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22
摘 要:馬鈴薯營養價值含量極其豐富,富含淀粉蛋白質糖類和多種維生素,營養成分合理,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是一種接近全營養價值的農作物,馬鈴薯不僅可以作為糧食,也可以作為蔬菜,同時馬鈴薯在飼料、工業等領域也有著重要的應用。2016年,農業部印發了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指導的相關意見,要求擴大馬鈴薯的栽培管理面積,推進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延長馬鈴薯產業鏈,在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之下,馬鈴薯加工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市場對優質馬鈴薯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加,為切實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就需要明確相應的栽培技術,規范做到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營造良好的種植環境,為推動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本文主要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探討了高海拔地區馬鈴薯栽培養點和病蟲害防治措施,希望對廣大同行有所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高海拔地區;馬鈴薯;栽培要點;病蟲害;防治措施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西部,屬高原季風氣候,具有年溫差小、日溫差大、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3.1℃,1月平均氣溫5.7℃,7月平均氣溫21.5℃,年平均降水量1000mm,集中于5-9月,年日照時數2040小時,日照充足。威寧縣是貴州省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基地,馬鈴薯種植面積約為400km2,產量達到100萬噸,占全省馬鈴薯總產量的60%以上,當地馬鈴薯產業發展迅速,已形成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依托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大力推廣馬鈴薯種植,建立了標準化種植基地,縣內建有10多家馬鈴薯加工企業,主要生產馬鈴薯淀粉、馬鈴薯粉條、馬鈴薯薯片等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并出口到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隨著威寧縣馬鈴薯種植業的不斷向前推進和發展,在栽培管理過程中應該從優選品種入手,然后完善相應的栽培技術規范,深入基層地區,開展有效的技術推廣和應用,引導種植戶能夠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手段,并在馬鈴薯病蟲害防控過程中落實科學防治理念,嚴格規范藥物的使用,避免造成耐藥性,確保種植安全和環境安全。
1高海拔地區馬鈴薯栽培要點
1.1馬鈴薯種植地選擇
高海拔地區馬鈴薯種植地選擇過程中通常要選擇海拔高度在1500-3000m,最佳海拔2000-2500m,坡度5-25°,最佳坡度15-20°,南向、東南向或西南向,土壤疏松、透氣、排水良好,以壤土和砂壤土為宜,pH值在5.5-6.5,微酸性或中性,有機質含量大于2%,土壤水性良好,土壤含水量能夠達到60%-75%,病蟲害較少,灌溉方便,水質良好,交通便利,便于運輸銷售。
1.2馬鈴薯精細化整地起壟
