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3969/j.issn.1000-8071.2025.01.031
摘 要:人類生產及發展離不開各類農作物的種植及栽培,而農作物的產量和生長質量會直接受到栽培技術應用方案與農業技術推廣效果的直接影響。隨著人口增長及生產資源的逐步短缺,如何提升農作物種植的各方效益成為目前農業發展中的重點研究方向。本文對農作物高產栽培中所用到的各類技術進行分析,尋找最適合區域間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需求的農業技術,以此來為現階段農業生產提供助力。
關鍵詞: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農業技術推廣
農業自身所具備的生長及生產成效會直接對國家糧食安全帶來直接影響,若要帶動農業種植向著更為完善的方向發展,則要從多個方面提升農作物種植質量與產能。為達到這一目標,國內各地積極推進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推廣工作,嘗試將各類先進生產技術應用于種植中,配合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來協助農業經濟向著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1影響農作物高產增收的因素
1.1農作物播種時間
氣候條件是決定播種時間的首要因素,溫度、光照、降水量等氣候因素會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能力,而適宜的溫度范圍是作物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關鍵。環境溫度過低會導致農作物種子無法正常發芽,從而導致出苗率低下;溫度過高可能引發幼苗被灼傷,同樣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光照充足與否會直接決定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進而影響作物的整體養分累積效果,農作物的產量與生長質量本身與光合作用效果之間存在較多的關聯。降水量關系到土壤的水分含量,因此相關工作者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特點和作物生長需求合理安排播種時間,以確保作物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生長[1]。
土壤的溫度、濕度、肥力等因素也會對農作物種子的萌發及幼苗生長效果帶來直接影響。土壤溫度過低,種子萌發速度緩慢,可能導致種子在土壤中腐爛;土壤濕度過高,病害容易發生,損傷農作物的健康指數;土壤肥力不足,作物生長初期無法獲取到足量養分,進而生長勢弱。選擇播種時間時還需要考慮土壤結構的適宜性,黏性土壤在濕潤狀態下容易板結,影響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砂質土壤保水性差,需要及時灌溉以維持適宜的土壤濕度。種植戶在推進農作物的播種工作時,要配合土壤監測工作來分析土壤的肥力配比及各項物理性質,確保作物在適宜的土壤條件下生長。
市場供需和作物收獲時間也是影響播種時間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播種時間可以確保作物在市場需求旺盛時期收獲上市,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例如,一些作物在特定節日或季節有較高的市場需求,播種時間的選擇需要確保作物在市場需求高峰期成熟上市,此外還需要考慮作物的收獲時間和儲存條件。一些作物在成熟后需要及時收獲,否則作物品質可能下降,因此播種時間的選擇需要兼顧市場需求和作物生長周期,以實現高產增收的目標[2]。
1.2農作物密度管控
農作物自身所具備的生長情況會直接受到種植密度管控方案的直接影響。若在前期種植與管控中出現密度管理失衡的問題,農作物的整體生長性能則會降低。在生長初期,過高的種植密度會使植株間相互遮蔭,造成部分植株光合作用不足,從而生長緩慢,這種情況在向陽性或需光量大的作物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較高的種植密度使得光照無法均勻分布到每株植株上,植株將逐漸表現出黃葉、少花少果等現象,最終的單株產量顯著下降。
過量密植會造成根系相互交錯,影響根系的生長與發育,限制農作物根系對水分與養分的整體吸收能力。而農作物根系發育受限常常表現為吸收面積減小,無法充分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從而產生養分不足的現象。相較于密植,密度過稀會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與水分利用率,低密度種植使得每株植株獲得過多的光照資源,光合產物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生長不均,貧弱的植株不僅不能形成良好的果實,甚至可能結實率下降。這種情況下盡管單一植株的生長表現較好,但整體的產量水平降低,并且種植密度過稀也可能導致水分過度蒸發,影響土壤濕度,增加田間管理難度和成本。
2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
2.1合理選擇種植地
