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03
摘 要:近年來,開陽縣在水稻栽培過程中注重技術創新,構建了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農業技術,有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通過土地流轉和優質品種種植,不斷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對水稻種植技術的先進性。本文就從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應用的意義進行分析,探究如何合理應用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提升當地水稻種植的產量和品質。
關鍵詞:水稻;高產;栽培技術
隨著人口持續增長與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水稻產量與質量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非常直接的影響。傳統低產水稻種植模式已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的糧食需求。因此,提升水稻產量成為現階段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加強技術創新與管理優化可實現有效的改善。通過加大科研投入,選育出更高產、抗逆性更強的水稻新品種,并推廣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等現代農業技術。加強農民技術培訓,提升種植管理水平,確保新技術、新品種得到合理應用。同時,建立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及時、專業的技術支持與市場信息,滿足市場變化,實現水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1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應用的意義
1.1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資源的高效利用不僅體現在水稻栽培環節,而是貫穿于整個農業生態系統。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來實現灌溉水量與作物需求的精準匹配,減少無效蒸發與滲漏。同時,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確保養分供給恰到好處,避免過量施肥導致土壤污染,從而出現鹽漬化或者板結。病蟲害綠色防控則倡導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相結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保護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提升農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在保護耕地質量方面,除了常規的輪作與秸稈還田,還引入綠肥種植、有機肥施用等策略,持續為土壤補充養分與微生物群落,構建健康的土壤生態系統。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有效改善了土壤鹽堿化、酸化等問題,提升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為水稻高產穩產種植奠定堅實基礎,確保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避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1]。
1.2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在提高水稻種植產量方面,優質高產水稻品種通過遺傳改良,不僅增強了光合效率與營養吸收能力,還實現了株型結構的優化,使得水稻植株能夠更高效地利用光能、水分與養分,實現單位面積內稻谷重產量的提升。結合精準農業技術,如衛星遙感監測、無人機植保等,能夠實時調整管理策略,確保水稻生長全程處于最佳狀態,實現糧食總產量的穩步增長,為糧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在增強抗災能力上,選擇耐鹽堿、抗旱、抗病蟲害水稻品種,提升水稻在極端氣候或病蟲害侵襲下生長的穩定性和茁壯程度。同時,配套的栽培技術如節水灌溉、病蟲害預警系統等,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極大程度上降低了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確保了糧食生產的連續性與穩定性,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提供保障。
1.3提升農民經濟收益
合理應用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獲得更高的售價和更廣泛的需求,可以有效提升農民的經濟收益。通過實施特色品種建設策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稻品牌,不僅能增強市場辨識度,還能樹立優質形象,進一步拓寬銷售市場。與此同時,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將水稻加工成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如精米、糙米、米制品等,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提高了產品的市場價值,還為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增收機會。此外,高效的栽培管理技術從根本上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精準施肥、節水灌溉等措施,有效減少了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浪費,不僅可以保護生態環境,還能有效控制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費用支出,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為農民帶來更加可觀的收益。