在播種前10-15天進行整地,根據當地土壤情況,采用拖拉機牽引深松機進行深松作業,確保深松深度均勻,整地深松深度為20-30cm,以打破土壤板結,提高土壤通氣性和保水性,深松后土壤表面應平整,無大土塊,以便后續作業。整地過程中還需要施入底肥,通常選擇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施用,選擇使用腐熟的畜禽糞便、餅肥、過磷酸鈣、尿素等。根據土壤肥力和馬鈴薯產量要求施用有機肥3000-5000kg/667m2,過磷酸鈣50kg/667m2,尿素10-15kg/667m2,將底肥均勻撒施在深松后的土壤表面,然后進行翻耕,使肥料與土壤充分混合。在播種前5-7天進行起壟,采用拖拉機牽引起壟機進行起壟,保證起壟質量,確保土壤有足夠的時間恢復,高度為15-20cm、壟寬60-80cm,壟間距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馬鈴薯品種特性確定。
1.3威寧縣馬鈴薯的品種選擇
威寧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暖風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雨熱同季、濕度較大、季風氣候明顯、無霜期長、垂直差異較大,立體氣候明顯。在馬鈴薯品種選擇過程中,通常應該選擇抗晚疫病、黑粉病、產量較高、口感好、營養價值高、適應威寧縣氣候和土壤條件的品種。目前在當地推廣應用較好的優質馬鈴薯品種主要有黔芋10號、威芋3號、會-2等品種。
1.4馬鈴薯栽培的種薯處理
選擇結薯早、塊莖膨大快、休眠期短、高產優質、抗病性強、早熟的品種,購買種薯時,一定要選擇經過認證的脫毒種薯,避免使用商品薯作為種薯。將種薯放在12-15℃的陽光下晾曬,以打破其休眠狀態,每天翻動一次,確保種薯均勻見光,同時,剔除爛、病、畸形、凍傷的種薯。在播前7-10天,對薯塊使用“920”1g加水100kg的溶液浸種15分鐘,然后用濕沙催芽,種薯放在環境溫度15-18℃、濕度85%的室內進行催芽。具體操作過程中首先使用5-8ppm的赤霉素浸種0.5-1小時,撈出后埋入濕沙床中催芽,利用已有的苗床或現挖一個苗床,將床底鏟平,每鋪一層薯塊撒一層濕沙,共鋪3-5層薯塊,最后在沙子上蓋一層草苫,也可以將薯塊裝在筐內或攤在地上,用濕潤的麻袋或草苫蓋嚴,當芽長到0.5-1cm時,將帶芽的薯塊放在室外陰涼處煉芽1-3天,就可以進行切塊播種了。催芽結束之后進行切塊處理,提前準備兩把切刀,并浸泡在75%的酒精或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消毒,每切完一個種薯,換一次切刀,尤其是切到病、爛薯時,要將切刀放入消毒液中浸泡,并剔除病、爛薯,換另一把切刀繼續切塊。確保每個薯塊帶足夠的薯肉,每塊不低于25g,50-100g的種薯從底部縱切成3-4塊。盡量帶薯肉中的芽眼,使每個薯塊帶1-2個壯芽。切塊完成之后每150kg種薯塊使用3kg滑石粉、125g 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和125g 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混合攪拌后均勻撒到晾好的薯塊上。
1.5馬鈴薯的科學播種
威寧縣馬鈴早熟品種最佳播出日期為3月中旬-4月上旬,中晚熟品種播種日期通常在3月下旬-4月中下旬,采用籠中播種方式,通常情況下行距60-80cm,株距:25-30cm,播種深度10-15cm,早熟品種每畝播種量200-250kg,中晚熟品種控制在250-300kg。播種之前結合播種株行距開挖播種溝,保證播種溝深度一致,然后擺放種薯,芽點朝上,間隔均勻,擺放整齊,溝內覆土深度與播種深度一致,覆土嚴實,無空隙,厚度控制在3-5cm,播種后及時鎮壓,保證幼苗出土一致。
1.6馬鈴薯的田間管理
1.6.1馬鈴薯大田查苗補種
馬鈴薯出播種出苗階段,要注重做好大田查苗工作,詳細的檢查田間出苗情況,對于缺苗率較高的區域,記錄缺苗點的位置和數量[1]。然后進入到補苗環節,在補種操作過程中要確保補種品種應與原種一致或相近,選擇健康無病蟲害、芽眼飽滿的薯塊,缺苗處挖深度約10-15cm、直徑約10cm的穴,將薯塊芽眼朝上放入穴中,芽點朝上,用土將穴填滿,壓實,補種后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通常情況下補種應在出苗后10-15天內進行,以確保補種苗株能夠正常生長,補種面積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原種面積的10%。
1.6.2馬鈴薯中耕培土