各類農作物在生長中會對種植地所具備的各項條件提出較高要求,篩選適宜的種植地本身會對農作物種植栽培效果帶來直接影響,而理想的種植地應具備土壤肥力達標、排水及灌溉效果符合作物需求及氣候環境相對適宜等條件,為農作物生長創造更為穩定的環境。土壤檢測是選擇種植地的基礎工作,土壤自身所具備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生物學性質會對作物自身所具備的生長效益及整體產量帶來相應的影響,種植戶與農業部門管理人員可通過土壤檢測技術全面了解當前種植地內土壤的養分含量、酸堿度、質地、結構等信息,為篩選種植地及確定種植地內農作物品類提供科學依據。土壤養分含量檢測工作中需要對土壤中的氮、磷、鉀等主要元素含量進行測定,根據實際監測結果展開補肥及微量元素補充處理,確保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得到充足的養分供應。土壤酸堿度的檢測則直接影響作物的適應性,不同作物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不同,適宜的土壤酸堿度可以促進作物高效吸收養分并進行對應的代謝活動。土壤的質地和結構本身會對作物根系發育及水分利用效果帶來一定的影響,種植戶可根據前期監測結果來篩選與作物相適應的土壤處理方案,改進土壤結構與肥力分布,以此來提升農作物自身所具備的抗逆性[3]。
氣候適應性分析是種植地選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溫度、降水、日照等因素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生長速度和產量。分析氣候數據可以確定作物的最佳種植季節和區域,使得作物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以避免極端天氣對農作物造成損傷。從農作物生長及生產需求來看,糧食作物強調土壤的排水性能及土壤肥力指數,而水果類經濟作物則更加強調溫度與光照的整體管控效果,這便要求種植戶嚴格按照農作物生長需求篩選種植地,配合實施輪作種植方案來避免長時間種植單一作物所引發的土壤養分失衡問題,破壞病蟲害的生長活動空間,從而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長。
2.2科學篩選農作物品種
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高度強調農作物品種的整體篩選效果,這也是決定當前批次農作物栽培經濟效益的一大重要組成內容。在具體的技術應用方面,首先要對待選農作物種類開展全方位品種特性分析,對各品種的生長特性、產量表現、適應性、抗逆性等進行全面評估。生長特性包括作物的生長周期、生長速度、形態特征等,適宜的生長特性有助于農作物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協調發展,確保其能夠充分利用光、熱、水等資源,實現高產穩產。產量表現是品種篩選的核心指標,通過多地多季的區域試驗,詳細記錄各品種的產量數據以分析其高產潛力和穩定性,為品種選擇提供可靠依據。適應性分析工作則強調監測各類品種在不同氣候、土壤條件下的表現,選擇適應性強的品種可以降低生產風險,為高產增收打下生產基礎。
遺傳改良技術在科學篩選農作物品種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類技術通過人工選擇和生物技術手段,對作物的遺傳特性進行優化和改造,使其具備更強的生產性能和抗逆能力。雜交育種通過選擇親本的優良基因,結合其優點,創造出產量更高、抗性更強的新品種。轉基因技術則通過基因工程手段,將特定基因導入作物中,賦予其抗蟲、耐旱、抗病等新的特性。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則全面發揮分子標記技術來精準識別并管控農作物品種的重要性狀基因,提高育種精準性和效率。這些遺傳改良技術在提升作物品種的產量潛力、抗逆性和適應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從根源上提升作物的生產性能和市場競爭力。
針對種子自身的生長性能開展質量監測工作是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中的一項重點技術類型,而種子質量檢測包括純度、發芽率、健康度等多個方面,其中種子純度檢測是對種子中雜質的含量進行檢測,盡可能在提升種子純度的基礎上避免雜草種子及劣質種子混入其中,保證播種后作物具備較強的生產性能。發芽率檢測則是對種子萌發能力開展全方位評估工作,確保當前所選種子類型能夠在播種后夠迅速萌發,形成健壯的幼苗,為后期的高產穩產奠定基礎。健康度檢測則涉及對種子攜帶病原菌和蟲害的各項檢測處理,在切斷病蟲害傳播途徑的基礎上,規避農作物在播種之后出現病蟲害集中暴發問題。
2.3科學施肥
各類農作物的生長及生產離不開種植戶所開展的各項施肥管理方案,在滿足農作物生長需求的基礎上,使其積累更多養分,以確保生長質量穩步提升,為后續高質高產打下基礎。肥料配置方面,需要種植人員將土壤監測技術應用于其中,充分了解當前種植區域內土壤的化學成分比例、物理結構及養分指數,準確掌握土壤中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含量。這方面的工作可配合土壤采樣及實驗室分析來給出最為精確的施肥方案參考。施肥配置方面,可在正式開展種植工作之前,在土壤中施加富含氮、磷、鉀的有機肥作為基肥,在對土壤結構進行改良的基礎上,為農作物幼苗生長創造更為穩定的環境。如果種植區域內存在土壤水分含量較低的問題,則在施加基肥的過程中也要配合一定的灌溉工作,適當調整土壤狀態,以滿足種子在萌發階段的水分及肥料需求。根據種植地內農作物種植配型判斷是否進行追肥,追肥時應將氮肥作為主要施肥類型,最大限度地保障農作物健康生長[4]。
2.4田間除草技術
