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民營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廣州市番禺區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建設“智造創新城”再造新優勢,以集聚人才、技術創新和優化政務服務凝聚共識、搶抓機遇,助推民營企業“二次創業”。
[關鍵詞] 二次創業;民營企業;廣州番禺
[作者單位]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番禺分校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背景下,民營企業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適應這一環境,民營企業迫切需要通過自身轉型升級來提高競爭力,聚勢蓄能開啟“二次創業”。廣州番禺民營企業在這方面尤為突出,不僅在數量上占據主導地位,更在質量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背景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營企業則是縣域經濟的重要力量。因此,推動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對于激發縣域經濟活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消費結構的升級,縣域市場潛力巨大,為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使企業成本壓力加大。同時還面臨環保約束帶來的壓力。這讓企業意識到,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地創新和升級,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面對挑戰,民營企業開始尋求“二次創業”,通過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廣州番禺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現狀
近年來,廣州番禺的民營企業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在數量上占據了主導地位,更在質量上實現了跨越式飛躍。轄區內以廣汽埃安、海大集團、希音公司3家千億市值的頭部企業為引領,形成了4個超過1000億元耦合的產業矩陣,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政府“二次創業”號召下,廣州番禺的民營企業積極響應,努力向高技術、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它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生產模式,開始尋求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許多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逐步實現從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同時,一些企業開始注重品牌建設和產業鏈的培育,以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在轉型過程中,企業積極推進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等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發展。
同時,為促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廣州番禺著力開創“兩軸三區多園”民營企業現代產業發展新格局,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依托萬博長隆片區、南大干線經濟帶、番禺工業經濟總部園區等重大發展平臺,引進一批金融商務等領域重點企業,全力打造高水平服務業集聚區和珠江沿岸經濟高質量發展新高地。其成功經驗不僅為其他地區的民營企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更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活力。
民營企業“二次創業”面臨的問題
人才稀缺。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二次創業”過程中,民營企業普遍遭遇人才短缺的問題。一方面,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技術迭代更新快,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愈發多元化,要求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人才孵化的速度跟不上企業發展速度,導致企業面臨人才匱乏的困境。尤其是一些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領域,具備專業技能和經驗的人才更是稀缺。
技術創新與研發能力不足。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然而,許多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和研發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一方面,受制于資金、資源和平臺的限制,企業難以開展大規模、高水平的研發活動。另一方面,企業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缺乏持續創新的能力和動力。
政策和營商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政策和營商環境對于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至關重要。目前,一些政策的落地難給民營企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例如,在項目招標、土地審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門檻,使民營企業很難與國有企業競爭。此外,一些行業規章也限制了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
推動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實踐路徑
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在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大潮中,人才是推動這一進程的核心動力。政府在教育和職業培訓方面的投入,對于培養出具備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的人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拓寬港澳青年來穗就業空間。根據“番禺區1+4產業人才政策”“番禺人才生態30條”等人才政策,發放產業人才補貼1.4億元,推動建設一批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依托優勢產業基礎,挖掘崗位資源,積極引進港澳金融、人力資源、會展等優質服務業,為港澳青年來穗就業創造更多空間。二是整合人才資源機制。整合政府、高校、企業、行業等各類資源,打造番禺特色的“人才硅谷”,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強大腦”。主要實現溝通交流、資源對接、引才聚才、連接催化、協調處理、服務支持等六大功能。三是聚焦企教互融機制。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與國內的高等學府、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還可以確保技術研發的前沿性和創新性。通過合作,民營企業可以快速獲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將其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
鼓勵技術創新與研發。在民營企業“二次創業”中,技術創新不僅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番禺圍繞國家重點發展的數字經濟與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芯片技術、智能裝備與核心系統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產業化項目,孵化及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通過提供稅收優惠政策,減輕民營企業在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的經濟負擔。番禺針對民營企業的研發投入,實施稅收減免、加計扣除等措施,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此外,設立專項基金,專門用于支持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項目,可以為企業提供直接的資金支持,降低創新風險。
產學研合作是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效率的有效途徑。番禺積極推動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番禺通過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推動合作項目等方式,加強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保護民營企業創新成果和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番禺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同時,加強知識產權宣傳和培訓,增強民營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和保護能力。通過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可以激發企業的創新熱情,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持續發展。
加強政府服務與黨建引領。在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關鍵時期,政府不僅是一個監管者,更應是全方位的服務者和支持者。番禺通過創新黨建引領機制、提高服務效率、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民營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番禺深化“紅聯共建”工作機制,凝心聚力引領企業發展提質增效。具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創新構建“商會+”工作模式,通過與相關政府部門、會員企業結對共建,為會員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二是建立與民營企業的定期溝通機制,通過座談會、調查問卷等方式,及時了解企業在“二次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精準地為企業提供幫助和支持。三是“五社聯動”創新治理,成立“五社聯動”工作委員會,健全黨建引領下多方參與的協同共治機制,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為企業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