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經濟在鄉村振興的助力下擁有很多機遇,包括政策紅利、市場拓展和資源利用,但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環境限制、勞動力流失和市場風險等挑戰。本策略建議從科學規劃鄉村布局、政策支持產業融合、挖掘鄉村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和引入市場機制五個方面入手,旨在通過精準定位、優化布局、政策引導、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等手段,促進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經濟;發展;策略" " "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12.013
黨的十九大明確強調,農業、農村和農民(簡稱“三農”)問題對于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核心影響,要求將“三農”工作置于黨和國家議程的突出位置,并倡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一項長遠且復雜的工程,其成功實施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協同努力。唯有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廣大農民群眾的緊密合作,才能有效推動鄉村的全面發展,實現農民生活富裕、鄉村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穩定的目標,進而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鄉村振興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政策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將“三農”議題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層面,伴隨中央一號文件等密集政策文件的相繼發布,政府明確將農村與農業的發展置于國家發展的優先序列,為農村經濟注入了強大的發展活力與持續動力。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鄉村振興法治同行”活動方案》的頒布與實施,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確保了政策實施的規范性和有效性。然而,在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也需警惕國內外經濟形勢波動及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風險,提升農村經濟的風險防控與應對能力。
2.市場機遇
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為農村經濟開辟了廣闊的市場拓展空間。一方面,農產品市場方面,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和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增加,綠色、健康、有機的農產品成為市場新寵。這為農產品企業提供了品牌塑造、質量提升及市場拓展的良機。政府通過扶持農村電商、合作社等新型銷售模式,進一步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促進了農產品的市場流通。
另一方面,鄉村旅游市場的興起也為農村經濟帶來了新的增長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居民休閑需求的多樣化,鄉村旅游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鄉土文化和休閑體驗吸引了大量游客。未來,鄉村旅游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需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作用,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1]。
(二)挑戰
鄉村振興面臨資源環境、勞動力流失及市場風險等挑戰。資源過度開發導致土地退化、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威脅農業生態,影響可持續生產。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經濟與生態和諧共生,成為核心議題。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青壯年外流,老齡化加劇等問題,嚴重削弱農業勞動力基礎,限制農村經濟活力。吸引并留住農村人才,特別是青年,對農村經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農產品市場波動大,農民面臨經濟風險。為此,需構建市場預警機制,增強農民市場應對能力,保障其合理收益。解決這些挑戰,需采取綜合措施,創新方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實現農村經濟繁榮與生態保護的雙重目標。
二、鄉村振興助力農村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科學規劃調優鄉村布局
1.實用性村莊規劃
通過結合“三區三線”的劃定,能夠更加精準地定位鄉村的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
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意味著規劃不僅要符合上位規劃的要求,更要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注重可操作性和可實施性。規劃過程中,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廣泛聽取村民意見,確保規劃成果能夠真正反映村民的需求和期望。同時,規劃內容應涵蓋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配套等多個方面,為鄉村的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2.優化用地布局
通過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優先保障農村產業發展用地需求,促進產業集聚和升級。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城鄉之間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政策保障支持產業融合
1.政策傾斜
政府應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意見強調,要借鑒“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意見指出,需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注重品質和綠色發展。加快形成集糧食、經濟、飼料、林業、畜牧業、漁業于一體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將農業打造為現代化的重要產業。支持地方發展特色行業,打造本土品牌。深化鄉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鄉村旅游,培育生態旅游等新業態,規范發展鄉村民宿。同時,優化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農業產業化的新型聯合體。這些政策可以包括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多種形式,旨在降低農村產業發展的成本和風險,提高農民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政府還應加強政策宣傳和解讀工作,確保農民能夠充分了解政策內容并享受到政策紅利[2]。
2.資金支持
資金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保障。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4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基于此,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設立專項基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村產業領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在資金使用上,要注重精準投放和效益評估,確保資金能夠真正用于支持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三)挖掘和利用鄉村資源