農作物自身所具備的生長效益直接受到除草工作情況的影響,種植戶若想實現農作物的高產栽培及增收,則要主動引入各類新型除草技術并將其相互融合,以此來減少雜草生長對農作物造成的不利影響。現有的除草方法多種多樣,包括機械除草、人工除草和化學除草等,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和適用條件,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除草方法。機械除草是通過機械設備進行除草,適用于大面積農田,能夠快速有效地清除雜草,減少人工勞動強度,提高除草效率。機械除草包括中耕除草、旋耕除草、耙地除草等,不同的機械設備和方法適用于不同的作物和土壤條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設備和方法。人工除草是通過人工拔除或使用簡單工具進行除草,適用于小面積農田或對作物生長影響較大的關鍵時期,能夠精細化操作,避免對作物造成損傷?;瘜W除草是利用除草劑進行除草,適用于大面積農田和雜草密集區域,能夠快速有效地控制雜草生長,但需要注意除草劑類別篩選及劑量管控,規避因藥物使用不到位或者劑量使用偏差等因素而導致當前農作物產量大幅度下滑。
3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方案
3.1建立覆蓋全面且內容完善的現代化農機推廣體系
各類農業生產技術與高產栽培技術在前期應用中強調推廣工作的整體應用效果,而建立起覆蓋全面且內容完善的現代化農機推廣體系則是其中的一項重點組成部分。各農業生產地區與基層農業管理部門在實際工作中,應站在自身所處區域農業生產需求的角度,搭建起一套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管理體系,將各項工作細節落實到位,以協助農業生產種植技術可以被種植戶主動用于田間種植與管理中。而現代化農機推廣體系在前期構建方面強調多層次、多維度的結構,以覆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主體,該體系的上層管理部門應設立適配基層農業種植與高產栽培需求的技術推廣部門,負責制定宏觀政策、編制推廣計劃及監督實施,市、縣級農機推廣機構則執行推廣任務,協調基層推廣工作?;鶎油茝V機構則負責直接面向基層種植戶,為種植戶提供具體的技術服務與指導,以確保推廣體系全面覆蓋[5]。
推廣渠道建設是現代化農機推廣體系實現充分覆蓋的一項關鍵環節,而推廣渠道在前期建設中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推廣網絡。線上推廣渠道包括建立農機推廣網站、發布電子宣傳資料、開展網絡培訓課程等,通過互聯網將最新的農機技術與信息傳遞給廣大種植戶。線下推廣渠道則包括舉辦農機展銷會、開展田間示范活動、設置農機推廣服務站等,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與示范增強種植戶對于各類新型農機設備的應用信任度。
3.2增加推廣資金的投入總量
增加政府財政支持總量屬于增加推廣資金總量的基本途徑。政府部門可通過增加對農業技術推廣的財政預算來提升各級農業部門的資金供給能力,進而開展更加廣泛且內容深入的技術推廣活動。這種財政支持不僅包括直接的資金撥付,還可以通過提供稅收減免、補貼等形式來鼓勵種植戶主動采用當前所推廣的農業生產技術。
3.3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推廣效果
若想帶動農業技術信息得到有效傳播,需要相關工作者建立起覆蓋全面且運行穩定的網絡系統,這便要求政府部門加大對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推動寬帶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的覆蓋,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確保這些地區的農民也能夠享受到網絡技術帶來的便利。同時,應鼓勵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在農村地區開展業務,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可靠的網絡服務。通過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打通農業技術推廣的“最后一公里”,讓農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農業技術信息。
綜上所述,在對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方面的內容展開研究時,可以從充分發揮網絡技術的推廣效果、增加推廣資金的投入總量及建立覆蓋全面且內容完善的現代化農機推廣體系來為其提供助力,帶動農業生產向著更為完善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棟.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研究[J].種子科技,2024,42(17):146-148.
[2]朱盛安.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08):175-177.
[3]殷慶歡.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推廣應用研究[J].河北農業,2024(07):54-55.
[4]游小榮.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河北農業,2024(06):63-64.
[5]吳利勤.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種子科技,2024,42(08):149-151.