馬鈴薯中耕培土的主要目的是為馬鈴薯塊莖創造一個深厚、疏松、保水通氣的土壤環境,防止馬鈴薯塊莖露出地面,避免見光變綠,降低品質,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植株的抗逆性,防止土壤板結,提高土壤肥力。一般在馬鈴薯補種之后進行第1次的淺中耕處理,深約5-8cm,疏松土壤,促進薯塊的生根,生長到4-6片葉子之后,進行第2次中耕和培土,深約8-10cm,培土高度5-8cm,進入獻雷期之前,進行第3次中耕和大培土,深約10-12cm,培土高度控制在10-15cm,避免薯塊外露。在每次中耕培土前,清理田間雜草、枯葉等雜物,使用中耕機或鋤頭等工具,將土壤翻松,將松軟的土壤均勻地覆蓋在馬鈴薯植株周圍,最終形成高約15-20cm的土堆。
1.6.3馬鈴薯的科學施肥灌溉
在大田馬鈴薯追肥處理過程中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和馬鈴薯生長發育需求合理追肥,以滿足馬鈴薯生長所需的氮、磷、鉀、鈣、鎂等元素,并且要做到分次追肥,避免一次性大量施肥造成養分流失。通常情況下,在馬鈴薯苗期生長到15-20cm,開花期以及薯塊膨大期分別進行一次追肥處理,上述三個時期的施肥量分別控制在尿素,10-15kg,10-15kg和8-10kg,并在最后一次追肥時搭配使用硫酸鉀8-10kg,生長中后期為了提高葉子光合作用能力,可以選擇使用磷酸二氫鉀100-150g兌水10-15kg進行葉面噴灑,提高葉子光合作用能力,滿足植株對鉀元素的需求。在大田追肥處理過程中主要采用溝施施肥方法,在壟溝兩側挖10-15cm深的溝,施入肥料后覆土[2],或者在株叢周圍挖淺穴,施入肥料后覆土,每次追肥后及時澆水,以促進肥料溶解和吸收,確保灌溉濕潤層能夠達到20-25cm,后期遇到連續陰雨天氣,要注重做好大田的排灌工作。
2馬鈴薯常見病蟲害防治
2.1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是一種對馬鈴薯產量和品質影響極大的病害,最初在葉片的葉尖或葉緣產生暗綠色小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迅速擴大,呈水漬狀不規則暗綠色,邊緣有淺綠色暈圈,病斑擴展到葉柄和莖部,導致病葉枯死脫落,嚴重時葉片萎垂,病株易折斷,在潮濕環境下,病斑表面產生白色霉層,即病原菌的繁殖體。塊莖受到危害之后最初出現褐色小斑點,以后擴大為凹陷的暗褐色不規則病斑,病薯切開后可以看到一層棕褐色干組織,嚴重時塊莖內部組織腐爛。晚疫病在大田當中傳播速度快,一個病斑在適宜條件下一天內可產生數千個孢子,迅速擴散至整個植株。防控該種病害可以在播種前對種薯進行嚴格挑選,剔除病爛薯塊,推薦使用使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按照種苗薯用5g/667m2兌水2.5kg的比例進行處理。發現中心病株后,及時拔除,并對病株周圍的植株噴施藥劑。在發病初期推薦使用50%的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150g/667m2,或者50%的乙磷鋁可濕性粉劑 75-100g/667m2,或者40%的霜疫靈可濕性粉劑100-150g/667m2,或者50%的苯甲霜靈可濕性粉劑 50-75g/667m2,或者70%的異丙霜靈可濕性粉劑100-150g/667m2,兌水30-40kg,選擇在晴天上午或傍晚,避免高溫和雨天噴藥,藥物使用間隔為7-10天,連續使用2-3次。
2.2馬鈴薯早疫病
馬鈴薯早疫病主要發生在葉片上,也可侵染莖和塊莖,葉片受害多從下部老葉開始,塊莖受害多在貯藏期。葉片受害后病斑初期為褐色小斑點,后逐漸擴大,呈圓形或近圓形,邊緣不明顯,病斑中心顏色較深,濕度大時病斑上會生出黑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嚴重時病斑連成大片,葉片干枯脫落。莖和葉柄病斑呈條狀,凹陷,褐色,嚴重時病斑連成片,導致植株枯死,塊莖病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暗褐色,稍凹陷,邊緣明顯,病斑下薯肉組織變成褐色干腐[3]。早疫病在氣溫較高、濕度較大的環境下易發生,尤其在降雨頻繁的天氣里,病害蔓延迅速。在發病初期,及時摘除病葉、病果及嚴重病枝,然后根據作物該時期發病情況,采用霜貝爾50mL、金貝40mL或霜貝爾50mL、霉止30mL或霜貝爾50mL、青枯立克30mL,兌水15kg,5-7天用藥一次,連用2-3次。
2.3馬鈴薯青枯病
