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科學主角”: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表里的生物》
課 文 再 現
可是父親懷里的表有時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針會自己走動,而且它堅硬的表蓋里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嘀嗒,嘀嗒……
為什么表里會發出聲音呢?藏在里面的是蟬,還是蟋蟀?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有一天,爸爸的表停止走動,那熟悉的聲音也隨之消失了。爸爸拿著表去修理,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一起跟了過去,想要一探究竟。
到了維修店,師傅用工具熟練地掀開表的后蓋,露出其內部錯綜復雜的構造。我湊近仔細查看,試圖找出那隱藏的“生物”。師傅輕輕一撥,一個小齒輪便帶動其他齒輪一起轉動起來。我心中暗自揣測:難道是它們發出的聲音?
察覺到我的困惑,爸爸摸了摸我的頭,解釋道:“這些像牙齒一樣相互咬合的小輪子叫作‘齒輪’。一個齒輪轉動,與它卡著的其他齒輪也會跟著轉動。”
“為什么有的齒輪轉得快,有的轉得慢呢?”我不解地問。
爸爸耐心地告訴我:“齒輪上的凸起部分稱為‘輪齒’,每個齒輪的輪齒數量不同。由于齒輪是相互嚙合的,轉動時每個齒輪走過的輪齒數量必然一致。比如,大齒輪有60個輪齒,小齒輪只有20個,那么大齒輪轉1圈,就會帶動小齒輪轉3圈。因此,小齒輪的轉速會比大齒輪快。工程師們通過精確計算,將這些大小不一的齒輪巧妙組合,從而使秒針快速轉動,時針緩緩移動。”
“它們為什么可以轉動呢?”我追問道。
爸爸指著表中一團卷緊的金屬薄片,說:“能量就儲存在這里,我們將它稱為‘發條’。想象一下,如果你將一把鐵尺壓彎,松手后它會怎樣?”
我思考片刻,回答道:“它會馬上彈回去!”
爸爸滿意地點點頭:“沒錯。當鐵尺被壓彎時,能量就被儲存在其中。松手后它會恢復原狀,同時釋放能量。人們使用韌性強的金屬材料制成薄片,把它卷起來放入發條盒。只要轉動小旋鈕,讓發條卷起來,就能儲存能量,然后帶動齒輪轉動。這個過程就是常說的‘上發條’。”
“可是,發條很快會恢復原狀,這時能量就用完了呀。”我依然不解。
師傅笑道:“你的問題很好。如果只有發條的話,它的能量很快就會釋放完畢,但表里還有一個非常巧妙的小裝置。”說著,他用鑷子小心地夾起一個形似叉子的小部件。“這是擒縱叉,它的一端卡在擒縱輪的齒隙中,另一端與擺輪相連。當發條釋放能量驅動齒輪轉動時,能量會傳遞給擺輪。在游絲的幫助下,擺輪像秋千一樣來回擺動,再通過擒縱叉帶動擒縱輪、齒輪轉動。正是這一系列緊密的配合,確保了鐘表持續、準確地運行。”
隨后,師傅將擺輪、擒縱叉、擒縱輪組合在一起。擒縱叉在擺輪的驅動下左右擺動,每一次擺動都會精準地卡住擒縱輪的一個輪齒,然后迅速抬起,讓擒縱輪前進一格,接著再次卡住下一個輪齒,如此循環往復。當擒縱叉與擒縱輪撞擊時,我終于聽到了那熟悉的“嘀嗒”聲!原來,這就是藏在表里的“生物”。
看著師傅將桌面上排列整齊的小零件一一裝回表中,我終于明白,為什么爸爸不許我亂動了。別看這表小小的,里面卻藏著一個科學的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