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在體育教學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促進體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教育工程,它既服務于當代,又有利于長遠的發展。整合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旨在使大學生在增強體質、提升運動技術的同時,深入體驗體育競技中的奮斗精神,挖掘個人潛力,挑戰體能與智慧的邊界。基于此,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探析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發展路徑。研究表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體育課程相結合,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集體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融合路徑 立德樹人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Shouzhong" LI Xue" ZHANG Bin" MU Dan" GAO Heyao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150001, China)
Abstract:\"Teac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educational project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serving both the present and the long-term interests.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 into college and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ims to enable college students to not only enhance their physical fitness and improve their sports skills, but also deeply experience the fighting spirit of sports competitions, tap their own potential, and challenge the boundaries of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abiliti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patriotic emotions, collectivist spirit, improving their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teamwork ability, enhancing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improving their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sion path;Lide cultivates people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高校是學生踏入社會前的重要站點,在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始終貫徹立德樹人的宗旨,在體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都要融入思政元素,通過發掘和滲透的方式,讓體育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傳授與思政教育元素深度結合起來。
1 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1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集體主義精神
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可以通過課程內容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公益事業的參與,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在體育競賽中安排公益活動,使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弱勢群體的處境,培養他們的同情心和助人精神,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思政教育的引導,學生可以認識到體育不僅僅是個人的競技和娛樂,還承載著社會責任,體育活動的公平性、規范性以及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等方面,都能夠引發學生對于公共利益和社會公正的思考[3]。高校體育課程不僅是學生學習運動技能、增強體質的主要途徑,更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強化心靈思想、塑造優秀品德的重要課程[4]。
1.2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團隊協作能力
團隊合作能力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和社會適應至關重要。通過參與體育活動的策劃和執行,學生能夠培養和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增強在團隊中的角色認知和責任感[3]。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團隊的重要性和價值,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意識[5]。在體育課程中,學生能夠學習遵守規則、尊重對手、保持誠信等道德行為,樹立正確的競爭和道德觀念,這對學生的品格培養和全面成長具有深遠影響。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競技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增強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1.3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旨在通過體育活動增強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其對疾病的免疫力,減少患病幾率,從而提高其學習效率和生活品質。在體育課程中,學生通過參與各種運動項目,可以鍛煉身體各個方面的素質,并且提升身體的靈敏性、協調性和柔韌性。此外,運動還能幫助學生緩解緊張情緒,減輕學業壓力,改善睡眠狀況。在思政教育下,學生能認識到積極的心態和樂觀的生活態度對健康的影響,從而培養出樂觀進取的心態,增強面對壓力和挑戰的能力[3]。同時,通過體育鍛煉和健康指導,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理念和日常生活習慣,培養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模式,并預防不良習慣的養成。
1.4 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通過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整合思政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革新,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體育課程的學習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身體,還增強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決策能力,激發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體育課程在強化學生體質的同時,還能夠通過緊張刺激的運動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力,磨練堅強的意志,有助于學生性格的完善和綜合素質的提升[4]。將思政教育融入體育課程中,不僅符合體育教學的目標,也是適應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需求的體現。
2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優化空間
2.1高校體育類課程重實踐輕素養
當前,高校的體育教育,無論是專業體育課程還是公共體育課程,都顯示出一種教育上的單一化趨勢。這種趨勢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過于集中于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缺乏系統的素養教育導致人才培養的質量參差不齊,許多學生難以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6]。體育課程往往只關注運動項目的規則、技巧和訓練方法,而思政教育則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3]。由于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未能有效融合,教學內容顯得單一,不能充分展現兩者的教育價值,導致學生在思想政治素養方面的提升不明顯,難以形成全面的綜合素質[7]。