馬鈴薯青枯病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嚴重病害,病后病株稍矮縮,葉片呈淺綠或蒼綠色。發病初期下部葉片首先萎蔫,逐漸蔓延至全株,萎蔫初期早晚可以恢復,但4-5天后,全株莖葉將全部萎蔫死亡,葉片保持青綠色不凋落,葉脈變褐色,隨后莖出現褐色條紋,橫剖可見維管束變褐,濕度大時,切面有菌液溢出。發病輕的塊莖不明顯,嚴重的臍部呈灰褐色水浸狀,切開薯塊,維管束圈變褐,擠壓時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從維管束處分離。嚴重時外皮龜裂,髓部潰爛如泥。防控干重疾病可以與非茄科蔬菜輪作3年以上[4],最好與禾本科進行水旱輪作,采用高畦栽培,提高一般控制在15-20cm以上,避免大水漫灌,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加強植物檢疫,嚴禁從病區調種。發病初期,選用適宜的殺菌劑進行灌根處理,推薦使用中生菌素500倍液每株用藥液0.3-0.5L,或者使用農用硫酸鏈霉素300倍液,每株用藥液0.3-0.5L,或者使用30%的葉枯唑1500倍液每株用藥液0.3-0.5L,也可以三氯異氰尿酸或絡氨銅按照100倍液稀釋之后每株用藥液0.3-0.5L,視病情隔5-7天灌一次,連灌2-3次。
2.3馬鈴薯蠐螬
馬鈴薯蠐螬屬于鞘翅目金龜甲科,是一種常見的地下害蟲,成蟲體長15-30mm,體型肥大,背部隆起,顏色為深褐色或黑色,有光澤,幼蟲體長20-40mm,身體細長,呈白色或淡黃色,無足,體節明顯。幼蟲在土壤中取食馬鈴薯的根和塊莖,造成植株生長不良,甚至死亡,成蟲在土壤表層活動,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土壤透氣性[5]。防控該種害蟲在播種或者定植前可以將5%辛硫磷顆粒劑1.5-2.0kg與100kg細干土混合均勻,制成毒土,撒在播種溝或定植穴中,然后播種或定植馬鈴薯,在蠐螬為害盛期推薦使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殺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進行噴霧,間隔7-10天使用一次,連續使用1-2次。
2.4馬鈴薯蚜蟲
馬鈴薯蚜蟲屬于同翅目蚜科,體型微小,通常為綠色或黃色,具有明顯的觸角和復眼。成蟲通常聚集在馬鈴薯葉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其特點是軀體扁平,長0.5-2.0mm,觸角比身體短,有4-5節,有翅蚜蟲有2對翅膀,無翅蚜蟲則無翅膀。蚜蟲吸食馬鈴薯葉片、嫩莖的汁液,導致植株生長緩慢、葉片變形、皺縮,嚴重時葉片干枯。蚜蟲在吸食過程中還會傳播馬鈴薯Y病毒、馬鈴薯卷葉病毒等病毒,造成馬鈴薯產量和品質下降。在馬鈴薯蚜蟲發生初期,推薦使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 0.3%苦參素殺蟲劑2000倍液,或者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者2.5%溴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間隔7-10天使用1次,連續使用1-2次。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貴州威寧縣馬鈴薯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為切實提高高海拔地區馬鈴薯的單位面積產量和馬鈴薯的品質,就需要從科學栽培角度入手,依托當地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大力發展優質馬鈴薯種植技術方案,并在栽培管理環節,落實病蟲害科學防治措施,注重做好病蟲化的科學識別和有效防范,做到早發現、緊急處理,將病蟲害的危害率降低到最小程度,最終為推動馬鈴薯種植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康楠.吳起縣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24(10):31-33.
[2]張益寧.陜西靖邊縣馬鈴薯高產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22,42(8):67.
[3]楊忠輝.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2(6):8-10.
[4]郭傳博.馬鈴薯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3(3):105-107.
[5]王喜霞.馬鈴薯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1(10):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