1.4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現代技術的創新應用在優質高產水稻栽培領域展現出強大的推動力。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不僅融合了生物學、農學、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的前沿成果,還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裝備的廣泛應用,實現了集良種選育、精準管理、智能監測于一體的綜合技術體系。技術的持續創新與應用不僅提高了水稻生產效率和品質,也為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同時,技術推廣工作注重人才培養與交流。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網絡教學等多種形式,培養了一大批既精通農業技術又善于經營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為水稻的現代化種植提供了保障[2]。
2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
2.1選擇品種
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的核心是科學合理地選擇品種與配套技術。從開陽縣獨特的氣候條件、土壤結構及水資源狀況情況來看,品種選擇對提升水稻的產量和品質至關重要。首先,應優先考慮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品種,能夠充分利用開陽縣的光照、溫度和水分資源,實現高效生長。可以選擇經過國家審定或地方推薦的優質、高產、抗病、抗逆性強的水稻品種。例如,選擇一些經過改良的雜交稻或超級稻品種,不僅具有高產潛力,還能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針對開陽縣的實際情況,農業科研部門與種植戶應緊密合作,通過田間試驗與示范,篩選出最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開陽縣農民積極選擇優質高產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如野香優莉絲、川優3727、泰優118等,這些品種具有品質好、口感佳、產量高等特點,受到農戶的青睞[3]。優良的水稻品種不僅應具備高產量和穩定的品質表現,還要能夠抵御當地常見的病蟲害和不利氣候條件,如干旱、洪澇等。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開陽縣在優質高產水稻栽培過程中,積極引入先進的育種技術,加速新品種的培育進程,提高品種的綜合性能。
2.2合理輪作
水稻的連續種植會出現土壤肥力退化、病蟲草害嚴重等情況,對水稻的穩定增產具有阻礙作用。為了有效解決此類問題,應采取系統化的策略,精心規劃并執行科學的輪作模式。結合水稻主產區的獨特土壤條件、氣候特征、農業設施完善度及當地農產品市場導向,有針對性地選擇能夠互補的經濟作物與水稻進行輪作。常見的輪作農作物包括芝麻、大豆、玉米等,這些作物在維持和提升土壤肥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通過合理的輪作安排,可以優化光、熱、水、肥等自然資源的分配,減少病蟲草害的累積效應,從而確保各類作物的高產與穩定。特別是大豆等作物的引入,能夠利用其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為土壤提供了寶貴的氮素資源。而輪作期間種植蔬菜瓜果所施用的肥料,可以作為后續水稻生長過程中的養分。此外,構建綜合產業鏈與種養結合模式,鼓勵將畜禽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或直接采用青貯飼料來實現養分的內部循環,有效保持并提升土壤肥力。輪作不僅可以解決水稻連作帶來的問題,還能促進農業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為水稻的高產種植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有效提升。
2.3精準施肥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優化水肥管理體系是實現水稻精細化管理的重要舉措,應構建智能化水肥調控模型。水稻在生長周期內,對水分及氮、磷、鉀等關鍵營養元素的需求與各個階段的生長情況息息相關。基于此,采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氣象預測、土壤分析、作物生長監測等多源數據,構建精準的水肥管理信息平臺,實現對水稻生長動態的實時追蹤和預測。通過研發環保型控釋肥料的方式,結合水稻品種特性及生長階段需求,制訂施肥計劃。通過實施分期施肥技術,如分蘗期適時追肥,促進根系發育與分蘗增多,在孕穗期有針對性地補充磷鉀肥,增強穗部發育與籽粒充實,確保養分供給精準高效,減少肥料浪費與環境污染。與此同時,借助葉面營養診斷、土壤理化性質檢測等輔助手段,定期評估水稻生長狀態與土壤肥力水平,實施動態調整水肥管理,確保滿足環境變化與作物生長需求的變化。采取精細化、智能化的水肥管理模式,不僅能夠精準滿足水稻生長全周期的養分與水分需求,增強植株的抗逆性,還能促進稻谷內蛋白質與淀粉等關鍵營養物質的積累,提升水稻的產量與品質,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2.4科學灌溉
針對貴州省開陽縣水稻種植的特點,提升水分管理效率與灌溉體系優化是實現水稻高產優質的必要措施。結合水分條件對水稻產量的決定性影響,開陽縣當地應積極引入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構建精準的水分監測與預警網絡,實現實時追蹤水稻生育周期內土壤濕度、降雨量及蒸發量等關鍵參數,科學預測水稻的動態需水規律,為精準灌溉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通過對所獲取數據的分析,開陽縣應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灌溉策略,關注水稻在分蘗期與孕穗分化期的水分需求,確保適時適量供水,滿足作物生長需求,有效節約水資源。為實現符合需求的灌溉目標,開陽縣應加快灌溉設施的現代化改造,推廣管道化、自動化灌溉系統。精準控制供水量與施肥量,實現水肥一體化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結合智能化管理系統,掌握田間信息,根據作物實際需求進行靈活調整,確保灌溉作業的高效與精準。通過加強水分管理、優化灌溉體系、引入先進信息技術等方式,為開陽縣水稻種植奠定基礎,確保當地的水稻種植邁向更加科學化、精細化的階段。采用科學規范的種植管理技術,有效提升水稻產量與稻米品質,為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5合理控制種植密度