2.2高校體育教育中思政元素缺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8]。在傳統的高等教育中,體育教育和思政教育往往是分開進行的,各自依據自己的理論框架和課程設計來制定教學計劃和活動,兩者之間的交集不多。盡管通過體育鍛煉和理論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但體育課程在全面培養學生方面存在天然的局限性,它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課程內容的興趣[6]。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學生的思想品質和社會責任感,而體育課程則專注于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2.3高校體育課程的思政教育體系構建不完善
目前,高校體育教育和評估主要側重于運動表現、體育技能和出勤情況,盡管有些學校開始將體育理論和身體素養提高納入考核范圍,但關于體育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評價和考核卻未得到充分體現[9]。這種缺乏全面性評估的現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難以獲得足夠認可和關注,進而影響了評估體系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真實反映,從而制約了評估體系的完善[3]。有必要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框架,這應當包括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全面評估,以更準確地衡量學生的全面發展[2]。
3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發展路徑
3.1 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思政育人意識
教育者肩負著傳授知識和培養人才的雙重職責。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能力對于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具有決定性作用[10]。體育教師需要具備堅實的思想政治基礎和教育能力,才能將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體育課程[11]。首先,一方面,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持續深化自身的思想政治修養,提高理論水平,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確保思政要素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加強對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建立思政教師與體育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機制,促進教師能力的全面提升,協同培養具備體育與思政素養的復合型人才[12]。
3.2挖掘和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思政元素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興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國家強,國運興則體育興,為新時代體育思政指明了新的方向[4]。中國體育精神富含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從最初只有一名選手參加比賽,到后來多次成功舉辦奧運會;從首次獲得奧運金牌,到在北京奧運會上金牌總數位列第一;從被輕視地稱為“東亞病夫”,到成為世界體育強國,這一路走來,我們經歷了無數艱難曲折和不懈奮斗。這正是無數運動員用辛勤汗水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換來的,展示了中華體育精神為國家爭取榮譽、美好和勝利的風貌。每一位杰出的體育人物所展現的模范精神,以及每一個獎杯背后所蘊含的積極故事,共同構成了體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它們無疑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團結精神、培養深厚的愛國情感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3.3構建科學的高校體育課程評價機制
在建立高校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時,關鍵是要將學生的參與熱情考慮在內。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學習態度、討論參與度等方面,可以有效地評估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實際參與情況。通過引入學生自評、互評等形式,讓學生對自己的參與度進行反思和評估,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評價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項目等形式,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提升團隊協作能力。通過觀察學生在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對自己的要求等,可以評價學生的意志品質。評價學生時還必須重視他們的個體差異和成長過程,每位學生都擁有各自的特點和才能,在體育領域,學生們的長處和短處也各不相同。評價應側重于學生的進步,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4結語
教育,特別是體育教育,在中華民族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還涉及到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將思政教育融入高校體育課程中,不僅能夠擴展思政教育的途徑,還能推動體育教育的革新,豐富體育學科的結構,這種融合具有雙重的重要性和意義。為了實現“育人和育才”的和諧統一,我們必須深入挖掘體育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要素,并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的傳授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建立和完善專業課程中的思政體系,加強思政課程的建設,深化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升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以及優化課程設計和評價機制,我們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思政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將體育和思政知識相結合,不僅能夠保持教學內容的完整性,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完善個人品格,從而實現教育的協同效應。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龐雪林,范德雄.立德樹人背景下課程思政融入高校體育課程的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7):146-149+154.
[3] 姚輝.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研究[J].華章,2023,(12):127-129.
[4] 李曉峰,劉飛虎,宋怡.“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探究[J].滁州學院學報,2023,25(02):121-124.
[5] 袁博.高校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探究及對策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2(7):63-65.
[6] 劉洋.高校課程思政與體育教育的融合途徑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23,42(03):107-111.
[7] 黃環.“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當代體育科 技,2022,12(16):138-141.
[8] 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9] 康鵬飛.高校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概述[J].當代體育科技,2022,12(36):145-148.
[10] 趙富學,黃桂昇,李程示英等.“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釋析及踐行訴求[J].體育學研究,2020,34(05):48-54.
[11] 段敏楠,臧宏玲.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建設融合理論探索與創新實踐[J].品位·經典,2023,(09):163-165.
[12] 王輝.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路徑探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05):123-12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課題”(23GJYBB045);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重點課題(GJB1423063);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教學改革項目(JG2021B1602)。
作者簡介:張守忠(1978—),男,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
通信作者:李雪(1997—),女,碩士在讀,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12138309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