨員找準人生方向,特開展“賡續百年初心勇擔時代重任”主題黨課暨2023屆畢業生黨員“五個一”行動,讓畢業生能堅守學農愛農初心,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二)強化課堂陣地,提升智育水平,實現“科技創新”教育
一方面,加強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建設。風景園林學院的課程多為林業類、農業類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把愛國愛農情懷融入其中,比如課程中充分宣講“三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等國家方針、政策,在課程中無形滲透思想教育,讓學生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根基。另一方面,學院現已組建了彩葉苗木種質資源創新團隊、草坪科技創新團隊、綠色防控科技團隊、木質材料創新與應用團隊、園林景觀與工程創新團隊5個科技創新團隊。
學院積極探索“鄉村振興”類人才的培養,搭建各類平臺,通過“青年博士微講堂”“科研實踐技能強化”等舉措,引導學生夯實專業基礎。歷年來,學院教師帶領學生開展“全國草原有害生物普查”“江蘇森林資源調查”工作,利用專業知識指導處置農林病蟲害,參與農業產業規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將課題項目立于青山綠水間,將課堂引入田間地頭,指導學生將畢業論文書寫在“大地”上。
(三)強化體育鍛煉,錘煉體育品德,實現“意志品質”教育
學生要扎根農村,為“三農”做貢獻,必須要有強健的體魄。一方面,學院重視體育教育,體育課程豐富多彩,大一學生以傳統體育課堂為主,大二學生可以結合興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課程。另一方面,為提高學生體制健康水平,繁榮體育文化,切實發揮體育育人功能,學校還開展體育文化節系列活動,這些都為學生今后能扎根農村提供了身體保障。
(四)強化文化浸潤,增強美育熏陶,實現“美麗鄉村”教育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育人創新,融通第二課堂,守好文化育人陣地。聯合句容市各社區打造“專家團隊+專業平臺+專項實踐”品牌,共同探討、共同探索專業建設與社區治理融合發展路徑。木材加工專業走進建新社區,把“工匠操作臺”搬進了養老院,用實際行動傳承雷鋒精神,用傳統美德彰顯社會責任;林業技術專業與句容天王鎮唐陵村結對共建,把林業生產技術、信息和服務送到春耕第一線;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聯合句容丁家邊、后莘村等多個村鎮手繪鄉村文化;園林技術專業“綠動青春”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句容市30個居民區倡導垃圾分類,一起為改善生活環境做努力。
(五)強化社會服務,加強勞動教育,實現“鄉村振興”教育
學院建設多個勞動教育育人平臺,鼓勵學生在鄉村、農戶、農業企業的“田間課堂”里學知識長本領。教師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突出專業的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以“崗-課-賽-證”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培養,實訓項目結合美麗鄉村服務計劃、林木科技創新、園林技能大賽、掛縣強農富民工程項目等開展實訓鍛煉。以林草科技“三下鄉”“四進社區”等活動為載體,構建勞動教育體系,培育“三農”情懷。依托大學生“三下鄉”“返家鄉”等社會實踐活動,讓更多的高校青年在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各項工作中展現能力和信心。
參考文獻:
[1]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002).
[2]習近平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EB/OL].2019-09-06.
[3]韓立宇.“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研究[J].黑龍江糧食,2022-12-25.
[4]王茂勝,張凡.“五育并舉”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評價要求[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54-59.
[5]杜靜媛,馬云鵬,田雪.“五育”并舉進教材:價值意蘊、基本遵循及現實進路[J].現代教育管理,2021(10):84-90.
基金項目:
江蘇省教育廳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項目名稱:“文化自信”視角下高職院校涉農學生使命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SJSZ1320)
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課題,項目名稱:“五育并舉”視域下涉農院校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NLDJ-ZD01)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項目名稱:深耕“田間課堂”,開創實踐育人新模式(項目編號:2023-44 )
作者簡介:
朱錦(1984.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健昱(1991.11-),男,漢族,安徽滁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徐躍(2004.2-),男,漢族,江蘇淮安人,大專在讀,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