在貴州省開陽縣,優化種植密度調控技術,對提升水稻產量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針對當地生態條件與水稻品種特性,需精細規劃單位面積內的株行距,確保有效分蘗數量。對于光敏感、分蘗能力強的水稻新品種,在滿足開陽縣適宜的土壤與氣候條件下,可適當縮小株行距,增加種植密度,從而最大化利用垂直空間的光照資源,促進光合作用效率,提升單位面積產量。同時,針對大穗型但自然分蘗較少的品種,可以采用增株移栽策略,通過精細管理,在田間合理補植,增加有效株數,確保每株水稻都能充分利用生長空間,實現高產種植,提升經濟效果。此外,在精準落實分蘗期水肥管理的同時,根據水稻生長習性,科學調整灌溉與施肥計劃,促進健康分蘗。有效控制分蘗數量使光能高效轉化為生物量,增強光合作用積累,為水稻高產優質奠定堅實基礎。結合貴州省開陽縣的實際情況和條件,通過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調控與分蘗管理,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群體的空間利用效率,促進根系與地上部分協同生長,進而提升水稻的產量與品質[4]。
2.6病蟲害綜合防控
水稻病蟲害的有效防控是確保糧食生產安全與品質提升的重要環節。面對傳統化學農藥防治的弊端,如環境污染、抗藥性增強及病蟲害反彈等情況,開陽縣不斷研究防控技術,并推進實施綠色、可持續的病蟲害防控體系。首先,從源頭抓起,強化抗性育種工作。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水稻中的抗性基因,培育出適應開陽縣特定生態環境、具備強抗病蟲能力的水稻新品種。這不僅能從根本上減少農藥使用量,還能有效抵御病蟲害的侵襲,保障水稻健康生長。其次,大力發展生物防治技術。在開陽縣推廣使用生物農藥,鼓勵農戶利用天敵昆蟲、微生物等自然力量進行病蟲害防控,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示范,提高農戶對生物防治的認識與接受度,加大此類技術應用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最后,構建病蟲害監測預警系統。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等,建立覆蓋開陽縣水稻種植區域的病蟲害監測網絡,實現病蟲害的實時監測與預警。通過數據分析與模型預測,提前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病蟲害的擴散與蔓延。此外,合理規劃輪作體系也是降低病蟲害風險的重要手段。結合開陽縣的農業種植結構,科學配置作物輪作,通過不同作物間的生態互補作用,減少連作障礙,降低害蟲種群數量,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例如,預防惡苗病、細菌性病害、稻瘟病、病毒病、線蟲病、稻飛虱、稻薊馬、立枯病等種傳或苗期病蟲。通過藥劑處理種子,對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初期提供保護。秧苗移栽前施用內吸性藥劑,帶藥移栽,預防螟蟲、稻葉瘟、稻薊馬、稻飛虱和葉蟬及其傳播的病毒病,可以減少移栽過程中病蟲害的傳播。在田埂、路邊、溝邊、機耕道旁種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硫華菊、紫花苜蓿等顯花植物,保護寄生蜂、蜘蛛等天敵,從而實現生態化的防控,降低蟲害數量。在二化螟、稻縱卷葉螟主害代蛾始盛期釋放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在病蟲害發生嚴重時,需要采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并應優先選用生物農藥或低風險化學農藥,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和安全間隔期進行施藥。注意交替輪換用藥,避免同一種藥劑在不同稻區間或同一稻區內循環連續使用,否則會產生抗性性,影響防治效果[5]。
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選用優良品種、科學播種與管理、合理密植、水肥一體化管理、病蟲害綜合防控等多個方面。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水稻的產量與品質,滿足市場需求。但是從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來看,一是土壤肥力下降,長期高強度耕作,導致土壤結構破壞;二是水資源短缺與污染,影響灌溉質量與作物生長;三是病蟲害頻發與抗藥性增強,加大防治難度;四是農業勞動力短缺與老齡化,影響技術推廣與生產效率。面對此類問題,需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土壤改良與培肥,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研發新型生物農藥與防治技術,通過機械化、智能化操作等方式,提升水稻生產效率。
參考文獻:
[1]鄧應妮.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廣東蠶業,2024,58(04):47-49.
[2]李鵬,劉蔚平,郭芳,等.優質水稻綠色高產栽培技術及其應用推廣[J].種子科技,2024,42(06):115-118.
[3]伍再婷.優質、高產水稻栽培技術應用分析[J].農業災害研究,2024,14(03):49-51.
[4]陳正光.水稻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措施[J].農村新技術,2024(02):8-10.
[5]盧慧.水稻綠色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對稻米食味影響淺析[J].河北農業,2024(01):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