1.提煉鄉村品牌IP
主導產業文化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它反映了鄉村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向。在地文化則是鄉村獨特性的體現,包括風俗習慣、民間藝術、歷史故事等。通過深入挖掘這些文化元素,可以提煉出具有代表性和辨識度的品牌IP。例如,以傳統手工藝為特色的鄉村可以打造“匠心傳承”品牌;以自然風光為優勢的鄉村可以推出“生態宜居”品牌。
2.融合品牌元素于基礎設施與體驗產品
品牌元素的融合是塑造鄉村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以將品牌元素融入道路標識、公共設施、景觀小品等設計中,形成統一的視覺形象。例如,在鄉村道路兩側設置具有地方特色的路燈和雕塑,既美化了環境又宣傳了品牌。在體驗產品方面,可以開發一系列與品牌IP相關的旅游紀念品、農產品包裝、文化衍生品等,讓游客在享受鄉村美景的同時也能帶走一份獨特的記憶。
3.營造鄉村主題氛圍感
強烈的鄉村主題氛圍感是吸引游客和提升消費體驗的關鍵。通過精心規劃和設計,可以營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主題氛圍。例如,在鄉村旅游區域內打造主題民宿、農家樂、手工藝品店等,讓游客在住宿、餐飲、購物等各個環節都能感受到鄉村的獨特魅力。同時,還可以舉辦各類文化節慶活動、民俗表演等,增強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3]。
以某水鄉為例,該鄉村依托其豐富的水資源和獨特的水鄉文化,成功提煉出“夢里水鄉”品牌IP。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該鄉村將水鄉元素融入道路設計、橋梁建設、河岸綠化等方面,營造出濃郁的水鄉氛圍。同時,開發了以水鄉文化為主題的民宿、餐飲和旅游產品,如手搖船游覽、古鎮探秘、水鄉美食體驗等。這些舉措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還帶動了當地農產品的銷售和手工藝品的發展,實現了鄉村經濟的多元化增長。
(四)發展特色產業
1.精準定位特色產業
每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在發展特色產業時,首先要進行精準定位,明確自身的發展優勢和方向。例如,有的鄉村適合發展特色種植業或養殖業;有的鄉村則適合發展鄉村旅游或文化創意產業。通過精準定位可以確保特色產業與鄉村資源稟賦相契合,提高產業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完善產業鏈條
完善產業鏈條是發展特色產業的關鍵環節。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等措施,可以推動特色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集群化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協作與配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產業生態體系。例如,在特色種植業方面可以建立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在鄉村旅游方面可以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旅游綜合體。
3.打造現代產業聚集發展格局
通過申報相關項目并爭取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可以推動特色產業在鄉村區域內形成聚集發展格局。這種聚集發展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增強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聚集發展還可以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實現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以某山區村落為例,該村落依托其豐富的山林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環境成功申報了“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該村落重點發展了特色林果種植業和鄉村旅游產業。通過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提高了林果的產量和品質;同時加強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工作,將特色林果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此外還依托山林資源開發了徒步旅行、生態觀光等旅游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增長還帶動了周邊地區的就業和發展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五)引入市場機制
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引入市場機制成為推動農產品銷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對于已具備一定市場渠道和電商資源的村落而言,這一策略的實施尤為關鍵。通過搭建電商平臺、對接專業市場、培育本土電商人才等措施,村落不僅可以更有效地將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夠吸引并留住農村人才,特別是青年一代。電商平臺打破了地域限制,讓優質農產品能夠跨越千山萬水,直達消費者手中。同時,與大型超市、批發市場等專業市場的合作,也為農產品提供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和價格保障[4]。
以某農產品特色村為例,該村利用自身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已建立的電商渠道,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線上銷售平臺。村民們通過參加電商培訓,掌握了網絡營銷技巧,將自家的農產品精心包裝后上架銷售。短短幾年間,該村的農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海外,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三、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場、社會和農民四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實施上述策略,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同時傳承和發揚鄉村文化,實現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全面振興。鄉村振興不僅是農村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國家實現全面小康、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機遇,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不斷創新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唐曉麗.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探析[J].鄉鎮企業導報,2024(13):12-14.
[2]王曉娜.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J].河北農機,2024(12):160-162.
[3]李景茹.鄉村振興戰略導向下農村經濟發展對策探究[J].山西農經,2024(11):75-77.
[4]李英.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模式探索[J].農村實用技術,2024(06):22-23.
基金項目:2022年省級課題,項目名稱:革命老區鄉村振興人才匯聚困境及紓困策略研究(項目編號:SLQ2022SB-39)
作者簡介:
王思鰻(2000.7-),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冷軍(1981.3-),男,漢族,重慶墊江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鄉村振興;
康薇(1980.10-),女,漢族,四川廣安人,本科,研究方向: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